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职业是掌握专门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以服务社会大众为目标、享有良好社会地位的自主、自律的职业群体.法律的价值在于平衡社会中多样化的利益冲突.在一个法治国家中,法律人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着法律的运行,并且彰显着法治理念和法律精神.但是,要在法律实施中实现法律衡平的功能,单个的法律职业者难以承担,需要法官、检察院、律师和法学学者等法律职业者共同行为.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人的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人 (lawyer)是对具有同质性的法律职业者的概称 ,其同质性体现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法律人是法治社会必然出现也无法回避的精英现象。欲实现法治 ,所有的法律人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共同体 ,担当先锋重任。其培养不是简单的工匠式的训练 ,而应该是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即法律教育、司法训练和职业纪律规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我国法律人养成的路径 :应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 ,使法律人的培养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朱良好 《理论界》2006,1(9):104-105
我们无法摆脱传统诉讼文化对当下法治建设的影响。作为乡土社会中的法律职业者,讼师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处于官方与民间、法律和道德上被双重拒绝的困境,这恰与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法治理念和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制度化的方式提升法律职业者的地位,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职业者不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当的社会知识和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法治的权威才可能树立起来.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有着深刻的法理基础,也是对我国法学教育既有模式进行改革的内在需要.在完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建立法律硕士与法律职业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传统诉讼文化中的刑名师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好 《学术探索》2006,(2):109-112
我们无法摆脱传统诉讼文化对当下法治建设的影响。乡土社会中的刑名师爷是案件的真正决断者,是法律职业者,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处于政治和道德上被双重拒绝的困境,这恰与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法治理念和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借古思今,以制度化的方式提升法律职业者的地位,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法律职业者培养方式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和选拔我国的法律职业者.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美法德日)法律职业者培养方式的异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法律职业者培养方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法律职业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法律职业在职业理念、职业生活方式、职业伦理以及职业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与职业化要求相冲突,并影响着中国法治的发展。重建一种与现代法治要求相契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已成为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关键。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建,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知识的补充或司法资格统一考试问题,更是一种职业类型的转换和职业合法性的重塑问题,归根结底,它涉及司法权力性质从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8.
社会对执业律师社会作用的期望值往往高于普通职业者,律师职业的特点使其执业道德伦理标准和其他普通职业者有相似的基础又有特殊职业的差异.律师坚持执业道德伦理标准是其维护中国法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也是真正实现律师职业化的基础.同时,社会正义观念和理论、社会民主法制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律师伦理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现代律师伦理道德水平、敢于和善于维护法律程序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新一代中国律师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9.
法律职业伦理精神在法律职业化进程中具有重大功能和作用,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法治现代化和司法现代化进程.关注人性的伦理精神,即尊重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法律职业化的逻辑起点;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崇尚正义的伦理精神构成了法律职业化的价值基础;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模式,忠于法律的伦理精神是法律职业化的直接动力;珍视荣誉的伦理精神从内部维系着法律职业共同体并保证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法律职业化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律师职业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瑜青 《学术界》2005,(4):143-152
