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生育健康问题陈乐(重庆医科大学人口学教研室重庆630042)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接近甚至有时还低于更替水平。随着妇女生育率的逐年下降和医疗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生育健康问题开始...  相似文献   

2.
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趋势发生转变,自然增长率与总和生育率降低。在这种大趋势背景下,对世界人口形势的判断有过于乐观之嫌以及针对人们对妇女更替生育水平的误解,利用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1990~2000年期间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和死亡模式等数据资料,计算得到各国妇女更替生育水平,表明各国之间妇女更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其实际总和生育率比较,可以发现在发展国家中绝大部分国家实际生育水平依然高于妇女更替生育水平,发展中国家人口潜在的增长能量依然很大,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依然强劲。因此,在注意生育率下降所带来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全球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翟振武  陈卫 《人口研究》2007,31(1):19-32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0年代以来 ,中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 ,已经进入低生育国家的行列。 2 0 0 0年人口普查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 1 2 2 ,明显存在漏报。那么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 ?本文利用亲生子女法、生育史重构法和胎次递进比方法分析了 1 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过程 ,认为 2 0 0 0年总和生育率最准确的估计应为 1 5 8。通过分解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认为 1 990年代生育水平的下降 ,2 /5归因于结婚年龄的推迟 ,3/5归因于婚内生育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1995年我国举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人口的一些重要变化。 1 生育水平显著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率低于以往各时期 我国妇女生育率经70年代的大幅度下降和80年代的波动中下降,进入90年代又出现了加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降到1981年的2.63和1990年的2.31,至19995年又降到1.85,已明显低于更替水平。育龄妇女各年龄上二孩和多孩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是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趋于更替水平时内在抚养系数的变化和相应的人口生育方针与政策李涌平自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2.6,下降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2.3。最近的38万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1991年中国的总和生育...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生育转变是中国人口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生育转变为认识中国生育转变历程提供了多样视角。使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描述了不同少数民族生育指标的变化,并使用分层线性模型区分了民族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如何解释不同民族生育行为的差异。研究发现,各民族的总和生育率都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大多数民族的总和生育率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部分民族的总和生育率近年来略有回升。少数民族生育行为存在很强的异质性,不同民族生育模式不同。民族特征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仍然存在但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民族内部的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差异超越民族之间的差异成为影响少数民族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是70年代末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到80年代初期,吉林省农村生育水平已经降低至更替水平。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1981年吉林省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首次降到更替水平,为2.11,此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1989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13。二十年左右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把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相联系,无论是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看法,还是生育孩子数量的多少、生育时间的早晚、性别偏好等方面都基本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计划生育对生育率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举世瞩目。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还在6左右摆动,粗出生率高于30‰,这两个指标都位于世界的高水平。根据国家计生委的调查资料,我国80年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2.5左右,粗出生率低于20‰,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的生育率在短短十几年内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到更替水平,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迅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极低生育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卫 《人口研究》2008,32(3):31-34
随着生育率转变的全球化,越来越多国家的生育率达到低水平.生育率不仅降到更替水平,而且越来越低于更替水.国际学术界出现了对低生育水平的进一步分类: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时,称作低生育率(low lity);当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1.5以下时,称作很低生育率(very low fertility);而当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时,称作最低或极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总和生育率的来源、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论述了人口粗、净再生产率表征更替生育水平与用总和生育率来表征更替生育水平的差异与不同;阐述了稳定与非稳定人口的差异和稳定人口理论的不足之处。文章指出,总和生育率属于稳定人口的指标,在度量非稳定人口的生育水平时,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假定性条件极强的指标,必然要与实际非稳定人口生育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正确认识以总和生育率的真实涵义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历年的总和生育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如果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人口总数是真实的,则历年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明显偏低。在考虑2000年五普人口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下,文章估计2000年以来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57左右。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呈递减态势。我们以目前政策允许的生育水平为低方案,设计了低、中、高三个生育率方案来观照21世纪中国的人口前景,结果发现,虽然三种方案下我国的人口形势都不容乐观,但可以肯定的是,1.8的总和生育率较为适当,女性人口普遍生育二胎的提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估计为1 85左右 ,其中农村约为2 10 ,城镇约为1 37。这是90年代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定位 ,也是未来人口预测的基础。———如果城市人口比例达到60 % ,全国总和生育率就会下降到1 66。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育率下降空间的主要拓展动因。———目前全国累计独生子女数估计已达到5000~8000万 ,独生子女在同龄孩子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特别是城镇地区。由此 ,按照许多地区生育政策的规定 ,当他们进入婚育期后 ,未来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也会受到影响。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  相似文献   

16.
1990~2000年中国生育模式变动及生育水平估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在对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进行漏报评估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1990~2000年间的妇女生育模式,进而对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进行重估。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2~1.76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朱勤 《中国人口科学》2012,(4):68-77,112
文章根据公布的"六普"数据,对2000~2010年中国生育水平进行模拟推算,并与往年普查及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五普"0~14岁低龄人口漏登2 056万人,女性漏登率高于男性,1岁和7岁组漏登率最高;2000~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增长了7.86%,生育水平相对较低的35~49岁女性增幅较大;总和生育率经历了由降到升、再到稳中有降的过程,2000~2009年历年加总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48。另外,"五普"低龄人口漏登并未导致此前一些研究认为的近10年"生育率被严重低估"的结果,由普查与调查数据直接获得的总和生育率与推算值之间的平均落差仅为0.09。在生育率低走、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缩小且其年龄结构持续老化的多重影响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世界生育格局〔联合国秘书处人口司〕国家或地区总和生育率趋势时期(年)总和生育率时期(年)总和生育率年均变化(%)生育年龄格局年龄别生育率①(‰)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1)(2)(3)(4)(...  相似文献   

19.
自九十年代始,中国的生育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走势。综合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2.31降到1992年的2.00左右。若1992年与1989年相比较,处在低于更替水平地区的人口增加了48.77个百分点,与1987年相比较,则增加了60.19个百分点。由此引发了诸多人口研究者对低生育现象的前瞻性探究,并于1994年7月和8月分别在北戴河、北京召开了两次学术讨论会,这实为实际工作者与学术研究者的两次高晶位的对话。为了使这一问题向新的层面拓展,现将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轮廓式的述介。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人口失控的表现形式七十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由于计划生育的积极推行而激剧下降,出生率由1969年的34.11‰下降到1980年的18.82‰,总和生育率也由1969年的5.72降低到1980年的2.31,接近更替水平。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和生育率在达到2.50的水平之后其下降速度将会更为迅速。然而,我国实行责任制后的八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