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人类反思自身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产物,循环经济模式强调与环境友好,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中国人口众多、重要资源紧缺,资源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社会、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这种状况决定中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道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政府的职责是政策支持及推动立法,调整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问题、发展任务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代经济实践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必然。首先分析不同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问题,由此演绎出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与发展任务;然后,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分别讨论现存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的问题,推演国内国际循环的发展方向。国内循环主要涉及深度改革,国际循环主要涉及高水平开放,这是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改革和开放。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全球发展环境下,作为新发展战略和新发展格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实就是新时代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双循环。  相似文献   

3.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其原因。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了中国的要素成本等比较优势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紧密结合,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入世前后中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释放了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针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存在。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度很高,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的因素,也取决于国际环境。未来10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相比过去10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  相似文献   

4.
受欧债危机反复恶化等不稳定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复杂多变的深度结构性调整期.预计发达经济体仍将主要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经济缓慢复苏,通过紧缩财政缓解债务压力;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将以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速度发展;欧美“再工业化”将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和转型,并相对压缩国际贸易空间,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泛滥,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进入重大变革期;国际金融市场依旧充斥投机性活动,股票市场震荡上行概率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对此,中国应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扩大国内需求,以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推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重点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兼顾国际循环,促进内外两个循环协调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两年有余。两年的经济实践证明“双循环”是应对当前严峻全球经济形势以及适应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调整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破题之策,更是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发展新的路径选择。未来中国宏观政策要坚持以满足中国国内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续刺激内需,引导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赓续扩大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生产链重构。国内、国际双循环,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传统红利逐渐消退的事实背景,以新红利空间创造为目标,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供给约束和长期约束,按照供给管理的客观要求,从供给结构优化机制、创新驱动机制、要素供给配置机制、制度供给机制、供给主体结构优化机制五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供给管理的长期机制。  相似文献   

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起因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崛起,在世界经济中比重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世界将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而出现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国内循环比重的提高则是一国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后的必然结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任何经济规模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国要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发展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湘潭县通过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迅速地发展,但也面临着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湘潭县块状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应结合湘潭县块状经济的现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力打造园区工业经济,以优化产业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提法的转变是人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不断升华过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变革,更是一场思想认识的革命,思想不统一,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口号。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转变发展方式认识上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统一认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所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然而在国内资源环境需要和巨大的国际压力下,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本文在简述低碳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贸易结构等客观困难,提出了转变发展思路,培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低碳发展能力;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路径,最后指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然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最终战胜危机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危机时代,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同时,将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效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三角地区目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科教文卫最发达因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长三角地区之所以经济发达,固然在于城市经济活力充沛,但同时得力于县域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开放30年来,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通过强烈的"极化效应"支撑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锻铸了宝贵经验,对全国产生了重大的"扩散效应"。然而,当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第二个30年之后,当我国进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后危机时代",长三角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审时度势,厉行变革,锐意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成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深刻领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让沿海地区经济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重庆经济却逆流而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崭新引擎。重庆经济以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抗击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重庆模式”深受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在分析重庆模式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重庆模式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重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以发展内需为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强调创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和不断提高的政府质量是保证重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史的经验教训,应从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主要途径就是尽快引导我国经济朝着集约化增长方式全面转化。  相似文献   

17.
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期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投资红利、资源红利和外资与外贸红利逐渐消退。各项传统红利的消退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因此,在传统红利消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着眼点上要实现从短期向长期的转变,在转变突破口上要从传统红利空间向新红利空间的转变,在转变重点上要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在转变目标上要实现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以推动新的红利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李景治 《国际论坛》2012,(2):1-6,79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比亚等国的变局表明,强权政治仍处于强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仍处于国际体系的中心地位。这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环境、政治和制度安全。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恶化了我国周边环境,使南海等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紧紧把握国内、国外发展两个大局,努力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综合运用我国的实力和优势破解外交难题;充分利用、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强化我国的战略支撑;逐步完善对外关系的多元表达机制;适度加快国防建设,强化周边防卫力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从反金融危机状态迅速转向加速发展状态,果断实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干预行为,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的积极干预举措,为新一轮经济增长起了清道夫和加速器作用。坚持科学发展新理念,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核心,促进发展模式创新,解决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力的制度支持和激励机制,体现了政府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新作为,提供了政府经济学的某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本应能够防止卷入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但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相互依存性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日益增强,客观上造成了美国经济问题会传递性地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社会的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结构与管理上都存在着不完善性,加上资本主义国家把国内危机向国际转移,使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乘虚而入地侵害中国经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危机的原因,而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