当代中国律师制度的发展,反映的是法治在中国的进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律师职业理解上的变化。律师是社会法律工作者的观点是法治社会不同于其他时代对律师职业的定位。这种定位是法治文明的文化本性所要求的。由此,律师职业也就有了自身独特作用,可以说促进司法公正这一诉讼灵魂的生成与充分发育是律师职业的本质所在。但律师的职业使命与律师职业的现实状况又存在着矛盾。社会对律师职业的认同,现行法律对律师职业的支持状况及律师自身素质等直接影响着律师职业使命完成的质量。为此,本文认为律师职业作为社会或民间的法律力量,以维护私权并促进司法的公正为其职业的规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律师职业的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条件,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加强律师工作的法治环境建设和律师自身职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法律职业化过程中,司法考试是一个重要的制度,法律职业化与司法考试的关系表现为:法律职业化内在需要司法考试作为选拔法律职业者的手段,法律职业化中法律职业者的独立性地位的取得需要通过司法考试来实现,司法考试为法律职业者向着同质化、精英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并促使法律职业化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法治人才的培养就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培养。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实际,通过对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进行平台化、制度化的实质性培育,使协同育人机制得以落实,便于从法律职业共同体引出优质法律实务资源,支撑高校法学教育,从而培养出合格乃至卓越的法治人才,进而反哺法律职业共同体,实现两大共同体衔接呼应、相辅相成、同质发展,有效提升法学教育的社会适应度。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的精神内蕴及法律人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当民众对法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产生了双重认同,尤其是对于在文本与现实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法律人有了内心的信任,守法才可能真正内化为主体心中稳定的精神内蕴,进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因此,法律信仰的精神内蕴以法学家的批判精神和法律职业者的法治精神为前提和内在动因,并最终以民众的守法精神为其完美展现的统一;而法律人的使命则是促进和保障良法的生成以实现法的价值合理性,培育并成为有能力和有力量向社会输送公平正义的良法律人,以实现法的工具合理性,最终促成法律信仰的树立以及法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社会多元化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关系的调处就越加显得对权威机构公信力的要求和注重,然而当前我国却存在着某些权威机构公信力下降的态势,从而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功能.通过提升法律职业的公信力实现司法正义,是带动社会其他权威机构重塑公信力的有效路径.因此,克服法律职业思维的技术性冷漠,以增强司法的能动性促进法律思维与公众思维的融通,以重建和回归法律职业固有的价值内涵为目标,才能在保有法律职业公信力的同时,获得司法的权威和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法律人的理想与要求,是法律职业得以存身的基本理念。法治命题是一种评价性命题,是在控制人的思维基础上规范人的行为。但由于法治的要求与社会、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冲突,因而对法治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看,法治确实是与一个社会的现实情况相适应的。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法治作为一种理想是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力量。所以要搞好法治建设,我们首先要回到法治的逻辑起点,搞清楚法治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发挥法治理念的批评行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张能全 《兰州学刊》2012,(4):181-186
大学本科法学教学直接关系着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素质与从业能力,从而对国家法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本科法学教学及其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体察现行教学积弊,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继而努力改进本科法学教学成为推进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功能环节。  相似文献   

17.
法律家与法治--对中国法治之路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法治研究都是在法律之外寻求法治的真谛 ,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这种研究思路存在明显的缺陷。我们必须从法律的内因来寻求法治的真谛和中国的法治之路。法治的内在基础在于职业法律家阶层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国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开创。历史考察与比较研究都表明 ,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存在对法律的兴衰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自治而强大的法律职业群体是实现法律自治的前提性条件。法律权威的最稳定、最持久、最可靠的基础是强大而又有威信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只有法律家执掌权力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8.
法律职业伦理及其行为抉择的法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道义论”F的法律职业伦理面临着现实困境.法律职业者对其职业伦理的行为抉择亦离不开物质利益的考量,“理性经济人”、“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法律职业伦理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法律职业伦理是一种宝贵而又稀缺的公共资源,对其选择与否也是一种“投资”,若想实现收益,必须首先支付一定的投资成本,其次还要取决于“成本”与“收益”转化的环境和成功率.若想让法律职业伦理投资真正转化为资产并产生社会效益,克服“搭便车”、“劣币驱逐良币”等伦理困境,就必须实现伦理抉择与经济收益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激励/惩罚”的制度和机制,塑造良好的职业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法律职业化是指以从事法律工作、法律实务等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群体在职业方面应当具备的内外在的共同要求和特点。法律职业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法律职业的专业化、严格的准入制度、职业的自治、法律职业者的形成法律思维、掌握法言法语,并具备职业的技能和伦理。法律职业化对于维护法律权威、构建法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处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到全面建设法治体系的过渡阶段,法治建设瓶颈的突破,有赖于法律职业群体的培养和壮大.构建我国法律职业伦理体系是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共同价值观的要义之一.在我国当下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语境之下,职业伦理应该成为调整法律职业层面各种交叉与循环关系的指导性理论,而梳理我国法律职业伦理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律人正在苦求着定位与突破——何为法律职业伦理的正当性以及如何辩明法律职业伦理的研究路向.因此,从“人本诉求与生态伦理”的视域来建构法律职业伦理正是我们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