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
工匠义常用词是汉语史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类词,其核心词"人"、"工"、"匠"、"师"及其作为词根不同时期构成新词的数量和能力,反映出书面语中,上古用"人",中古用"工",近代用"匠";口语中,上古以"人"为主,中古早期以"师"为主,中古后期"师"、"匠"共用,近代"匠"脱颖而出。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近代,其间当有新旧质素共存竞争的过渡时期,两汉两宋承担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3.
《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佛教史籍,口语程度较高,书中有大量的反义复合词,具有较高的语料研究价值。《洛阳伽蓝记》中有54例反义复合词,其中34例来自上古汉语,占比62.9%。8例为上古时期的反义复合词,但义项有所发展。12例是在中古时期新产生的词。这些反义复合词中,词语和义项消亡数量最多的是中古时期产生的反义复合词,词语和义项保存数量最多的是上古时期产生的反义复合词。  相似文献   

4.
对于上古汉语有无四声别义,清儒就有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回答。实际上两派的一些具体意见可以相互补充:有些词上古和中古都变调别义,这是古有四声说得以成立的依据;有些词中古变调别义,上古则不然,所以古无四声别义一派认为某些词上古没有变调别义也是有理由的。但是某些词上古没有变调别义不等于古代全无四声别义。古无四声别义一派的材料有上古韵文、二义同条、双关语、六朝音注、类比、本义和引伸义、声训、异文、上下文文气等,都不足以证明古无四声别义。因此,上古到底有无四声别义及其具体情形如何,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5.
"睡觉"考     
离合词"睡觉"的语源义本为"睡醒",但其词义后来却向反向发展,演变成了"进入睡眠状态"(即"睡眠行为").这一变化经本文考证始于明代.变化产生的原因则主要是出于误用.表示"睡醒"义的"睡觉"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的读音与随后出现的表示"睡眠行为"义的"睡觉"的读音完全相同,就是二者前后联系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6.
"折"的变声构词揭示了它的音义特点和历史演变。在汉语史上,"折"的原始词和滋生词始终使用同一个汉字记录,其读音则一直表现为别义异读。"折"的变声构词也反映了上古汉语词义孳乳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与上古汉语比较,中古汉语相对时点词有以下特点:由位移动词参与构成的相对时点词语明显增多;除继承上古"位移动词 时间成分"方式外,中古相对时点词语出现"副词 位移动词"和"位移动词 位移动词"的结构方式。中古汉语位移动词构成的相对时点词用法更加统一;一些新兴相对时点词经历了"佛典→与佛典有关的文献→一般文献"的发展过程。汉语时间表达的认知隐喻方式在上古还不够成熟,中古才趋于成熟。中古时期,人们更加有意识地参照汉语对时间表达的认知方式,运用位移动词来创造新的相对时间词。  相似文献   

8.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9.
从复音词数据看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对中古汉语专书中的复音词进行了定量—定性式的研究,得出了大量可信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笔者将这些数据搜集起来,经过分析后,对中古汉语构词法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描写,用数字变化的规律说明了中古时期汉语各类构词法的具体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与上古汉语相比,中古汉语构词法有下列特点:从复音词的发展趋势看,中古汉语复音词的数量继续增长,并且复音词的使用频率、义项的丰富程度都比上古汉语有所提高,构词方式基本完备;在复合词构词法中,中古时期与上古汉语时期最大的不同就是联合式构词法最为能产,这是汉语史上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伦理"是一个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伦理"出现。"伦"是"仑"的后起字,"伦"的出现承载了"仑"的名词义项"同类"义,"伦"继而又引申出了"条理、次序"义。"理"本是一个动词,在上古汉语中其中心义项是动词义"整理、治理"义,后来辗转引申出了名词义项表示"条理、次序"。"条理、次序"义是"伦"  相似文献   

11.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终"、"死"、"没"、"人"、"官"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向积极方面偏移.从这些词的词义特征和语境特征来看,偏移的词义是一种隐涵义,是语用推理的结果,没有成为词的固定义项.  相似文献   

13.
王力先生把“缤纷”定为双声连绵词(《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502页)。任学良同志把“缤纷”定为叠韵词一类的单纯词(《汉语造词法》第253页),即叠韵连绵词。《中学语文练习第二册参考答案》把“缤纷”定为合成词。这些观点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缤纷”一词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佩缤纷其繁饰兮”(屈原《离骚》)。“缤”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声母属滂母,韵部属真部;“纷”字在这一时期属敷母,文部。古无轻唇音,中古的滂母、敷母同属于上古的滂母。可见“缤纷”一词在上古属双声。  相似文献   

14.
汉语"看视"概念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上古时期,其词汇系统中单音词众多,主要采用综合型的词化方式.中古时期,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各子域主导词逐渐演变为"X+V视"式偏正复音词.在近现代汉语口语中,各种不同方式、方向、情态等的看视动作多采用"修饰性词组+看"的句法格式来表达,由此导致该概念域常用成员的数量剧...  相似文献   

15.
中古汉语连词相对于上古汉语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它已成为了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研究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古汉语的连词,首先要准确地找出此期汉语所使用的连词词项。因此,根据连词的定义,从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两个角度确定判断此期连词词项的正确原则,就成为了研究中古汉语连词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参照这些原则,可以对有关中古汉语连词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语言现象加以辨析,从而准确地离析出在中古汉语时期使用的连词词项。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湘语8个方言点进行词汇调查的基础上,提取出区内四点一致且意义完全相同的方言词逐个进行历史文献检索,有文献可证的方言词,我们称之为承传词,并考察这部分词的历史年代。湘语词汇的承传主要来自近代汉语,其次是上古汉语,再次是中古汉语。  相似文献   

17.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息”词义的历史演变,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公开问题” (open problem)。 已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 “消息”在西汉前的上古和唐代后的近代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单义词,前作“消长”义,后作“音信”义(王力《汉语史稿》),(2)“消息”在东汉至隋的中古汉语中,曾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词义系统。已知的有:  相似文献   

18.
“短、矬、矮”历时替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中表示"身材不高"的常用词有"短、矬、矮"。"短"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矬"出现于中古前期,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到"短"的主导地位;"矮"在唐代出现后发展迅速,约在两宋时期取代"短"、"矬"成为此后汉语中表示"身材不高"之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湘语8个方言点进行词汇调查的基础上,提取出区内四点一致且意义完全相同的方言词逐个进行历史文献检索,有文献可证的方言词,我们称之为承传词,并考察这部分词的历史年代。湘语词汇的承传主要来自近代汉语,其次是上古汉语,再次是中古汉语。  相似文献   

20.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