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硕  李惠茹 《河北学刊》2023,(2):140-147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推进实施,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成为具有现实紧迫性的实践问题和急需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的逻辑理路是地方政府创新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撑。在核心内涵指导下,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需要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已有实践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综合决策协调制度、健全稳定规范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投入机制、建立生态文明财政支出动态监控机制、加快构建“政府—社会资本—公众”多元投入模式、完善“分配—考核—奖惩”全过程绩效提升机制、强化配套保障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区域间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降低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框架,确保合作顺利运行;有利于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一般是依据系统要素合作的系统性原理而构建的。系统的运行需要有动力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存在,因而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也应包括动力、组织、约束和协调机制这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3.
促进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推动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然而囿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驱动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南北方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致使改革发展成果难以惠及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目标牵引下,未来应遵循推进“放管服”改革进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从单维发展转为多维发展,从独立发展转为联动发展,着力构筑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文章以甘肃庆阳为例探索建立了区域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庆阳1990-2010年相关数据,对其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发展旅游区域一体化,从旅游主体角度、政府政策角度以及旅游区位资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动力.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各地合作意识不强、各地旅游资源单一、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等.对此提出对策,如打破行政区域局限性、综合利用各地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区域政府:概念界说及其建设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处于一定区域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促进区域发展而寻求相互协调与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的政府集合体之区域政府,是为了消除行政区经济的痼疾,推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提出的新思路。区域政府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采取加快区域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市场化进程,逐步建设区域政府间协调机制,建立区域管理委员会和其他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以及培育有利于合作的社会资本等多元并举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首魁  赵宇 《东岳论丛》2020,(10):66-76+191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在空间尺度、内容层次、城乡部门、政策方式、引领平台等方面体现出演进轨迹特征;具有基于现实条件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重治理价值维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进一步创新功能定位、优化政府间关系、加强要素市场与空间载体建设、共建区域间联动平台、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地方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充分形成的区域经济不协调 ,已使该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协调与合作制度的创新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制协调 ,协调机构及协调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在相关的制度设计及具体的建设措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关键期,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依据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应当走政府转移支付和产业转移之外的第三条发展思路。该思路通过赋予西部生态产权,并通过准市场力量实现该产权的收益,从而增加西部欠发达地区内生经济发展潜力,并统一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作了系统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基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治理观,在区域权力配置上强调限权和赋能相结合,提出了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原则和治理路径,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发展推进战略,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明确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区域如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和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促使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在自然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的客观状态,如长期得不到有效克服,必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由于自然、历史、体制和人为等原因,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要有效克服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精神能动性,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践中发扬创新精神.只有这样,建设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才能早日达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再是传统的区域间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问题,也不再是区域内部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注重要素的综合利用阻及发展条件与发展路径的协调一致,考虑一体化的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基于要素适宜度,设计和度量区域协调发展指数。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对开发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观念。在区域功能定位上,开发区应由过去单一功能的“工业经济区”,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向具有多功能综合的新城区转变;在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中,开发区对于社会事业,必须从过去单纯强调依托母城的观念,向既依托母城更强调向外辐射的发展观转变;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事业的发展应从被动跟进式的“协调”,向主动的适度超前式协调转变;在社会事业发展的模式上,应由政府独家包办的模式,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推进—社会化发展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李晓鹏 《南方论刊》2012,(1):34-35,42
滨海新区建设是茂名"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打造的建设项目,是茂名闯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的尝试。滨海新区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招商引资、工业建设的层面,而应该以创新原则引导和推动滨海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本文从观念创新、机制创新、途径创新、制度创新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以创新原则推动滨海新区建设,并指出以创新原则推动滨海新区建设的根本在于创新地构建"政府—社会"关系,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滨海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从而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共同推进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为茂名走创新发展之路的样板。  相似文献   

15.
王兆宇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27-29,107
与一般(省区市)区域创新体系相比较,县(市)基层创新体系具有创新主体要素的不完备性、创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和创新目标的具体应用性等特征。构建基层创新体系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区域的需要,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科技竞争力和发展民生科技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县(市)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模式。根据各地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从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创新动力的不同出发,可将基层创新体系构建模式大体归结为企业主体主导型模式、政府推动主导型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网络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蓝黄规划协同实施和蓝黄两区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面临共同的科学发展主题和示范试点责任,政府应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在协同协调发展上寻求突破,以把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与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蓝黄规划协同实施和蓝黄两区协调发展应实施六大重点战略.在战略对策上应科学确定协同发展中的政府定位;全面推动蓝黄两区发展的对接;努力构建协同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完善蓝黄两区建设协调推进制度;科学制定协同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茂名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加快发展步伐,争当东西两翼发展"排头兵"。这就要充分发挥茂名人力资源、石化、农业、地理区位、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把握机遇,利用广东省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区域经济新格局加速形成的有利条件,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更为活跃的角色,在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动力、突出发展主导产业等方面努力,同时,抓好协调和保障工作,这样,完全有条件把茂名建设成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粤西经济强市"。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区域经济总体上经历了低水平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协调发展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性、互动性和协调性持续增强。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具有中国特色、聚焦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本形成,其核心要义是缩小区域差距,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完善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交通设施、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完善区域政策调控和预警机制等机制创新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的目标是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促进政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布局和公共投资的拉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协调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和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应从尊重社会多元利益、完善公共政策咨询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区域经济治理机制,以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促进"立法及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而政府行为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关系协调治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政府之所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职能重心转换不到位。而政府的职能重心之所以未能配合经济增长方式同步转型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在于官员晋升激励和地方财政收支的约束,因此建议改革晋升机制,调整转移支付和补偿机制。鉴于现行政府组织框架无法完全胜任协调区域发展的任务,应构建一个超越行政边界的区域管理机构并划定标准区域和问题区域,辅以法律法规等制度性保障,从而确保纵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使横向利益分配相对均衡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