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软实力视野中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慧 《齐鲁学刊》2012,(1):11-15
"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符号与重要象征。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的树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有着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信仰基础。这一称号是在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认定中获得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经由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共同维护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当代香港文学对英国形象的描述具有多面性和变迁性.作为殖民者形象,它被描画为一条从"狮子"到"落日"的衰落的下趋弧线;作为鸟托邦,它经历了一个从建构到拆解的过程;作为由"性"所象征的他者文化,它经由了被注视者的盲目崇拜到逐渐亲善的吸纳、融摄与共处的过程.对这一异国形象的勾陈对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他者形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的一些大都市,由于受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吸纳世界新潮方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特别是随着商业的繁荣.消费文化在市民阶层中悄然兴起.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她们以特有的女性身体形象,既诠释了新式女性思想解放、身体解放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与传统女性不一样的角色,又说明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期,女性的身体形象也被打上了商品的符号.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各个层面充分暴露,既显示了新式女性独立的人格得到社会承认,又说明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摆脱不了被欣赏、被阅读的歧视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志忠 《晋阳学刊》2009,(3):96-104
与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不同,米兰·昆德拉提出的“欧洲小说”观念,是以审美现代性对抗“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的源头所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对资产阶级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审美现代性立场的坚执中产生的反省,阐述了他独特的“欧洲小说观”与审美现代性起源新说。他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以审美现代性的态度,审视和评判现代生活,深入地考察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系列现象:媚俗,舞者,轻与重,快与慢,记忆与遗忘,革命、鸟托邦与抒情姿态,等等,犀利地揭示出其中的现代性悖谬。  相似文献   

5.
施晔 《社会科学》2022,(5):65-74
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发端于器物层面的技艺,并于18世纪在欧洲形成了实用装饰艺术领域的“中国风”。20世纪以降,以气韵生动、超以象外、迁想妙得、诗书画共通为核心的中国道艺被吸收化用至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中,不仅助力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反叛古典和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辅佐西方学界建构与现代主义相匹配的全新艺术批评理论。中国影响已经深入到欧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方式中去,成为西方理性之外的一种别样存在,中国智慧在文化穿越中融入西方艺术家的深层思维,从而获得了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旅行者,除了叙事功能的考虑,其意义在于,通过描绘旅行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旅行经历,来进行文化观照和反思,以此推动文化变迁。上海是晚清小说中的重要场域,小说家借由上海的西方异托邦镜像,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对西方的城市文明有所批判。旅行者经历的乌托邦之旅,代表了晚清小说家面对社会和文化危机所构想的理想之境。然而,受制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认识以及时代背景,他们对未来缺乏系统的、深层次的设计,不是回到中国传统的桃花源就是比照着西方社会先进的科技与物质文明进行虚构,其设想缺乏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曹禺戏剧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 :“魔女”和“天使”。“魔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早期追求原始生命力、回归自我、反抗压抑的情欲 ;“天使”形象反映了作者后期回归传统、逃避自我、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两极化女性形象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生命之美”转为“爱情之美” ,从热烈激荡转为平淡深沉。这是西方审美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作者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决定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深化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和腐败之风侵蚀到文学界,与商品经济大潮相伴而来的当代审美趣味也开始滑坡,大量格调低下、庸俗、颓废、宣泄的作品充塞市场,审美品格低劣的庸俗文学使严肃文学举步维艰。审美趣味在商业浪潮中日趋大众化,滑入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潮流中,很多严肃作品也采用了通俗包装。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代表的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9.
