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转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草屋——即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儿。 相似文献
2.
3.
朱佩弦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08-117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出于对《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中“君在湘江头,儿在湘江尾”两句的附会,在该诗的整体基础上进行增删而成。古琴音乐创制在历代典籍中寻找曲词文本的传统,《湘妃怨》与《古秋风》自身音乐属性的相似,琴乐良好的大众传播基础,导致了所谓“李白《秋风词》”的产生和广泛误传,并在当代通过发达的出版业,在一般作者、读者以及非古代文学专业方向学者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晖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89-190
"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向我们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生们富有激情的革命生活。同期在港台海外热读的《未央歌》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描写出抗战时期年轻学生的理想生活。两书都精彩地描绘出战火纷飞年代的别样青春。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探讨在不同文化影响下,青年人思想的相同与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敬尧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8-58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不朽的名句,其哲理意义则被当作成语用:如“山重水复”换作“水穷水尽”,表示走上了绝路。其实,“山穷水尽”,正是一片平川,路不再受山水隔了。“柳暗花明”,密柳与鲜花拥簇着的村庄,跃然呈现在眼前,别有一番天地了。 相似文献
6.
杨德春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5,(4)
《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之情况而形成之作品,而且《弹歌》的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褚斌杰关于《弹歌》的高论特别值得学术界反思,几部中国文学史关于《弹歌》主题的错误论述也值得学术界反思。 相似文献
7.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0-43
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破旧立新的轫始,刘师培的楚辞研究则是此时期楚辞学走向新变的代表。刘师培1906年发表了《文说·宗骚篇》,论骚锐意创新,对于楚辞的起源与流贯提出了新见。刘师培论文推重楚辞,将楚辞视为文章之祖,体兼六经,秉承诸子。集六经之菁华,括诸子之旨要。刘师培认为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复六经所比拟,解构了前贤变风变雅之说,反拨了异乎经典说,肯定了以惊采绝艳、奇幻瑰丽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楚骚美学。写下了近代楚辞学革故鼎新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徐前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113-120
定简《论语》虽已残损,但它是目前所见最早《论语》版本,以之与其他版本《论语》作语气词异文比较研究,可以揭示《论语》语气词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分布特点,并修正相关研究结论.从定简到其他版本,《论语》部分语气词发生了从单音节到复音节的明显变化.宽其原因,除了传抄、方言、时代等因素,吟诵是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伐檀》题旨新说:-不是伐木造车者的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2):78-81
本文从“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民歌视角以及诗理逻辑必须贯通、诗义前后必须吻合的基本要求,论述《伐檀》并非传统说诗者所说是一群砍伐植树的工匠为统治者伐木造车时唱的歌,而是一群赶着大车为统治者交纳谷物猎物的“我稼既同”、“献研于公”的农夫们唱的歌。 相似文献
10.
汉《郊祀歌》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由于武帝本人一生好大喜功,深受谶纬的影响,好听方士之言,渴求长生不老,这些深刻地体现在《郊祀歌》里。本文通过详细的论述,揭示《郊祀歌》的符瑞意蕴。 相似文献
11.
路成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9-51
《石鼓歌》为韩愈七古名篇,前人多所评赞,然对于其主旨的分析把握稍显隔膜;《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是辛弃疾咏物名篇,该词不仅多处化用韩愈《石鼓歌》诗句,而且立意构思、主题思想也皆从韩愈《石鼓歌》脱化而来。从辛弃疾《归朝欢》我们可更清晰地把握韩愈《石鼓歌》之"诗心"。 相似文献
13.
田祥斌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尔西·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而《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的获奖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就两部作品的色彩和艺术手法而言,这两部小说都是成功地将魔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不朽作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未了--《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61-64
就<好了歌>及注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的哲理把握及认识局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好了歌>在书中出现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浅析《格萨尔》说唱音乐的吟诵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说唱音乐诸形态,各具特性但又具有共性。即遵循说唱音乐的叙事特点,音乐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完美结合而构成其吟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韦湘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于式枚是广西晚清时学贯中西,淹通古今的大才子。其代表作七古长诗《李宝臣纪功碑歌》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用事落典之多,牵涉人物之广,为叙事长诗所罕见,实不愧为名家手笔。 相似文献
17.
18.
庞书纬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41-44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