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汇化是形成方言词的一种重要途径,明清山东方言里就有不少词汇化而来的方言词。通过对文献中这类方言词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方言词由共同语里的短语结构、句法结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在方言中影响可懂度的主要因素是方言词汇。语义丰富,结构复杂的吉林方言词汇,记录着吉林地域文化的种种事实,是吉林地域文化最具内涵的文本。既要保护地方方言,又要使普及普通话的进程能够顺利进行,做到两者兼顾,就要找出方言的特点,比较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所在。本文从现代汉语角度分析吉林方言词汇的结构特点,并且探究其与普通话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方言特征词是最具方言特色的词语.方言的特征词既有大区方言共享的特征词,也有小片方言自有的特征词.与大区方言特征词的比较研究侧重于同质性的目的不同,小片方言特征词的提炼则是为了探索该片方言词汇的独特性.对海南闽语词汇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海南闽语中有一批颇具特色的方言语词,堪称海南闽语的特征词.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词语考释订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有关《金瓶梅》所用方言问题的讨论相当热烈。我们觉得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待于对现存各有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详细调查研究以及对《金瓶梅》写作时代的语言的深入研究。目前这两方面的材料都显不够,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仅从《金瓶梅》中挑选出词语二十余条,指出这些词语及其在书中的意义用法,至今还在河南某些方言中保存着。其意当然不是证明《金瓶梅》所用方言为河南方言,而是想说明不做上述全面研究,仅据少数词语在现代某方言中的有无,难以断定写于十六世纪的《金瓶梅》所用的究为何种方言。  相似文献   

5.
苗语三大方言中,西部方言最为复杂。内部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平塘八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等还有土语之别。了解这种差异,对进一步搞好苗语古音构拟,完善文字方案,规范词汇和语法等有很大帮助。论文以西部方言标准音点即贵州省毕节市大南山苗语为比较点,通过对12个苗语点的调查和比较,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仍有些差异。在语音上,体现了不同分化路径;在词汇上,除了读音有别,词义也有些差异;在语法上,体现在词汇结构、造词方法、形态标志和表达方式上有的保留了较传统的语法现象,有的则更趋同汉语。  相似文献   

6.
河南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民俗、语言学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近年来,河南方言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对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正确认识河南方言并且借助各种形式凸显河南方言的魅力,才能有效保护河南方言。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语言学界对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对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的研究仍有以下三点不足:一、对不同方言区作品研究的不平衡性,二、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研究成果的单一性,三、缺乏对民间文学作品方言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城汉语方言同北方方言在语音、词汇方面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水城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对照,声韵、声调等有差异本文在语音方面找出水城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异同,在词汇方面偏重于不同普通话的特殊部分,通过对水城汉族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比较,可以了解水城汉语方言是普通话在水城的地方变体.调查水城方言对汉语史的研究,对在水城地区推广普通话,对方言志的编篡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以河南驻马店方言为例的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又以驻马店方言为例探讨了河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原因,认为河南方言的语义构建可以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东方言词汇里有不少涉海、涉鱼、涉渔的内容,本文称之为浙东海洋文化词汇.浙东海洋文化词汇记录了浙东人民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认识,反映了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了解浙东自然、历史、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着重讨论了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探讨了浙东海洋文化词汇的历史价值和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河南方言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适用范围很广的表原因的后置成分"嘞/哩事儿",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缘故"。其中,"嘞/哩事儿"在不同方言中因发音不同写作"嘞事儿""哩事儿""咧事儿"等。句法上,"嘞/哩事儿"主要用在表因果关系复句中原因小句的句末,用来追溯事件产生的原因。语义上,"嘞/哩事儿"只用在消极结果溯因句中,所表示的事件是已然事件。分布上,越往北句法表现越活跃,越往南结合面越窄。"嘞/哩事儿"由表示"责任"义的跨层结构重新分析而来,在河南方言中的虚化程度比较高。就语义和句法表现来看,"嘞/哩事儿"应该视为表示原因的后置连词。  相似文献   

12.
三音节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仅次于双音节词,由于成分多元、结构复杂,往往更能显示方言构词的个性。丹阳方言的三音节词不仅构词方式独特,而且在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上具有强烈的极性倾向。文章立足于丹阳方言三音节词的构词特征,并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机制作了适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卫藏方言(拉萨话)与康方言(德格话)、安多方言(夏河话)的词汇进行了比较。文中指出,藏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一般是30%左右。藏语方言词汇的差别,除语音上的差别和构词方式上有某些差异外,主要表现在有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方言里用不同词表示;有的同一词在不同的方言里含义不同或所指的概念恰好相反;有的词是某一方言特有的其他方言没有相当的词。研究藏语方言词汇,对于藏语方言的比较研究、语言史的探讨,当今,特别对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确定藏语标准语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咸宁方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咸宁方言词汇富于古语色彩和地域特色,与普通话、古代汉语和周边方言相比,咸宁方言词汇有着明显的特色。咸宁方言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赤峰汉语方言词汇中的多义词词义的扩大和转移,词缀的特殊用法、各类方言词汇的来源三方面的具体分析,探讨赤峰汉语方言词汇的构词方法及规律。  相似文献   

16.
宁波方言是吴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但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颇有特色。文章从宁波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与其他吴方言比较以及与古汉语比较三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宁波方言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研究者一般注重语音、词汇的方普对比分析,认为河北方言在语音、词汇方面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差鼻。事实上不仅语音、词汇如此,在语法方面河北各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河北定州方言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在构词法、某些虚词的使用等方面呈现出浓重的方言语法特色,本文试对定州方言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和概述。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性变体,具有特殊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有着地方性特征.本文以上海方言词汇为语料,阐释上海话中部分常用词缀的构词现状和语法功能,并展示了上海话与普通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城,是一座千年古镇,曾被称作"小南昌";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吴城方言与南昌方言同属赣语昌都片.两地方言的词汇差别表现在构词、词义和特殊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官话区的划分、东北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阶段、东北方言词汇研究的内容,以及东北方言词汇研究的问题与展望等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近百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特别是韩国、日本等域外材料的挖掘,为东北方言的研究拓宽了新视域。在对近百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梳理过程中,虽然看到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尚存不足,如东北方言的内在价值还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