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安文学和五四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异数,两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大体相同,作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文体变革也有某些相似,但作家队伍构成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形成的自由主义倾向也有很大差异,建安文学倾向于个人主义,带有浪漫主义性质,五四文学则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他们运用各自的才能进行创作,写出许多优秀之作,共同创造出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建安文学兴盛的主因,要从文学人材培育的角度去作深一层的探讨。本文认为,东汉末叶的学校制度和清议监督下的举荐制度,造就了众多品学兼优的文士和兼擅诗赋的儒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准备了一代英才。这是建安文学繁荣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汉末建安时代,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儒学衰微,思想禁锢得以松解,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儒道衰微,更加激发了他们拯世济俗、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又深感人生短暂.因而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并祈求长生不老。这种士风导致了当时文坛既有“苍劲悲凉”的主流风格,又间杂着人生短暂、虚实求闲的慨叹,对后世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学”具有特定的所指 ,并不包括吴、蜀文学 ;它所特有的历史生成机制 ,也是吴、蜀文学所不具备的。文学史应把曹魏文学与吴、蜀文学分列  相似文献   

5.
建安文学的研究历来多以作者或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当时文学文本的流传,即文学接受与传播活动的状况,也应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互赠诗文、相互品评、配乐歌唱及编撰文集为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而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重文轻笔,以及对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反映了这时期“期待视界”的变化,并导致一些题材、体裁及创作手法被淘汰,新的内容与形式被采用。因此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是形成建安时期“彬彬之盛”创作局面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的最后一个年号,时间跨度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19年。文学史意义上的"建安"备受争议,迄今为止,仍无定论。本文对诸多学者的意见进行了总结梳理,也对建安文学的时间断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建安文学应该始于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止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  相似文献   

7.
建安散文中的使事用典十分普遍,且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由于建安散文的使事用典所特有的审美效应,故而对建安散文之特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建安文学接受史上的重要阶段.但与南朝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形态有所不同,北朝读者更着重于效果史影响史方面的接受;其次,北朝读者更多是通过南朝文学而接受建安文学;再次,庾信王褒等作家由南入北,也为建安文学的北传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论建安时期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创作中心的文学作品。建安时期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一是思想解放使得文人敢于抒写男女柔情。二是生命珍爱意识和同情心的高扬,使得不幸的女性成为文人同情和写作的对象。三是女性观的变化改善了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使得女性成为文人赞颂的对象。四是命题写作和效仿写作风气的盛行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安文学产生于汉末的分裂、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独特的士风与士人心态催生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考察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社会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建安文士中,吴质是一位比较重要的成员。他积极参与文人游宴,积极进行创作,并和曹氏兄弟及诸文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吴质的文、诗、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当时享有独特的地位,其创作较好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在文学理论上,吴质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在后期,他的创作成就较低,这是由其对文学的态度、其自身的品行及后期的遭遇决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建安文士中,吴质是一位比较重要的成员。他积极参与文人游宴,积极进行创作,并和曹氏兄弟及诸文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吴质的文、诗、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当时享有独特的地位,其创作较好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在文学理论上,吴质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在后期,他的创作成就较低,这是由其对文学的态度、其自身的品行及后期的遭遇决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4.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灾异观念是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唐人因为推崇汉朝,对来自汉朝的思想观念接受较多,灾异观念在唐代甚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汉朝略有不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论、对策和诗歌中,该观念对唐代文学的作用小于瑞应和封禅。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李贺的生卒年,自明末清初以来有多种说法。唐代杜牧《李贺集序》中关于李贺享世年岁等有关年月的记载,是目前考证李贺生卒年的最主要的、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文字依据。作者曾考索杜牧《樊川文集》中所有记载年月的数目字及其表达年数的涵义。在上述考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杜牧用数词表达年岁的习惯用法———即虚年计数法,藉以考得李贺生于公元791年,卒于公元817年。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本体观念的更新导致文学思潮的演变,进而影响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乃至题材、体制、风格以及批评理论的演变,从而完成文学理论范畴的系统转换,并最终影响文学创作时代风尚的变迁。唐代文学本体观念由“原道”、“言志”向“缘情”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唐代诗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从唐代文学反映岭南商业的总体状况来看,岭南文化在唐代有了飞跃式发展,但具体情况又是复杂的。就物质层面看,其商业文化前锋在全国已达到了最高水准,但其落后之处又处于最低水准;就精神层面看,尽管包括文学在内的观念文化一直处于中原观念文化的附庸地位,但相对于原生的奴隶制观念文化而言,其成就还是可喜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三大文化体系的相互作用,阐释了网络时代的文化背景;透过网络时代的文化背景及其特征,揭示了网络文化对现实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艺术——对“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迈向数字化的21世纪之时,高科技已经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技术和艺术联姻,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被抹平,由"读纸时代"向"读图时代"转移,现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形成了对于传统经典艺术、高雅艺术样式的冲击和挤压.于是,"艺术终结"论日益强烈.通过从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数字化时代艺术的前途,指出数字化既给艺术带来冲击和挑战,又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我们应该运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并没有终结,而且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