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唐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中亚恒逻斯河(今塔拉斯河)附近发生了一次武装冲突,史称“恒逻斯战役”。此役唐军失败,很多将士被俘,其中有《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环。杜环被俘后,在大食帝国生活了十余年,遍游阿拉伯帝国所属各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环乘商船回国后,根据他在大食的见闻,写成《经行记》一书。《经行记》原书久佚。不过,在杜佑的《通典》中,还保留了《经行记》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
阿姆河(Amu Darya)——古代希腊史家称之为鄂克斯河,我国古籍中名妫水、乌浒水;阿拉伯史家则称杰依呼恩。“达里亚(Darya)”在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和塔吉克语中义为大河,在波斯语中则尚有“海”之义。河流位于亚洲的中部和西部,发自帕米尔高原,流入咸海。约长2539公里。其上游为瓦克西和喷赤两河,西北沿兴都库什山坡而下,形成今苏联塔吉克共和国与东北阿富汗的分界线,然后西向或西北向穿经苏联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人的多样性是其内部利益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方言林立。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人的通用语言,但在不同阿拉伯国家,甚至在同一国之内有多种方言。(2)种族成份迥异。虽同属一个民族,但各国阿拉伯人在形成过程中融合的其他民族成份不一。(3)宗教信仰复杂。大多数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信奉基督教,阿拉伯人教派繁杂。阿拉伯人多样性的形成,与阿拉伯民族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健全、异族的频繁入侵以及各异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唐朝与大食的海上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西汉武帝时,中国即与阿拉伯有着友好往来。5世纪时,中国船只已经航行到波斯湾诸海岸诸港,而这些地区的船只亦常到中国来。唐朝与大食,即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交通的发展,源于阿拉伯人、波斯人的信仰——伊斯兰教对商业活动的肯定、支持和鼓励,为这一时期东西方各国人民间的经济技术与文化的广泛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阿拉伯地区很早就有了解,《史记·大宛传》和《前汉书·西域传》所记的条枝就是阿拉伯。唐宋的中国古籍称阿拉伯为大食国,元史中称为天房或天堂,明史则分为天方、默德那、阿丹互不通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在“开眼看世界”,观察世界风云变幻时,也注意到了阿拉伯地区,并多有记述。当时,阿拉伯被视为中国周边地区,因此对它的记述与边疆史地研究紧密相联。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不仅提出了“开眼看世界”的主张,并且积极从事世界形势的了解与各国史地的研究,曾译辑有《四洲志》一书,叙述了世界3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地理概况,是…  相似文献   

6.
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评介荣新江1992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小甫博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一书,是我国近年来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古代西域地区,是多种语系的民族居住和经行之地,又是东西方几大文明的汇聚...  相似文献   

7.
(一) 四十多年前,我国研究东西交通史和西域史的著名学者冯承钧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为《大食人米撒儿行纪中之西域部落》。作者在文章开头指出:“大食、波斯、突厥的著作,国人研究的很少,其实这也是一种最重要的史料,大食、波斯、突厥文的撰述涉及东方的,可考者不下五六十种……”关于穆斯林地理文献的价值,美国哈佛大学伊朗史教授理查德·弗赖伊(R.N.Frye)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他在七十年代末发表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信奉祆教的伊朗波斯民族在全面接触和深层交往中逐渐实现的.伊朗与阿拉伯的早期交往奠定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基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军事征服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前提条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下,波斯人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在政治和宗教生活中,阿拉伯穆斯林对波斯祆教徒进行诱惑和胁迫.经济生活的困境使波斯祆教徒大批改宗伊斯兰教.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和通婚削弱了祆教群体.在文化交往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逐渐在伊朗占据主导.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叶派在伊朗的传播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9.
囘囘民族,筒称囘族,亦称囘囘。“囘囘”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但这时的“囘囘”,只是“囘鹘(今维吾尔族)的转音,并非指现代意义的囘囘民族。只是到了元代,囘囘才逐渐用于指称中国境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但清代的官方文书和私家著述,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统称“囘民”,把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称为“囘疆”、“囘部”。解放前的许多著作和文章中,仍未能将囘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区别。如《新疆经营论》一书在囘族项下,  相似文献   

10.
移向,是指民族的迁移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甚至决定的作用。它决定一个民族地域特点的形成和经济构架的轮廓,对于民族本身的性格(或称文化心理素质),甚至语言文字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回回民族是自唐宋迄元明历朝历代陆续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畏兀儿、蒙古、汉等民族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中国特有的民族。自然,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唐朝在中亚建立的防御体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显庆至天宝年间 ,唐朝确有在中亚抵制大食东扩的战略 ,即利用当地的政治势力抵抗大食 ,力求以最小的军事力量保持西域地区的相对安宁。唐朝还在中亚建立起一个针对大食的防御体系 ,该体系先后以突骑施、康国为中心 ,中亚九姓胡基本上加入这个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一千零一夜》的评论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部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忠实反映”。但我们认为,这部“天方夜谭”式的离奇古怪的故事集与其说反映的是实际的社会生活,不如说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阿拉伯的民族精神。从反映民族精神这一角度出发,可使我们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产物。穆罕默德公元七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用伊斯兰精神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他的后继者不断地向四周扩张,弘扬伊斯兰教义,终于在广阔的阿拉伯帝国范围内确立了以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为核心的一整套信仰体系、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即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精神。如果说《古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古称“怛逻斯”。公元5世纪,粟特人建怛逻斯城,后来成为西突厥领地。唐朝称霸中亚后,在西域所设最远的羁縻州就在怛逻斯城,后为突骑施可汗占据。8世纪,突骑施的兴起,客观上为唐朝在西方建立了一道军事屏障,对遏止阿拉伯帝国东侵至关重要。然而,唐高宗却自毁长城,多次向突骑施汗国发动战争,导致安西四镇不得不直接面对来自黑衣大食的军事威胁。751年的怛逻斯之役,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兵败大食。对古代中国来说,怛逻斯河简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谓汉唐王朝国力向西发展的极点。  相似文献   

