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95年的29.04%上升到2009年的48.34%.但是分区域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1995年至2009年的10年时间里上升了13.89个百分点,达到56.66%,远高于中部地区的42.26%和西部地区的39.42%.虽然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增长率没有中西部地区快,但是其城镇化水平却也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探究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对消除不同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城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95年的29.04%上升到2009年的48.34%。但是分区域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对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农村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差异明显,显著存在互联网金融普惠悖论.基于渗透度、使用度和效用度三指标体系量化各地互联网金融普惠度,东部发展最好,东北最差.基尼系数分解表明,互联网金融普惠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各区域内部的差异相对不大.Shapley值分解确定出对互联网金融普惠具有显著影响的各种因素,并分解得到了其对于互联网金融普惠差异的贡献度.整体上,农户自身仍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普惠发展不均的主要根源,尤其是农户的自我排斥.造成各区域内互联网金融普惠差异的根源还存在差别,东部的政府机构需身先士卒;中部的政府机构要加强公共设施的普及;西部的政府机构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而东北的政府机构首要需留住人才.如此齐抓共管,才能逐步消除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普惠的悖论现象,进一步实现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4.
张洪琴 《经营管理者》2013,(16):160-160
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东部低、中西部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资源使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明显,受益于区域经济战略的调整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巨大空间,中西部地区将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的长期性使东部地区进入低速经济增长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隋建利  李悦欣  刘金全 《管理世界》2024,(3):16-36+73+37
经济韧性是经济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实现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本文通过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视角,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经济韧性内涵,并构建异质性扩张与收缩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模型,基于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视阈,探究中国省际、区域、国家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及异质分化特征。研究发现:扩张期国家经济抵抗力韧性较低,“量”的恢复力韧性较高,东部地区经济抵抗力韧性不足,中西部地区具备一定“量”的抵抗力韧性,恢复力韧性不足。调整期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韧性下降存在时滞。收缩期国家与东部地区经济平稳性凸显,恢复力韧性增强。恢复期国家与东部地区经济扩张态势由降转升,“质”的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提高,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恢复力韧性未见增加;广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和川渝地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贡献突出。第三产业对经济韧性的贡献日益增强,东部地区产业“质”的韧性较高。实体经济对经济韧性起主要作用,技术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数字经济抗风险、助复苏优势有所显现,但是尚未成为经济结构的主导。本文的研究对巩固增强中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韧性的省际、区域协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产学研协同发展与技术创新绩效非线性关联特征,运用2009—2017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驱动技术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研究产学研协同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动态门槛效应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当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门槛变量时,产学研协同发展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产学研协同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由负转正,且作用效果逐渐增强,进而可以划分低知识产权保护区间(IPP≤-0.58)、中度知识产权保护区间(-0.580.50)三种类型;我国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东部地区多为高知识产权保护区,中西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较低。因此,应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增强东中西部地区间交流,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8,(25):22-22
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农村人身险的覆盖面还很低。根据保监会在中西部选择的8个省区的调查发现,价格和服务是中西部农民不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但保监会认为,农村地区居民对保险的需求并不亚于城市居民,却可能因产品价格高、服务不到位而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探究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均呈逐渐提高趋势,高效率省份比重逐渐增大,低效率省份占比逐渐减少;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距逐渐缩小,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内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四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医疗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交叉重叠问题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和东北地区基本无极化现象,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年份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且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技术人员占比对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负向直接作用,等级医院占比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而人口密度和老年抚养比的正向直接作用与溢出效应均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的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压力、大国的责任与承诺,决定着我国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然而国内目前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缺乏利用市场的手段。中国国土辽阔,区域间的差异较大,但是针对污染控制影响的区域定量分析却少之又少。本文利用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全国各个地区施行统一的碳税对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二氧化碳减排以及地区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采用统一碳税的碳税政策,对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造成的福利损失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大约要大1到2个百分点;碳排放强度越高的省份,其福利受损的程度越大;统一碳税政策既会带来地区整体福利的下降,同时也造成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张良 《管理科学文摘》2009,(23):157-159
