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转型,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呈现出一种“类消费”“类后现代”的社会形态。基于此一背景,“新都市小说”应运而生。新都市小说不是空中楼阁,它是20世纪以来已有的城市文学的一个合理发展。新都市文学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它同传媒、出版、网络、影视等有着不解的源渊。新都市小说在叙写城市日常经验、呈现城市生活方式、表达都市想像方面为当代小说提供了新质。但部分小说对于“欲望”的一味俯就,缺乏积极的精神建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 “都市小说”的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者笔下,外延是不一样的。如同对“乡土小说”的界定一样,“都市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上类的概括,很容易发生理解上的歧异。有些论者在界定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时,是以西方近现代都市经济形态作为参照的,这就势必把一部分带有浓郁都市风味的传统都市小说排除在外。本文无意作这种狭义的划分。我们所要论及的现代都市小说只是基于这样一种界定:即具有较为鲜明的都市地域特色和较为鲜明的都市文化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要考察的“都市小说”主要是一种文化概念,它不以物质、经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和“女性主义小说”是张爱玲小说的两个代表特征,也是她笔下一段段残缺婚恋的关键词。于其中,能看到上海这个有着极其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的都市对女性主义小说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从中体味到女性主义小说的精粹;能捕捉到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性对精致细腻生活的刻意追求;能体会到个性解放的思潮下市民阶层的转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能清晰而又模糊地看到都市中欲望对人的驱使与人对欲望的放纵。  相似文献   

4.
沅水边土地上走来的沈从文.他笔下的湘西是开放着“淡绿百合花”的理想境界.与之,相对的都市小说,虽然没有构成一个“世界”,但必须承认.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方式,观照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些方面”,发掘出一些为其他作家所忽略的东西,从而使他的都市小说和他的其它小说相比,更多了些历史洞察力.  相似文献   

5.
临近2000年,都市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都市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景与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二元并存的基本文学格局”,这是现代都市文明与都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历史源远而流长,20世纪它在现代都市文明背景下更是波峰起伏,断续发展.本文将对中国20世纪都市小说的流变轨迹、题材衍变作一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6.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时空的艺术,时空构造制约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本文将从亨利·勒菲弗的“呈现的空间”和“空间呈现”角度入手,以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为个案进行研究,探究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现代都市空间形式和都市空间的呈现方式,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揭示其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小说所具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寻根小说在中国当代小说文体演进中具有浓厚的过渡意义,是新时期小说“文体革命”的先声。这种“过渡”表现在它同其以前小说叙事相比,在叙事性质、对传统小说构成要素的处理、叙事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寻根小说叙事主旨的含混与矛盾,也使其叙事形态显现出与传统的深在牵连  相似文献   

8.
女作家须一瓜的小说创作,因其独特视角与叙事,不仅受到文学界持续增温的关注,同时也随其作品受到影视界青睐而改编的成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其影响力日益扩大。须一瓜小说叙事核心重在对都市家庭“人性”的深刻呈现。其大致可分为三种样态:一是用全知视角呈现中国市场经济状态下家庭空间中被异化的“人性”;二是在固定式内聚焦视角模式中尝试改写家庭内涵以修复“人性”;第三类综合前两类,采用固定式内聚焦追问匮乏的“家庭英雄”,由此敞开“人性”中的“神性”光辉。须一瓜的小说视角与艺术,无疑丰富了文学中关于家庭伦理场域中的“人性”叙事。  相似文献   

