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所谓青年文化在日本把青年文化(adolescent culture)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已有相当多的年数了。基于青年提出的不同意见和所谓青年人与成年人不是同代人等说法,青年的精神面貌处于反抗和脱离成年人社会的状态,所以提出了“青年文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有青年文化、年轻人文化,青少年文化(youth  相似文献   

2.
“向成年人过渡”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学特别是青年社会学研究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怎样理解“成年人”这一概念?对成年人来说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素质有哪些?哪些事情对成年入地位的取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当代美国青年对“向成年人过渡”的标准是如何评估的?他们更注重生活因素和某些外在的标志性事件(诸如完成学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等)呢,还是更强调情感、责任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美国青年自身对成年人标准的评估与专家学者的评估是否完全一致?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中得到较好的回答。该调查主题为“美国青年…  相似文献   

3.
由于内地与香港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导致内地人士在融入香港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性,对香港廉政体系的不适应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对927名内地在港青年问卷发现,大多数内地在港青年认识到内地与香港廉政体系存在差异,总体上比较适应香港廉政体系,对腐败行为违法情况的判断与香港市民存在差异。但也有内地在港青年不了解廉政公署的举报途径、对腐败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对腐败行为的举报意愿不强烈等。内地在港青年尽快适应香港廉政体系非常重要,需香港政府、内地在港青年、内地政府三个主体形成推进合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青年问题、青年矛盾和社会对青年的认识,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动为背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看,都能在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冲突、交融所引起的矛盾中得到适当的说明。事实上,今天的中国青年问题、青年现状,正是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的表现。青年不仅作用于,而且也反作用于这种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5.
"90后佛系青年"文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并且呈现固化态势。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90后高校佛系青年"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学业、就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危机,这些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警惕,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切不可对"90后佛系青年"抉瑕掩瑜,"90后佛系青年"身上体现的"善"的特质须加以肯定。"佛系青年文化"与"丧文化"虽表象特征相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既不热衷也非不作为"中立的处世观,后者则完全是"既不热衷更不作为"消极的避世观。  相似文献   

6.
青年农民工经过城市体验所获得的现代观念,冲击着封闭的农村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模式,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农村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渗透并口反哺,提高了农村成年人的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并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肯定青年农民工"文化反哺"对农村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日益年轻化,奢侈品消费不仅是青年文化的表现,更是青年发展中困惑的表现.对上海青年的调查发现,青年对奢侈品的认识水平和关注度高,实际购买力较强,但是炫耀消费和从众消费特征明显,有些收入不高的青年崇尚和消费奢侈品以"提高"身份.青年奢侈品消费的合理有序对青年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应该优化青年价值体系建设,将消费同文化安全结合起来,使得青年消费者能够拥有正确的商品消费价值观和长期持久的品牌信任度.  相似文献   

8.
对俄罗斯青年服兵役研究表明,有一些严重的社会倾向,危及着青年人国防意识的稳定.这些变化,一方面是俄罗斯社会危机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总的来说,是国家对武装力量和国家防御能力重视不够.青年服兵役,对于部队今后的指挥工作,培养新兵具有战士公民素质,作战士气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在组织教育部队青年工作中,却很少考虑应征新兵素质低下的消极倾向.目前,形成紧张局面与应征者服兵役有关,证明就是对1996年夏季应征新兵质量进行的鉴定.应征新兵文化水平下降.只有27%的士兵具有中等教育水平,40%是不完全职业教育,11%是小学水平和不完全中学水平.1/5的应征者是来自不完全家庭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是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也是青年大学生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青年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遵循着一定的文化逻辑,其中,文化危机是青年大学生主体的文化境遇,文化转型是青年大学生觉醒的文化机遇,文化整合是青年大学生行为的文化动力。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把握住文化发展的时代机遇,诠释与时代同向的五四精神,宣传与时代同行的五四精神,践行与时代同心的五四精神,在对五四精神真的探索、善的坚守和美的创造中肩负起文化复兴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和青年价值观养成的精神渊薮。在实践层面,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关系却存在诸如单向度强势传播效果不彰、从受众角度思考不足、全球意识不深、双向合力不强等症侯,无法有力回应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断裂和紊乱问题。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应采取融合发展的立场,通过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化、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引导和塑造青年消费文化等路径,提升对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进而实现对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朋克养生"作为一种悄然兴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以矛盾综合体实践表现,将抵抗与妥协的文化斗争运用在真实世界中。为探究青年亚文化的现实转向,借助亚文化的研究范式,确定了以"认同与迷失"的悖论般的无限循环,明确了通过矛盾表征实现娱乐、立异和权力等意义上的复制,以持续且温和的反叛造就了欲拒还迎的牵扯力,这是对主次结构矛盾的一种印证与解构,也是青年想象性解决矛盾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芳 《当代青年研究》2002,(6):34-37,44
本文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Hip-Hop运动。在Hip-Hop运动的文化表现中,主要介绍了街舞和滑板;其文化定性于体育竞技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全球边缘文化、小众休闲文化;其文化归因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网络化的生活空间、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青春期的生命历程和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五个方面;认为这种运动的文化功用是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它客观上对社会消费强力促动并有利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的价值观冲突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尤其是则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一进入“三资”企业 ,接触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 ,他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尽力去适应它。青年对“三资”企业组织、制度及文化的适应程度 ,直接取决于他对这种文化的适应准备心态及接触的深度和频度。青年适应新文化的心态越积极 ,与新文化接触的越频繁 ,那他就越容易适应这种新文化。青年进入“三资”企业后 ,能很快适应新文化和新环境 ,这只是由于青年的新奇感和积极适应心态造成的。随着文化接触的加深 ,青年与企业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中本质的、深层的价值观的冲突必然会产生。而且这种深层的价值观、行…  相似文献   