物流业发展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然而,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间差异不显著。分析认为,东、中、西部物流业基础设施的结构差异,RILS在东部地区的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政府政策措施的差异以及三个地区的财政充裕度不同是造成我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效应的跨区差异的重要原因;而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效应的跨区差异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手段来缩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2011—2020年我国西部12个省份的工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探究工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趋势,并运用Tobit模型甄别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西部整体的区域失衡问题有所缓解,西南—西北地区区域间差异有所下降,但西南地区内部差异远大于西北地区,且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部分交叉重叠问题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西南地区内部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态势,西北地区差异呈扩大趋势,并且两地区均存在极化现象和梯度效应;(4)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聚集度、对外开放程度对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明显,而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全面客观真实地反应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为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29个省份1993~2004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进行测算、比较,利用各年截面数据对其与人均GDP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较高,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上;人力资本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各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状况在3大区域间的差距基本上没有改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劲的负相关关系,且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化将引起人均GDP更大幅度地变化,区域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经济增长政策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本存量,更要重视改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经济指标,物流业产值及货运周转量为物流指标,利用VAR模型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物流业产值、货运周转量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在其长期关系中,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二者为同方向的变化。但东部地区货运周转量与物流业产值相比,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与物流业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西部是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总结东部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中西部城市化应该确立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即: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适度发展小城镇,合理规划中心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地区人均GDP分布的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对地区经济分布进行分析。首先考察了我国1991 ̄2002年人均GDP基尼系数逐步上升的变动趋势。然后从理论上探讨地区分解对基尼系数的影响,证明地区分解时基尼系数不降只升,并计算了东中西部的基尼系数,从而指出东中西部差异是我国地域经济差异的主要表现。最后计算了各省市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并利用人均GDP指数和基尼系数构成了综合判断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均衡程度的4区域模型。  相似文献   

16.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土地资源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了土地资源空间效率配置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通过计算省级区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产出效益,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明显的区域梯度差距;在产出效益的基础上计算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建设用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部分中部地区则在农地利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文章应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不同区域1989~2001年农地非农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24倍,西部地区的1.39倍。文章据此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分解方法没有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发挥土地利用的空间比较优势原则,并提出了基于空间效率差异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地区资本与外来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是研究地区资本流动的关键,外来资本对地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既取决于外来资本的性质,也受制于地区投资结构。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方法,本文测算了我国1997~2011年间由外商投资与中央投资的进入所引发的地区资本流动。研究表明,反映市场力量的外商投资的进入会引起资本从我国东部流向中西部,而反映政治力量的中央投资的进入则会导致资本从西部流向东中部。我国东部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商投资的进入与当地的民间资本引发激烈的竞争,从而迫使部分资本从东部流向中西部;相反,西部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民间投资更多集中于公共项目,中央投资的进入抢占了当地资本有限的投资机会,从而导致部分资本从西部流向东中部。  相似文献   

18.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地区振兴与我国中部崛起,同时,领头发展东部也获得新成绩。现在要对存在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重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市场机制;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促进产生主体功能区,优化不同区域发展;增强区域之间经济合作,在合作上从政府主导型不断朝着企业主导型过渡;落后经济地区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重点是特色,有效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沈越斌 《经营管理者》2013,(27):177-177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区在谋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然而由于我国统计部门对于基尼系数始终不进行官方统计,本文将从彩票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着眼,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试图用彩票销售量在一定程度下取代基尼系数,分析各区域之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异,并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发展"与"加速增长",四大地区普遍呈现增速放缓态势,东部归因于技术进步速率降低,中部、西部和东北则归因于技术进步速率下降和能源效率下滑双重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速峰值区由珠三角和长三角向京津冀转移;资源型省份陷入"资源诅咒",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