9.
与“言文一致”、“小说界革命”的思潮密切相联系,晚清对用方言写小说形成一个理论自觉,也出现一批方言小说,其中以吴语小说和京语小说最具代表,可谓别开生面。但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来模拟口语的逻辑与小说“开民智”要求的普及性,以及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形成矛盾。重视小说艺术性的小说家就提出“另为一种言语”和“另造一种通行文字”的观点,这种兼顾口语化、普泛性和艺术性的白话书面语革新,才符合“官话一国语”建构的路径,为小说语言的由俗变雅提供了可能,也修正了方言小说的弊端,但这一理论真正的实现则在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10.
人所共知,“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自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建安文学”包括的时间,比建安年间要长。它的上限应自董卓之乱(公元190年)始,下限还应包括曹魏黄初、太和(公元220—233年)这一段时间。在建安文学中,志人、志怪小说虽然不象诗歌、辞赋等文体那样光彩夺目,但也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建安小说,是建安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过去很少有人对它详细地加以探究。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建安小说,仍然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重视建安小说资料的钩沉辑佚和订伪辨谬。如此,才能加强建安小说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因为对文  相似文献   

11.
<正> 过去人们承认清末民初小说在思想上有新内容,而否认其艺术上有新形式,认为它也是“旧瓶装新酒”。这种看法,未免片面。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清末民初小说在艺术上毕竟也发生了变化;它虽然幼稚、粗糙,但在近代化道路上终是跨出了一大步。而这种艺术上的变新与吸取外国小说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它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外国小说的译入,导致了对章回体的突破与新体短篇小说的产生。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由讲史说话发展而来。一部长篇作品被分成若干回。每一回有一个概括内容的回目,开头结尾都引用诗词,全用第三人称叙述,并保留了“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人的口吻。这种形式被称为章回体。应该承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场革命,它拉开了现代小说向传统小说挑战的帷幕。本文所要论述的散文化倾向,在《狂人日记》中就有了体现。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表现了“题材的片断性和主题的集中性的统一。《狂人日记》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按题材它应属于散文(当然,也有诗歌形式的日记,但更是“情文”),把它运用到小说中作为结构小说的一种手法,便于把日常  相似文献   

13.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家道》这篇中篇小说涵盖了“证美小说”和“审丑小说”题材上的特征,既有对美好人性的展示与赞美,又有对人性丑恶的揭露与批判。《家道》中的“我”实际上有两种眼光:一种是正在经历当下事件时的“我”的眼光,也是“我”追忆岳父往事的眼光,一种是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元叙述的格调既生成了小说的内在节奏,又呼应着作品的整体结构,而且强化了小说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 ,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 ,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 ,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 ,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 ,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6.
虞初体小说是明清文言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它既非“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也不是老老实实地按照时序纪实,而是抓住具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来凸现所迷对象的主体性格特征。它最大的特点便是用小说笔法将真实的故事写得具有“传奇性”。这类小说纪人、纪事之作均有,但纪人之作更具审美价值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非虚构小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由于它“以小说的戏剧性技巧来叙述真人真事”。故又被称为“新新闻主义”。又因为它同传统小说的巨大差异而被人简称为“反小说”。二十多年来美国文坛流派峰起、思潮迭变,但它依然保持方兴未艾的势头,成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领域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流派。本文拟就它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的比较,探究其主要的创作特点及取得成功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形象是“无名”的,体现在《秦腔》当中尤为明显。女性的“命名”在贾平凹的小说当中一方面与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美与丑”相关,另一方面与女性在乡村与城市中不同的社会身份密切联系。而作家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游离态度,也直接影响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作为乡土世界的配角与城市的主角,女性承担了构筑现实与文学世界的责任,但在作家笔下,或许正因为对女性/城市的矛盾态度,造成了文学世界中现实“情境”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上海狭邪小说与都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是现代城市转型的典型代表。都市的崛起直接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广受欢迎的“都市狭邪小说”表现出新型知识分子对都市公共生活以及个人空间、世俗常态的体认,也表现出近代上海人在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多种矛盾共同作用下矛盾复杂的社会心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如果站在现代的人学的价值观,也就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表现在人对客体的需求和欲望这一角度来审视后新时期小说,那么后新时期小说是力图避开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避开做具有时代性“大写的人”,避开人的价值体系,去体现它的艺术意向的,但也应该看到,后新时期小说虽然公开打着反叛人的崇高性和人的价值的旗帜,但在许多方面,“背地里”却向人的价值靠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