14.
一、传统社会中的韩国青年在进入工业高度发展的社会之前,青年尚未明显地形成自我的意识与价值体系,换句话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基本上还是与老一辈一脉相承。在传统社会中的韩国与其它东亚诸国一样,成年人与青年的处世之道主要是遵循儒家的价值体系与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青年政治文化是当代最值得研究却鲜为人们涉猎的文化类型之一。这不仅因为二战前日本社会走向全面军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右翼青年军人的推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战后,日本青年对社会政治的介入和冲击也是在整个西方世界规模最大、烈度最强、持续时间也是最长的。透视战后日本青年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无疑对我们认识日本社会和西方青年文化这两大重大课题有着很大助益。  相似文献   

16.
《中外书摘》2014,(5):93-93
过去没听过北京青年这种提法,所以听着有些怪异。在我看来,北京就是北京,青年就是青年,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过去北京也不叫北京,而是叫首都,是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说首都青年,就比较有感觉,因为当时连首都青年自己都觉得身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们举手投足,或者随便说句什么甚至连一声叹息都是外省青年学习的榜样,难怪大仙说外省青年昼夜兼程,向着紫禁城飞奔。  相似文献   

17.
青年——“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如“早晨”一样,是个模糊的概念。它是指人的一生中介于童年与进入劳动世界,获得自立能力而为成年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狭义的理解,常将它定义为十五至二十五岁,在现代社会,这大致是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一届大会提出的综合报告指出,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将那些没有稳定的职业,未能结婚和建立家庭,因而不能完全承担劳动者的责任、充分享受相应权利的人也划入青年范围,把这个年限提高到三十或三十五岁。我国的共青团员可保留团籍至二十八岁。习惯上将三十岁作为青年的上限,称“三十而立”;而在我国的政治学术语中,青  相似文献   

18.
"粉丝亚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果粉"在消费价值观上表现为人物崇拜、科技时尚追求以及身份象征。"米粉"在消费价值观上多表现为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原则、"抢"来的成就感以及支持国货的内在动力。"果粉"与"米粉"间的相互漫骂和攻击折射出青年在消费价值观上的共同特点:对流行文化的跟风式消费、消费上的虚荣与攀比以及对时尚、文化和审美要素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人生目的、对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进行评价与决定取舍时的观点。研究青年的价值观是要了解青年在选择什么,追求什么。青年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向未来开放,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可以观察与了解整个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动向,甚至是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由于青年是社会变革中最活跃的力量,他们的动向又不能不与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发生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这个课题在国际上也很受重视。由欧美  相似文献   

20.
近五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年的婚恋择偶观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2010以来的三次广州市青年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择偶观的变化表现为:重视道德、性格、感情等内在品质,也逐渐将"颜值"视作重要择偶标准;择偶观的性别差异明显,"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观依然存在;对网络择偶认同度不高,但对尝试网恋的态度趋于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