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设计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形式,在当代“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的社会中具有典型及普遍的意义。设计审美教育开启受教育者从日常生活出发的人格发展与审美自觉。设计审美教育方法是超越与回归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2.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异质间性:当代设计审美价值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质间性指系统中矛盾要素之间的互动与张力。异质间性的交融视域,构成了当代设计及其审美的核心价值,并折射出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理念和方法。从异质间性视角解析与透视审美价值,有助于把握人类造物、社会生活、审美文化等当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当代传播美学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传媒是人类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宏大而潜力无限的一种传播大系统。研究当代传播美学,必须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里程为历史大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大生命审美观为主视角,对当代传播活动的审美特征、审美生成、审美运作、审美功能等进行综合研究。当代传播美学整体上是由回归生命、审美生成、审美综合思维三组范畴互补互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和富于动态生成性的学科体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在本体论与方法论、目的论与战略论上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当代传播美学的建构方略。  相似文献   

5.
当代设计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对长期以来处于中国审美 统治地位的传统美学造成强大的冲击。设计审美的多重性由文化的多重性造成。社会各界对 于中西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见仁见智。本文寻找传统被人们遗忘的原因,并对如 何正确认识当代的艺术趣味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6.
探讨十字绣手工艺传统在新时期的流行与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试图穿透社会现象的表面揭示推动十字绣手工传统复兴的多重因素,从手工性、大众审美和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十字绣手工在新时期的多重价值构成,把握这一"现代女工"的意义及其活力所在;以此基础上讨论传统手工和当代文化与大众生活的对话关系,并寻求其对其他手工艺传统在当今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联系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把新疆文学看作一个多重关系构建的构成部分,是新疆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基点。《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表明,当代新疆社会文化现实由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内在逻辑的发展所决定。典型意义的"文化空间形态"需要以过程研究为主,《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因此而具有再现和还原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事实真实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蒋孔阳美学体系的动态立体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阳美学体系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蒋孔阳美学体系,从内 容构成来看,是史、论、诗学的立体建构;从体系构成来看,是由审美关系出发 的美、美感、艺术的立体架构;从动态构成来看,是实践论、创造论、人生论的 立体超稳态结构。因此不仅是中国当代美学的典型形态,而且也是未来中国 美学的路标。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虽然是一个当代概念,但这一概念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当代。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汉画像石艺术完全能够成为我们探索和思考审美文化的宝贵资源。对日常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生动展呈是汉画像石艺术审美文化文本的重要题旨和根本追求,汉代社会所特有的文化观念是汉画像石艺术审美文化理论生成的重要因素和背景。从审美文化视域审视汉画像石艺术这一诗性文化的内涵,对于当前审美文化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影视艺术公共境遇呈现事实性、审美性和价值性的拓展与复合.事实性境遇促成影视艺术的本位生存,但它经常受到政治化或商业化构成的干扰与牵拽;审美境遇的镜像存在强化了影视创造者的主体感觉,并在影视审美的视觉图式上形成历时性"形式链".但当代影视的镜像审美探求有脱离公共价值之嫌,从而导致一定的经验教训;在价值境遇上,当代影视由选择性境遇向创造性境遇转换,标志着影视艺术公共境遇的本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12.
风险生存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存论哲学正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拯救思路。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广义生存论学说却彰显"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意味着更丰富的生存选择。生存美学对生存论哲学的学术拓展在于生存美之意义建构,这种生存美学是立足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审美对象追求只有对具有审美意识的生活实践主体来说才呈现出意义。而其意义建构深层是一种生存美学境界,体现了品味生存、应然生存、终极生存等方面的和谐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着重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宏观上的理解与微观上的界定;二是广泛吸纳中西方生态思想文化资源,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三是关注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当前美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创新,不仅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同时,这种生态存在美学观亦具有"返魅"的嫌疑和不可操作性等局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5.
在冯友兰新理学关于方法论的论述中,其用“负方法”对形而上学的“讲述”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涵蕴着丰富的关学意味。道家的方法、禅宗的方法和诗的言说,是“负方法”的三种典型言说方式,这三种言说形式具有美学阐释的可能性,表现在直觉性、神秘性、超越性和浑整性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代应用美学作为学科形态和实践产品是西方消费社会的产物。西方消费社会高度发达的消费文化促成了西方美学由理论向应用的快速转化。我国美学界吸收借鉴了西方应用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推进了我国当代应用美学的发展,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我国当代应用美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哲学介入,在充分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西方诗学与中国文论的本体论转换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文本意义与理解事件概念为中心,探究作为当代中西文学评论核心理念的"意义生成"问题的缘起、特质和本体论意义,阐发了文学解释学的本真蕴涵及其根本观念,意在展示出当代解释学与文学评论以及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以达到对人文和精神科学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文学解释学视域中对意义的追寻和探求,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解释学的理论蕴涵和发生语境;二是文学解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语境,彰显文学意义阐释的本体存在之维;三是文学审美意义观的追索与建构,进而勾勒出由文本"方法论"转向意义"本体论"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蒋孔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其审美关系理论包含了生成论思想的可贵因素,把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的逻辑思路包括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并有其自身的特征。审美关系主要是情感体验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是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