许德 《江汉论坛》2008,3(5):101-104
20世纪初中国原创侦探小说曾风行一时,它们在借鉴西方侦探小说的模式的基础上,在探案手段、方式,侦探形象的塑造以及叙事的技巧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伦理意识及审美趣味,表现出既有别于西方侦探小说,也不同于传统侠义公案小说的一种新的创作风貌,为20世纪中国侦探小说创作模式的形成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朴马利阿 《理论界》2005,(9):184-185
在新文学作家作品中,交际花形象反映了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现代女性意识,但作家更注重通过她们在黑暗社会中的悲惨遭际,表现她们作为女性只能以被男性占有为谋生手段,找不到真正自我与生活意义的不幸命运。这样新文学作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对不公平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批判,体现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观与人生观。另外,他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塑造出充满个性的交际花形象,从而丰富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的意愿不仅在空间上普遍存在,而且在时间上也持续不断.在西方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中,一直有一个想象最美好社会的丰富传统.鸟托邦是人在现世、在人间建造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关于灵魂与天国的幻想.儒家影响下的传统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世俗文化模式.中国这种往古的乐园并非由原罪而丧失.也没有宗教的含义.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另一种乌托邦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文学的传统.乌托邦尽管有文学虚构的形式,更重要的特点却在于其寓意和内容.在政治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国文化传统有许多因素具有乌托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纯译介性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建设、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结束了中国父权制美学关于审美价值的专制独白,对既存的审美批评标准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女性主义反思。虽然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还存在历史观照和文化剖析等方面的某些片面和缺失,但毋庸置疑,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已经对中国的女性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学领域中,很多作品都描述出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数千年男性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让我们从女性的形象出发,来重新评估西方文学史的价值,从而为我们重新阐释西方文学开创了一条崭新的渠道.因此,文章将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让长期处于男性文化观念压抑之下的社会对女性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界定,从而树立了西方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这是女性解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有利于通过这种超越性的女性意识来推进人类精神的深层次发展与提高,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96-101
在美国当代知名作家约翰·欧文的小说中,异域的城市空间书写占据了重要地位。欧文小说中的城市异托邦空间书写是对福柯的"异托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描绘处于异托邦内人的行为活动,欧文在小说中塑造了三类城市异质空间,分别对应着福柯所说的三种异托邦:对作为欲望之都的维也纳等城市的红灯区的呈现对应了妓院的异托邦;对作为军事之都的维也纳军事占领区的刻画则对应了殖民地的异托邦;对作为流浪之都的多伦多等城市的描写对应了监狱的异托邦。欧文小说某种程度上是欧文崇尚怪诞的审美效果的结果,也是其现实生活经历的再现,表达了欧文对安宁静谧、和平包容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向往,体现了其作为一名有着社会良知的作家所具有的悲悯情怀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美术题材是美术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由于创作主体在文化传统、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需要,因此,中西古代美术发展的轨迹不尽一致,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作品的意蕴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注重自然寻求超越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特别发达的根本原因。而在西方,由于古希腊美术传统的影响和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以人物(包括人体)、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代的艺术家应从古代艺术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不仅注重题材选择,更注重作品意蕴的开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高贵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叙事文学中理想女性的形象也一直随着人们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大致以唐代为界,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审美主潮从偏重日常实用和道德教化的“德言容功”逐渐过渡到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对生活品位和艺术气质的追求.而这一过程也即社会审美思想嬗变的过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背景.文学功用、女性地位和文学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女性主义视阈下研究中国文学应注重其民族特色。儒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女性伦理,是中国女性历史上主体位置缺席的“元凶”。然而,儒家伦理之于女性又呈现二律背反现象。儒家伦理的妇德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儒家伦理中的孝道在中国“母性崇拜”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又将作为母亲的女性推到社会主体文化表述者位置。这形成中国女性处境不同于西方女子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女神”般的母亲形象与处于男性附属地位的“女从”形象两极化表现的缘由。它导致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解放的自觉性方面整体地迟钝于西方女性。  相似文献   

18.
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文学创作 ,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 ,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智慧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 ,独具“市民文化的女性言说”的显明特征。张爱玲的“女性言说” ,隐隐透射出市民文化之精髓 ,苏青的“女性话语” ,也无不以“市民话语”的模式叙述 ,这使她们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有别于西方同类作家的宏阔眼光和哲理观照 ,饱含了市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9.
<正>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艺术手法。历代诗人大都运用托物言志或触物系情的方法来委婉含蓄地寄托某种思想或情感,使诗歌作品不惟有独特的审美意蕴,而且更富于深厚的哲理内涵。自《诗经》、《楚辞》以来,诗人多用女性形象来比兴,将求女思妇、美人佳丽等寻常人生题材赋予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借以隐喻作者的政治理想或人生遭遇。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文人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比兴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特殊文化心态的鲜明写照,其内涵和意蕴极为复杂丰厚。经国济世的政治理想、忠君爱民的忧患意识以及感仕不遇的隐逸情结等儒家政治价值观,通过不同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比兴,得到更深层的抒发和美化,达到古典主义审美价值和理想主义政治价值的完美统一。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儒家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德龄公主》是部在文本上很见功夫的细致精良之作,它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小斌的同名历史小说,并由她亲自参与编剧,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也禀承了其对文学艺术的严谨追求。该剧借德龄的叙事视角描绘了在20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环境下,一系列不同文化背景的清末贵族女性形象,展现了西方现代观念、现代文明与古老中国伦理传统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封闭,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泯灭人性,呈现出本真的女性情怀和内在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