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目.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众所周知,麦克卢汉以其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而名噪一时,其有关媒介的观点不仅在英语学界,而且在法语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鲍德里亚这位后现代主义的教父就曾被称为法国的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去世后,理论声誉一度中断。只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3.
媒介生态学渊源有自,其传统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传播与技术革命中不断融合更新,并逐渐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麦克卢汉的贡献表征了它的最初成就,并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基础和中心.另两位深受麦克卢汉思想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是沃尔特·昂和尼尔·波兹曼.前者认为,电子媒介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互联文化和生态时代;而后者则提出了“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这一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和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洞察力、理解力、感觉与价值观等问题.可以说,麦克卢汉留下了一个内容充实、范围广阔的研究领域,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媒介出态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志斌 《理论界》2010,(6):164-165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对当代西方文化世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他重新界定了"媒介"的概念,并把对媒介的理解推广到所有的人工制造物和技术物。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即在传递着一种讯息,并用"媒介即是讯息"重新解释了人类社会的深层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6.
《新学术》2007,(1)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等的媒介理论,此理论曾迅速风靡欧美各国,极受褒扬,也曾受到激烈批评。而在经历褒扬和批评的起伏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麦氏及其理论似乎退居于较少引起注意的位置。时过境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迅速崛起,人们对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关注再次出现高潮。本文将会谈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等,阐明这样一个思想:e时代将不仅仅是塑造我们的信息世界,“网络”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的组织结构,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可以将人的最大潜能得以释放,更全面的投入社会与自然中。网络时代人的发展将最后走向全面和自由。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权威的媒介理论家和社会理论家,博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他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就是一种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博德里亚用“仿真”、“超现实”、“内爆”描绘了一个由高科技传媒手段所主宰的后现代社会图景。但是,博德里亚的媒介理论过多地强调了媒介的技术形式和效果,贬抑了媒介的内容和语境,因而被道格拉斯.凯尔纳称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一种反阐释学理论。对博德里亚而言,意义的阙如、反对阐释实际上是由高度发达的传媒技术所支配的社会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如前面两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研究范式及对麦克卢汉思想与其时代深层关系判断上的偏差成为制约国内麦克卢汉研究走向深入的瓶颈,从而形成了一种将麦克卢汉非历史化的研究倾向,即把麦克卢汉视为一个不仅对其所生活时代的媒介现象作出深刻分析的大师,同时是一位准确预言了其身后所发生的网络时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媒介技术是“印刷文本”教育模式最有影响力的变革动因——不断演化的电子媒介技术对“印刷文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变革性冲击,并相继萌发了“没有围墙”的教育模式和“超越时空”的教育模式.这些目前还尚未确立的教育模式,都在不同侧面体现着麦克卢汉主义“媒介即讯息”的教育变革论.  相似文献   

10.
孔帅 《天府新论》2021,(3):140-147
新批评派的“本体论批评”主要指诗歌具有多元和有机的结构形式,能够与外部真实的生活世界产生同构关系。麦克卢汉早年的文学背景导致他直接继承了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与社会生活之间通过人体感知这一中介也具有了某种同构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立场,麦克卢汉认为包括大众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本质就是感知外部媒介环境的工具和“探针”,并且对电力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表现出理解甚至肯定的态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超越了新批评派狭隘的传统文学观念,成功实现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介与我们始终形影不离。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依赖的典型“电视人”是媒介依赖现象的理论基础,它同样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依存现象的理论分析。新媒体依存症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和手机本身的特性是新媒介依赖的客观基础,同时,“网络人”和“手机人”的主体是受众,因此受众的心理因素是新媒介依赖的主观基础。通过“电视人”到“网络人”、“手机人”的变化发展,着重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依赖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媒介即讯息" 一种现象学的媒介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即讯息"作为麦克卢汉的传世名言,向来为传播学界所称引.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一论点向我们揭示了作为"世界"本身而直观呈现出来的媒介本质.它的提出表明麦克卢汉凭借对媒介的现象学观照而从生存论层面阐发了其所富含的哲学意蕴,从而突破了传播学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传统思维,于后两者所持有的科学主义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本质观之外,在有关媒介意义的问题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认识途径,并由此通过提供一种面向人类一切经验的"思的可能性"而敞开了传播研究的思维视域.  相似文献   

13.
1993年6月,经过多年的延宕后,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的中文第一版终于面世。此后,相关研究陆续出现。反观近20年来国内学界谈不上非常多的麦克卢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模  相似文献   

14.
李春媚 《河北学刊》2003,23(1):141-144
西方媒介批评理论中,有四个代表性阶段和人物尤其重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思想是媒介批评的理论源头;电子时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体现出乐观精神和技术论倾向;“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媒介批评的特殊视角;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媒介批评更加丰富,传媒应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挑战成为焦点。这四个阶段的媒介批评理论有着一些共同的精神与传统,并体现出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它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理论背景和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15.
北美媒介生态学者保罗·莱文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的新知识进化理论知识-技术观在技术哲学、媒介生态学领域引起激烈争论。该理论既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非完美认识论影响,也受到坎贝尔的进化认识论启发,为我们管窥知识与技术在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新进展并对其进行跨学科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  相似文献   

16.
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的深入研究,最终奠定了技术主义范式在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他对媒介的研究也常常被人指责为有"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本文从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整体的人"、"媒介即信息"三个方面来考察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的研究,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思想具有现象学的视野,他悬置了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而纯粹地考察了媒介的作用,并以"整体的人"为立足点,对西方文明的异化展开了批判.  相似文献   

17.
论传播形态中的身体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大群 《学术界》2005,(5):183-189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人类历史由三个阶段组成部落文化阶段;戈登堡阶段或个人阶段;新部落文化阶段或电子文化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各个阶段的传播媒介的不同因而带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本文拟从“身体”这一媒介与这三个文化阶段的关系中,梳理出“身体叙事”的特征、功能、表现、发展、流变,特别是在电子影像时代作为媒介中的媒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叠加与干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叠加与干涉是大众传播媒介新旧交替时必然经历的阶段.即在新媒介刚刚诞生,它自身的媒介逻辑、传播规律、适宜的传播对象以及稳定的受众群落都不成熟或者还根本没有成型时,此时新媒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老媒介的影响.老媒介的传播方法和技巧、传播内容、传播机制等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新生媒介的运作.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干涉.随着各方面的发展,新媒介日渐成熟,它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媒介个性和媒介逻辑,以及独特的发展轨迹,并且对老媒介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叠加.世纪之吏,英特网正咄咄逼人地崛起,由于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不成熟,本文认为它目前正处在媒介发展的干涉阶段,它和传统媒介正在相互借鉴和影响.一旦独立之后,必然会对传统媒介实现更实质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在其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主要的理论含义是:所有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眼耳的共同延伸。并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官平衡状态发生变动,对人们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转引自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词典》)。在世界传播学研究中,麦克卢汉的研究可谓是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20.
记者作家的登场及其作品的大行其道,不但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学景观之一,而且是一种全球化现象,它是大众文化与媒介要素媾和的产物,但对它的研究、阐释则远为不足.而在媒介话语权力日渐强化的今天,这种研究的价值自不待言.文章从马歇尔·麦克卢汉读出“自己的经验”以及斯图尔特·霍尔的“三种解码立场”的视角出发,对记者作家这一文学现象加以描述和阐释,认为记者作家现象的出现是两种动因的结果:一是记者自身的内在动力,即“逃脱新闻速死命运”的努力;二是纯文学与读者阅读心理的错位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