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砾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5):27-33
对传统诗学的系统阐释尤其是对经典的阐释 ,是多元对话语境中当代文艺理论保持自主性、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阐释传统的方式及视角肯定是个性化、多样性的。尽管个性化的传统阐释融入系统性的文艺理论框架会有许多棘手的麻烦 ,但对于一个有生命的理论体系来说 ,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范方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63-66
“比较”曾是比较诗学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一度过于局限于“比较”的文字内涵,“比较”之于比较诗学的方法论意义曾经备受质疑。随着比较诗学边界的不断扩张,一些学者纷纷提出“跨越”比较诗学的“比较”边界。本文认为,否定“比较”之于比较诗学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比较诗学的学科发展是不利的。本文所从事的对于“比较”的历史语义学的追溯是要表明,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比较”都将是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郁龙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5):46-51
印度诗学阐释方法和印度诗学一样充满异质性,很具研究价值."神谕天启"和"析例相随"是其两大基本形式.二者互相作用,形成了印度诗学阐释方法的"尊神重析"的风格特征.印度诗学阐释方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生成和发展的,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向人们昭示其生成和发展充满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肖伟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76-180
当下比较诗学在方法论上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寻求世界诗学的共同规律为标识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以及中/西、古/今二元对立的普遍主义思维.比较诗学应通过采用现象学还原和谱系学的双重眼光,才能突破其方法论上的困境,进而寻求到新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李懿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1-24
阐释多元化是文学释义的必然形式,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其诗学理论,综合考察作者、文本、读者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文本的开放性结构、作者"原意"的未定性和读者的阐发作用三方面,揭示出文学环境中阐释多元化形成的因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5)
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比较文学是自身反思和自身实践的;通过自身实践,比较文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模型,并作为实践的自我认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相似文献
7.
尹锡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5)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梵语诗学研究、译介越来越受到印度学者的重视,成果也越来越丰富.这样就催生了印度比较诗学,促使印度学者利用梵语诗学批评西方文学,进行梵西诗学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印度学者在梵西诗学比较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并不断奉献出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汪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36-38,43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诗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诗学则是指诗歌创作的技巧。诗学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了重要性和必然性 ,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 0世纪以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借鉴西方文学理论 ,对中西比较诗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理论 ,促进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1979年至今,中外学界关于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的研究走过了30多年。这段研究史大致可以“四个阶段”和“两大主潮”加以概括:“四个阶段”即研究的初始期(1979—1986)、发展期(1987—1999)、论争期(2000—2007)和沉潜期(2008至今);“两大主潮”指的则是“打通说”和“阐释循环说”两大宏观研究的趋势。对这一研究史的考察有助于整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可藉此发现当前“钱学”方法论研究的三大困境,即比重失调、概念危机和问题意识的欠缺。寻求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成为实现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研究新进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向天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51-56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以及“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等特征;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段;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1.
比较诗学的“比较”不仅仅是一种存同辨异的方法应用,而更多地凝结成一个整体的、理念的概念,它不仅仅代表一种比较的思维,更内化成一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倾向.一种高智慧的理论集成。 相似文献
12.
论比较诗学的"比较"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诗学的"比较"不仅仅是一种存同辨异的方法应用,而更多地凝结成一个整体的、理念的概念,它不仅仅代表一种比较的思维,更内化成一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倾向,一种高智慧的理论集成。 相似文献
13.
张瑞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对比较诗学研究中的一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古代诗学同西方诗学一样,具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具有理论观念的多元性,与西方诗学既各建格局又交叉渗透,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各具自身不可取代的特点,而不存在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4.
黄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4-61
叶维廉文图关系理论是其比较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建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台湾的"诗画互文"潮流中,具有中西、古今、诗画媒介互参的比较视野和深入到符号表意机制内部探讨诗画关系的自觉意识。叶维廉一方面充分关注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传统艺术资源和当代艺术现实,另一方面将文图关系的讨论统一于"纯粹经验"的美学理想,以文图媒介的互相参照、批评方法的互为呼应为主要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图关系理论提供了丰富内容,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5.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6.
张思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158-172
在上古时期,西方诗学力求对各种文艺思想进行综合与比较。在中古时期,奥古斯丁产生了启迪后世诗学诸流派的思想。但丁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诗学的系统发生了变化,综合研究成为比较诗学的总趋势。杰弗里的比较诗学思想,涉及比较的类型、考据、材料与可比性诸方面。在近代时期,施莱尔马赫提出了系统的比较理论,它包括比较与占卜这两个相互参照的基本点。谢雷尔构想了作为一个学科的比较诗学。在现当代时期,西方比较诗学流派众多,其中后现代诗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西方诗学的发展表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是比较诗学的基本特征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竭长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7-40
马克思历史思维的存在论基础是能动的现实生活,理解这一基础的关键在于将感性原则与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历史思维主要包含现实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条件性原则。理论研究中的从观念、范畴和原则出发的考察方法以及本质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等态度与方法是与马克思历史思维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18.
比较诗学与文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6):95-98
通过比较诗学研究来建构融通性较强的文学理论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选择:比较诗学的开阔视野能够实现当代文论状态的融合,透视不同诗学思想的学理可以变革当代文论的范式,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建构而存在的姿态成为构筑当代文论大厦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9.
杨果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1-149
艾田蒲( Rene Etiemble)的比较文化巨著《中国之欧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语言层面上,这部著作表现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的高度统一;逻辑层面上则以归谬法的使用为特色;论述策略上忠实体现了作者提出的“比较诗学”的特性---历史考证与审美思考的结合;结构层面上则倾向于“起-承-转-合”的完整运思。这一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或许可以为比较诗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启示:既然从意识层面入手解决各类“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困难重重,从学理层面进行的辨析又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那么,以方法的运作清除偏见所赖以滋生的土壤,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真正清醒、公正而又不失美感的比较诗学。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