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康拉德特殊的出身和多元文化背景,他一直自称为"双重人",因而"双重性"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双重性"这一特征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叙述手法的双重性,其表现为:故事中有故事、有内外两个叙述者、叙述者与作者声音的重叠.这一独特的叙述手法源自康拉德对小说主题深切的矛盾感,也是他自身双重性格和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吉尔曼后期创作的一篇女性鸟托邦式讽刺寓言《她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小说作者不仅试图推翻父权制文化,表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了现有社会的不安和矛盾。以二元对立理论为指导,从女性认知的差异、两性关系认知的差异、社会建构认知的差异几个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当今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生情爱模式、情感和性爱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情感的价值取向情爱观亦不尽相同。池莉在其小说创作中,以“新写实”的方法对小说中的婚恋世界的主题、人物及叙述进行了精心的建构,形成池莉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对建构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小说创作十分有效地利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资源,塑造和发掘了一种更坚韧、顽强的国民“优根性”,并将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体系。同时莫言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历史观和人性观念以及融化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能力还建构了新的中国作家与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也是文明、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形象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创作一反传统的“和谐”、“静穆”的美学观,而崇尚对立、矛盾和斗争,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6.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欧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背景,他试图努力地寻求理想的境界使自己保持一个平衡。但在其创作中,由于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无论是小说作者还是小说人物都不能建构一个理想世界。当小说人物与其作者的心理人格达成一致时,小说作者的无意识在文本中浮出水面,其矛盾与冲突的真实原因也就显露...  相似文献   

7.
在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主人公与其父母、生长环境和地域文化有着潜在的联系。研究发现,海明威关注小说主人公及其个体发展过程,揭示了地域和文化因素对其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海明威对父亲的过度认同和对母亲的过分对立的内心矛盾情愫。  相似文献   

8.
:自“五四”以来 ,中国现代小说就有“散”的一脉存在 ,不少作家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散文化”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萧红虽同是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实践者 ,但他们的散文化小说在艺术世界的构筑 ,在格调、氛围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 ,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9.
萧红小说有着鲜明的色彩特征。笔名“萧红”二字,微言大义,是开启萧红作品题旨的钥匙。以红、黄、绿为代表的有彩色和以黑、白、灰为代表的无彩色在萧红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且处于对立状态。萧红的色彩心理表现为:喜爱红黄绿,厌恶黑白灰,这与地域文化环境、童年记忆和个性、人生经历有关。《生死场》时期是萧红创作的“红色时期”,中心色彩为红黑;《呼兰河传》为萧红创作的“灰色时期”,中心色彩为灰。有彩色与无彩色由对立而趋于融合,折射出萧红创作心态的流变:由“离家”到“渴望归家”。这种“归家”意指回归本真之家,形而上之家,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的美国身份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小说在其建构美国身份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其小说创作在历史文化语境及世界观等方面有追求独立美国文化身份的根由,以此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对路遥的心理世界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沉深入髓的。路遥以自己“农裔城籍”这一身份特征为原型,塑造了诸多城乡交叉地带的“两栖型”艺术形象,路遥在城乡交叉道路上的苦恼与探求展现了其追求城乡和谐的心路历程,《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是路瑶文化心理的表现,也是其矛盾文化人格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的小说创作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的文学触须能够通过人物外在和内心矛盾冲突两个纬度,从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中,对“人心世界”进行解构,创造富有精神内涵的鲜活人物,表现人心和人性的复杂和深邃,建构世俗生活中人的心灵景观,寄予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意义追问。  相似文献   

13.
康拉德的《海隅逐客》以“爱伊莎的面纱”为象征和隐喻,提出了一种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殖民地女性进行了一种身体想象和话语建构,探讨了作为“面纱”象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伊斯兰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冲突和对立,以及这种二元对立在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对戏剧艺术手段的借鉴.鲁迅将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巧妙地融人人物的塑造中,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表现力.鲁迅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做法,更注重人物内在的戏剧性.他通过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人物思想逻辑的非正常性与荒谬性,人物命运的突转和讽刺性对照三个方面,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物客观存在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物普遍处境的戏剧性.鲁迅小说对戏剧性因素的借鉴,有效地拓展了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功能,在艺术的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作家心态学”角度 ,透过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历程 ,窥探其创作心态的变化 ,认为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心态表现为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由不断冲突到最终趋于统一融合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部小说创作主要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西部小说创作的基点和触角都是伸向这块贫瘠而又神奇的大地,西部小说创作基本都没有脱离西部大地的轨道,它的整体的格局和框架都是围绕西部本土的“这一个”来建构.在另一个维度上,西部小说的气象则是有开有合,体现出文化上的辐射性和聚焦性共存的独特性.从具体的创作实绩和小说文本来看,西部小说从17年与主潮的呼应到80年代中期自身审美的探索到世纪初的沉寂,在政治与审美的纠缠中,西部小说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在探索着属于“这一个”独特的审美质素.伴随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探求,西部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的场域中不断寻找自身的位置,发出了自身独特的声音,形成了创作上的三大主潮:历史视野中的国家民族叙事,热烈想象中的西部大地之美,如歌行板中的现实西部.  相似文献   

17.
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学世界、人性展现、文化批判和艺术个性四个角度评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其文学世界是由乡村世界和都市世界两部分构成的 ,作者着重表现乡村世界 ;其人性展现则围绕人性异化者、人性觉醒者和沉于旧梦者的人性内蕴 ,唱出了复杂的咏叹调 ;其文化批判则针对中原文化中的保守专制、神秘性及其孕育出的官场哲学 ;其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的对应性、叙事的回忆视角、文本的结构类型、创作过程的“滚雪球”现象。同时 ,分析了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受到过废名影响的作家,两人都用抒情诗的笔调来进行创作,废名的诗作小说蕴涵着禅趣,沈从文的诗化小说刚带着楚巫文化的烙印。两人都描写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废名展示平静恬淡的田园世界,表现他自己超然尘外的宁静心态,沈从文刚通过笔下的理想世界呼唤一种良善的人生,以积极的“人性治疗者”自称。文章通过对两位作家同中见异的比较,探析出一些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战争小说在王韬的小说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太平天国战争。学界普遍认为王韬的太平天国战争小说充满了对太平军的“污蔑”,毫无可取之处。笔者认为从小说文本看,王韬对太平军的态度只能算是“攻击”,称不上“污蔑”。王韬的太平天国战争小说除表现了对太平军的“攻击”外,还表现了对官军的谴责及反映弱小者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王韬太平天国战争小说的复杂内容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既想改革又害怕革命。王韬政治思想的矛盾钵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20.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