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国内外关于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的研究中,人们论争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可能的吗?有人认为,科学发现逻辑是存在的;有人则坚决主张,科学发现既不接受逻辑分析,也不需要逻辑分析,科学发现是非逻辑的过程.为何有人会否认科学发现逻辑?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对"逻辑"一词作过于狭窄的理解,是有些人否认科学发现逻辑的首要原因.有人认为,如果科学发现逻辑是存在的,那么这里所说的"逻辑",就应是指有一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些规则或原则,人们就可以必然地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在此,"逻辑"实际被规定为有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到多种科学方法。对于一个科学发现的完成,猜测和想象是开始而非终结,必须综合使用猜测、想象和分析、逻辑推理等多种方法。科学发现的过程既不是纯逻辑的,也不是无逻辑的,而是依靠经验估计形势进行探索的过程,也许这就是科学发现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在许多情况下是违反逻辑程序的,因而对科学发现的行为很难进行逻辑的整体分析.用形式逻辑的规律诠释科学创造,并不能从本质上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一再强调,在科学发现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创造性思想的真正产生,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而必须借助于科学直觉和科学灵感.对此,当代西方享有盛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人怎么产生一个新思想——无论是一个音乐题材、一个戏剧冲突,还是一个科学理论——这个问题,可能对经验心理学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同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毫不相干."①波普尔的观点被认  相似文献   

4.
<正> 有没有发现的逻辑,这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1)发现是纯逻辑的还是完全没有逻辑?(2)如果发现离不开逻辑,那么有没有唯一普遍适用的发现的逻辑?在现代科学哲学中.波普、享普尔等“假设—演绎派”否认任何发现逻辑的存在,也否认在科学发现中有任何理性思维.而皮尔斯、汉森等人则认为不但存在发现的逻辑.而且“溯因推理”是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发现的逻辑.波普、享普尔等人强调猜测在发现中的作用,皮尔斯、汉森等人维护发现的逻辑.都不无合理性.但是他们的观点与科学发现史也多有不合之处.在我们看来,猜测和逻辑在科学发现中是并行不悖的.发现不能没有逻辑,但并不存在一种唯一普遍适用的发现的逻辑.科学发现史表明,任何发现,都是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做出来的.因而从总体上说,科学发现是多种理性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归纳、演绎和心理的逻辑是科学方法论原则所表征的科学理论生成的基本逻辑,它们以经验为核心,归纳、演绎证实或证伪科学理论,基于科学史对科学发展状况作出判断的模式,表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科学理论形成过程的"经验—分析"和综合演绎内在逻辑,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科学工作者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中应该遵循的思考问题的规范。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6,(1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的本质"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遵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从对宗教异化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元对立基础上政治异化的批判,随后又走向对经济领域中劳动异化的批判,这三种异化批判为马克思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创造了逻辑前提。同时,这一逻辑路径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前提条件,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就是否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这个问题,形式学习理论提供了描述科学发现过程的新范式,可以有效地避开许多无谓的争论。这种范式通过对含有五个基本参量的"学习模型"的刻画而实现对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形式学习理论已经成为多个领域关注的新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创新思维何以可能"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哲学本体论问题。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领域的知识创新或思想创新,都是从经验的发现到理论的发明的过程,都必须依赖于直觉和逻辑。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在于直觉和逻辑的相互结合。当今人类思维结构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直觉脱离形式逻辑的倾向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互分离的倾向。这种思维结构上的缺陷,在当今中国具体表现为"中""西""马"思维方式的冲突。要化解其冲突,应当吸取"西""马"都较看重而向为"中"所忽视的形式逻辑。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大力普及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发现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问题以及对于科学发现本质的争论和探讨。科学发现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科学发现本质上,对科学理论发现的创新性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科学事实的发现是否具有创新性则看法不一。科学发现过程是逻辑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科学事实发现的创新性也得到科学论证和证实。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思想与实践过程中,水文化与水科学的"融通共振"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存在。水文化与水科学"融通共振"有着严密的逻辑基础以及现实的问题导向。从根本上看,解决现代水利重大问题,与水文化水科学的"融通共振"息息相关。或者说,水文化与水科学的"融通共振"有其逻辑基础、基本路径和化解矛盾的科学方式。认知和把握这些基础、路径和方式,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治水兴水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全国辩证逻辑2005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6日~8日在桂林召开。综观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辩证逻辑的新进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辩证逻辑与悖论研究的关系,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辩证逻辑与中医理论,辩证逻辑形式化。辩证逻辑学界的思想火花闪烁不断,这标志着在2005年,辩证逻辑研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拓进。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压力下的社会科学分析单位转换与思维范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昌明 《文史哲》2005,(3):137-143
