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印度有一部分人被视为贱民,一般称为“不可接触的人”或“失去种姓的人”,在官方文书中则称为“表列种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种种歧视,在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更是任人摆布。贱民问题,是印度的一个严重问题,由来已久。关于它的产生和在古代的情形,作者曾有短文述及,这里不再重复。本文主要讨论与其现状有关的几个问题,着重说明贱民处境在近代发生变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世俗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教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社会的主体构架形式,是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级为一体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压迫性社会隔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贱民阶层和妇女备受歧视和压迫。印度社会世俗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贱民问题和妇女问题。英国殖民者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启动了印度的社会世俗化进程。印度的民族运动将这一进程推向深入。殖民地时期,贱民和妇女在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上,印度是一个种姓繁多,等级森严的国家。在这种种姓、等级制度中最低下的是“贱民”。其数量很大,据1971年印度人口普查统计,即达七千九百九十九万人,占当时印度人口总数五亿四千七百九十万人的14.6%。印度现在的“贱民”已达一亿零五百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六亿八千四百万  相似文献   

4.
锡克教是在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基础上,为建立平等社会而形成的一个新型宗教。但锡克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锡克教反对种姓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而建立的宗教体制;二是锡克教群体中的种姓构成;三是种姓对锡克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种姓制度是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一种古老的等级制度,它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法律。种姓制度对印度法律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古代,法律全面体现种姓制度的内容,并维护种姓制度的存在;在近现代,法律努力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6.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奴隶制度,是国内外史学界比较重视的问题.种姓制度同奴隶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其中,关于首陀罗是否是奴隶的问题,学术界仍聚讼纷纭.本文仅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们. 一、首陀罗的经济地位首陀罗是印度四个种姓中的最低种姓.在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首陀罗内部演变出了许多小的亚种姓,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职业、婚姻范围及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集团都属于首陀罗,同时还有自己的单独名称.《政事论》(Ⅰ.3.8)说:“首陀罗的(义务)——一为再生服务,农业、  相似文献   

7.
江潇潇 《东方论坛》2013,(5):98-103
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教社会的结构基础。斯里兰卡作为南亚次大陆文化圈的一员,种姓也是其社会构架的重要特征。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是斯里兰卡的两大主要民族,它们的起源与印度有着很深的渊源,种姓在这两个民族形成之初就存在,且带有浓厚的北印度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论是僧伽罗还是泰米尔种姓都走上了与印度种姓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变异的产生不仅缘于斯里兰卡自身独特的社会、宗教、经济发展轨迹,也缘于起源之初斯里兰卡种姓内部蕴合的某些特质,正是这些内在的基因让斯里兰卡种姓发展成为一种与印度种姓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体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印度社会以复杂性和多样性著称.从社会分层角度探究印度社会是厘清印度社会的一个捷径.分析印度社会分层历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一是从阶级阶层的角度.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反对上述截然两分的观点,并试图从种姓制度与阶级阶层之间交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印度社会.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印度社会,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印度已绵延的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印度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今日种姓制已不再合法,但要真正废除它,彻底根除种姓意识、种姓观念,却十分困难。同时,随着印度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种姓制度又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其衰落之势不可避免,然而这种衰落又不太可能会导致种姓的彻底灭亡,经过整合后它仍将构成未来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因为种姓制表现出的顽强的与现代社会共存的调适性使之会在印度教社会长期留存。  相似文献   

10.
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度独立后,种姓制虽已大为收敛,并在公开场合受到反对,但种姓的观念却在人们的思想中保留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如此。这使印度人在价值观深处发生分裂,同时用两种价值观判断现代化的一切,从而延缓了现代化进程。种姓价值体系的延续有文化传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权者人为的过错。独立50 年来种姓由一种社会分层和歧视的制度转变为政治斗争和经济利益分划的工具,从而使种姓的价值观念找到了新的社会功能,因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1.
印度民族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极其强烈的民族,其文化心态和文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性的,印度教尊奉的《吠陀》、《奥义书》和《薄迦梵歌》、《摩奴法典》等圣典,其本身即是印度民族文学体系中的精华所在;印度教信仰的三大主神为印度文学提供了恒定的主题;印度教的“三界”观念与印度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模式密契吻合,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体系的思想核心,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印度的宗教大都强调“业力”,主张个体努力将决定其来世。与“业力论”相始终的还有“种姓论”,一种社会分工“区分”论。二者在法思维上具有强烈的张力,“业力论”具有理想主义、个体独立和平等意识,“种姓论”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团体协作和义务本位;然而二者又具有亲和力,都注重人伦秩序。由此使得古代印度的法律思想极具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印度教万神殿中女神是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拥有诸多面向和属性,其中最显著并尖锐对立的是慈悲和凶暴.印度教复兴改革者在民族、国家和宗教危机时期选择特定女神,并利用女神的这两个面向作为其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和象征,作为团结印度教群众、打击英国殖民者的手段,最终通过印度女神—迦梨和杜尔伽—母亲—祖国(民族国家)的模式成功塑造了印度民族女神的形象,对于在印度教群众中形成平等观念、统一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共同体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佛教和印度教是孕育于印度本土的两大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均高度繁荣发展的笈多时代,佛教和印度教有着微妙的关系。该文以笈多时代佛教、印度教两大主神的立像——《马图拉佛陀立像》和《毗湿奴立像》为研究范例,从神同人形、细部造像和整体风格等三个方面,尝试剖析和解读两尊立像的异中之同。破译二教立像的异中之"同",有助于对笈多时代佛教与印度教之间"艺术互鉴、宗教互渗"的关系有更为明晰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试论章太炎语言学术活动的民族主义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字是章太炎所谓“国粹”的核心内容,是其“复兴古学”、“激动种性”的文化载体。“语言文字亡则种性失,”语言文字被认为是民族特性的寄身之所。在文字音韵研究方面,他坚持语音至上原则,以音韵统摄形体、故训;在方言研究方面,他从声音入手,侧重考据语根,寻求本字,注重以古音证今音,以探求“夏声之原”。他的这些研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方法论问题,而应与其民族主义的文化思想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T.S.艾略特在其作品《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借渔王神话、轮回、禁欲等主题以及"荷花"意象、"轮子"意象、循环时间观和"四大皆空"来表达对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尊崇。虽然《小吉丁》中,诗人倾向于将印度教和佛教视为诗歌创作的手段,但其跨越文化樊篱、穿越时空的诗创风格激发了美国60年代的"垮掉派"代表人物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沿着艾略特的思维路径继续寻找西方社会获得拯救的东方良药。  相似文献   

17.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罗伊的《微物之神》通过对人物“小历史”描述,巧妙地谴责了印度的殖民历史和漫长的种姓隔离制度对印度人民的戕害,将种姓、阶级、性别和创伤议题在后殖民语境下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从而重新书写创伤历史。通过创伤的表征与再现,展现小人物积极应对痛苦的创伤体验及其最终获得自我痊愈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