14.
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朝与大食帝国长期保持着频繁的商业贸易关系,史书对此虽鲜有记载,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大食盛产的玻璃制品、犀牛角、乳香、琥珀、玛瑙等都通过丝绸之路大量流入辽朝,倍受辽人的喜爱。在大食帝国境内盛行的打马球、猎豹技术,以及大食出产的金银器、瓜果、蔬菜等,也都传入辽朝境内,并反映于各种文献记载或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等地发现的辽代墓葬壁画和佛塔雕刻中。大食文化与物品的输入,极大地丰富了辽人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贸易往来,辽朝文化对大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5.
11世纪初随着中亚局势趋向稳定,阿拉伯乳香开始大量输入,西域诸国对北宋的乳香朝贡贸易也络绎不绝。北宋中后期政府因财政困难而限制朝贡贸易,西域诸国相当部分乳香朝贡贸易也因此转为西北边地民间贸易,其兴盛程度甚至超过朝贡贸易。回鹘、于阗、大食等商队在当时扮演着重要贸易角色。北宋社会的巨大乳香消费需求、陆上丝路交通顺畅、西域诸国和北宋的重商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促进了当时陆上丝路乳香贸易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委任统治与阿拉伯世界反西方倾向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全球范围遇到的最强烈的抵制来自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反西方倾向不是简单的反西方文明,也不仅仅是反抗美国对以色列的袒护和对阿拉伯人的弹压,而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产物。这种倾向的历史根源产生于委任统治时期。英国和法国的委任统治是变相的殖民瓜分,是对阿拉伯人的欺瞒哄骗。英、法分割阿拉伯地区,把不同的民族和教派划入同一个国家,也单独划出新国家;但又听任同一民族(如库尔德人)被划到不同国家;尤其是支持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导致阿、犹之间的生存权利之争。英、法强行把肥沃新月地带诸国推入现代化轨道,但又没有认真解决阿拉伯社会问题,半生半熟、非西非东的政治制度更不利于中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西方势力的威胁与阿拉伯世界长期的劣势地位,使阿拉伯人对西方强权心怀戒备。美国为首的强权国家又插手当代阿拉伯国家内政,触及了几十年前委任统治带给阿拉伯人的未能平复的旧创痛,使这种反抗情绪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7.
楚河(Chu River)——《隋书》、《新唐书》称碎叶川或细叶川;《大唐西域记》作素叶水;《长春真人西游记》作吹没辇;《元秘史》作垂河。Chu的发音与汉语、藏语以及中亚其它许多民族的“河流”的发音近似,例如:汉语的“水”,土库曼语的“苏”、“恰依”,乌兹别克语的“赛”,阿拉伯语的“却”、“歇”等。故通常认为,“楚”的原义即为“河”。楚河位于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发源于伊塞克湖北岸的孔格伊山,向东流至湖西端约六公里处折而向北,经过今托克马克市附近后,便接纳许多条发自吉尔吉斯山脉(旧称“亚历大山脉”)北麓的小河,再西北流经横贯吉尔吉斯草原南端的大沙漠地区,最终注入绍穆尔湖。今河流全长约1130公里。古代,该河  相似文献   

18.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和商人们的经商活动 ,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逐渐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文化的种子也逐渐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和一些民族之中 ,并在不断吸收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成为被传入地区和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赡思是元代后期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居官位并不算高,但敢于触及时弊,抨击贪官,体恤民情,平反冤狱,因此以“色目官吏的杰出者”而载入史册。他还是博学能文的学者,学识宏深,著述丰富,在当时的文坛上出类拔萃。 赡思,字得之,元真定路(今河北正定县)人。生于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其先世为“大食国人”。祖父鲁坤于十三世纪初因蒙古西征而从中亚东迁中国,初居丰州(今陕西府谷县西北一带),元太宗时被任为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遂定居真定。父亲斡直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思潮对20世纪的阿拉伯人和中东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阿拉伯现代文学为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有力地推动了阿拉伯各国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东民族主义在阿拉伯现代诗歌中主要表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阿拉伯民族的忧患意识;对阿拉伯大一统的梦想;追忆阿拉伯往昔的光荣;对纳赛尔的崇拜;坚定的巴勒斯坦立场;对阿拉伯语标准语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