当代全球化的迅猛推进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挑战,使传统的“国家”分析单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日渐式微,面临着向“世界体系”转换的发展趋势,由于全球化自身内在的矛盾性,这种转换过程将是长期的;二是传统社会科学的思维范式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分析单位的转换下面临着创新的压力,推动着传统的二元结构思维向全球性思维的转变。在全球思维范式下,社会科学应着眼于相互依赖性、综合性、辩证性和过程性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的发表,提出一个大问题:何谓“辩证逻辑”?十多年前,就有逻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中国古来就没有哲学!现在,马佩教授在评析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辩证逻辑不是哲学。由此,有必要对辩证逻辑与哲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辩证关系加以说明。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与马佩教授的新作有所同,也有所异,两者互补,差异统一,相得益彰,对于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逻辑学,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当今之世,摧残了逻辑科学发展的并不是辩证逻辑学者。说逻辑化的辩证逻辑“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基本原则相当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或者是对辩证逻辑的严重歪曲,或者是对辩证逻辑不甚了了。《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辩证逻辑》一文中“与马佩先生商榷两点”的内容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30~ 4 0年代后兴起的复杂性科学 ,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追求简单到正视复杂 ,是科学自身向辩证思维的复归 ,是一次重大的科学范式的革命 ,必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新发展的切入点。王志康论述了现代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有重要启示的十个方面。苗东升则论述了科学系统进入新的转型时期后 ,由工业—机械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的转变为之提供了强劲的环境选择压力 ,科学自身正在孕育其新的形态 ,新型科学大体即复杂性科学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基本逻辑和结构。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再到江泽民,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精神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是对人类人文精神的不断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命名,规定“以人为本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自觉,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逻辑和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张夺  罗理章 《北方论丛》2016,(2):126-131
无产阶级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支点,是马克思的“第三大发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科学内涵的揭示,有其理论逻辑的演进过程,实现了由哲学逻辑出场,到人道主义本质呈现,再到唯物史观真正发现,最终的政治经济学科学论证的提升和转换。无产阶级既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设定,又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构件,是价值主体与现实存在的统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发现,在科学分析与意识形态言说的统一中实现了价值与事实“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赵慧 《学术探索》2014,(3):80-84
近代以来,时代对科学的推崇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文学中,中国近代不少知识分子都关注到这一问题。梁实秋谈科学与文学,把握住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认为科学的影响使文学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促使文学批评主观色彩逐渐减少、能够从文本出发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不是随意褒贬;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科学和文学存在着本质差异,不能机械化地搬用科学的方法和结论,而应该以文学自身为立足点。他关于科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对我们探讨在尊重文学自身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怎样利用科学为文学带来新的发展和变革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实际科学推理的思维过程成为可能。于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交叉点上形成了“人类问题求解”理论。同时,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逻辑研究的交叉点形成了适用于计算机的新颖逻辑理论及算法。计算机人工智能(AI)研究虽化分为两派,但无论哪一派,在对于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包括机器学习和机器实现方面的研究,都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带来革命性变化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辩证逻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世纪是逻辑空前发展的世纪,也是逻辑大受摧残的世纪。辩证逻辑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基本原则相当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异常逻辑的兴起打破了逻辑一元论的成见。直觉主义逻辑是从反面来容忍逻辑矛盾的逻辑,弗协调逻辑是把逻辑矛盾局限起来使之不扩散的逻辑,它们应该是某种辩证逻辑。把思维分为普通思维和辩证思维,从而把逻辑分为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其目的在于否认现代逻辑是“普通思维”的逻辑,并把辩证逻辑当做高等逻辑。马佩先生没有按照逻辑的“游戏规则”建构“是逻辑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