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重要文章,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出现的宣传人道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了以理服人的细致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对立,揭示了人道主义的历史观以及历史公式“人——非人——人”的根本错误和实际危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哲学界、文艺界对“人”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而对人道主义的评价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成为争论的焦点。有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并不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马克思非但没有从根本否定人道主义,而且把它发展为最彻底的人道主义。这种意见的主要观点和逻辑可以归纳为: ——凡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思想体系和思想倾向都是人道主义; ——马克思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人道主义,而且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主义到人道主义——企业中的人与人格价值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主义管理与人道主义管理都是以企业中的人为核心的。前者强调严格、精确、自律 ,后者强调人的抽象人格 ,主张尊重人 ,理解人 ,信任人 ,以达到理性自觉的境界。人道主义管理是更高境界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制度 ,但它以科学主义所达到的严格、精确为现实基础 ,所以 ,不能站在科学主义之外枉谈人道主义。人类社会不能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 ,企业管理也不能逾越适当形式的科学主义的充分发展。中国企业没有经历严格、精确和自律精神的洗炼 ,因而必须脚踏实地地补足科学主义管理这一课  相似文献   

4.
人·实践·历史感──简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特征蔡函甫马克思哲学诞生以来所产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但同时对马克思的误解也是最严重最惊入的。马克思是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于马克思以前或以后的人道主义者们的理...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沧述孔子的思想体系时,指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是他的仁道思想,曾说:“这种所谓人道,很显然的是顺应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郭老不仅肯定孔子的仁道,而且认为“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这一看法当时没能为学术界人士公认。孔子的仁道思想是不是可以看为一种人道主义,这在过去是有争议的,当前仍有些同志不同意这样看法,他们认为人道主义是“指兴起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一种提倡个性、尊重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思潮。”(《齐鲁学刊》1983年3期37页)这些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思潮 ,人道主义贯穿整个思想史 ,在整个哲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在不同阶段 ,存在不同种类与形态 ,其内涵、本质、任务各有不同 ,但对人的关怀却是所有人道主义的共同之处 ,更是一切真正的人道主义的魅力所在。人为什么需要关怀 ,关怀些什么 ,怎么去关怀 ,谁来关怀 ,什么时候关怀 ,构成了人的关怀的具体内容。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分别进行了探讨 ,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从而使对人的关怀深入人心 ,从而使社会充满了对人的真正关怀  相似文献   

7.
从尼采杀死了“上帝”到福柯消解了“人”,西方哲学经历了以人作为主体的确立和解构的过程。福柯从时代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宣布“人之死”实现了其后人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功能性超越,展现了其特有的后人道主义旨趣。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人道主义一直是每个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早期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人为地将人道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直到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因而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出发,分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从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这一飞跃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结构”思想在人文科学领域作形而上学的误用,通过对语言、历史、人类心灵、知识文化的“结构”分析,实现了理论上的人与语言、历史、知识文化关系的颠倒,把人置于一个非主体的地位,并宣称传统人道主义的人已死亡、终结,希图以此拯救传统人道主义造成的现代性困境。然而,结构主义思想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且对人“理论上”的结构化、物化理解,将加剧主体人“事实上”的僵化以至终结。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结构”思想在人文科学领域作形而上学的误用,通过对语言、历史、人类心灵、知识文化的“结构”分析,实现了理论上的人与语言、历史、知识文化关系的颠倒,把人置于一个非主体的地位,并宣称传统人道主义的人已死亡、终结,希图以此拯救传统人道主义造成的现代性困境。然而,结构主义思想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且对人“理论上”的结构化、物化理解,将加剧主体人“事实上”的僵化以至终结。  相似文献   

11.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剧,是启蒙理性对人的全面异化,人就像沙滩上的一副面孔将被波浪抹去,这也正是“后现代”境况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写照;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之死”又转化为一幕喜剧,以冷酷的姿态嘲弄了包括自由、正义、责任等在内的人道主义谎言。从考古学到系谱学,福柯还原了话语的修辞过程,揭示了历史理性的荒诞,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12.
一个思潮已被轻易抛弃,而对它的真正反省却还没有开始。人道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虽长期处于被压抑的思想地位,但在人文思想界,却是具有奇里斯玛(Charisma)效应和先验正确性的一个理论话语,也常成为国内人文思考的价值终点,现在,又被时下以解构为时尚的人文学界弃掷不谈。笔者认为对于人道主义,在服膺、呼吁、响应和解构之外,深入反思还远远不够。二十世纪中国对西方人道主义的接受,建立在想象性的自然人性论基础之上,而后者,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对人性的理解,从来都是自然一元论的,在中国思想的世界图式中,只存在一元的世俗秩序,人,本来就处于在世价值的中心。一元秩序的世界图式,使我们的人性解放之路,往往是直接诉诸个体感性,反抗"非人性"的在世普遍性,由于缺乏具有确定性的超越性价值资源,健全社会所必须的真正合理的人的普遍性建构终难形成。一元秩序观决定了中国人道主义思想的限度,从五四到八十年代,中国的人道主义言说都只能是到人为止,尤其是在文学评价标准和文学史观念上,"人",已经成为不可逾越、也可以不断回到的一个可以不加追问的名词。如果"人"只是一个想象性的预设,我们最终回到的还是约定俗成的对人的理解,无法生成真正摆脱非人存在的新资源,也无法拓展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人本身,固然就是人道主义诉求的价值目标,但人道主义的资源,却不能到人为止,到人为止,不能成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而人的畸形发展的表现就是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是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以克服异化,实现人的真正复归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揭露人的异化的根源。并主张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克服异化,完成人的真正的彻底的复归。两者都是研究人的,而且都形成一个:"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的探讨模式。两者有什么不同,研究单向度的人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纲领     
人道主义者的伦理思维就是从经验方面研究历史在每一时代和对每一代人所提出的较好和较坏两种可能性之间的重大社会抉择。为了在一个社会上尽量加强自发性和多样化,自由体制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人性的人,以其创造性的活动而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人道主义正是珍视人的价值,他们就需要并且支持这样一个社会:它建筑在大家同意的准则上,而且修改这些准则也要有一个大家同意的准则。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要经济机器(以及政治和军事机器)实际掌握在少数所有主手中,就决不能使全体的人享受这种富裕,那种论点已经丧失它的力量了。假如由共产党国家和民主国家这两类先进的工业强国共同发起一个世界开发计划,那么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危险的鸿沟就能缩小,而且还可以使绝望无告的羣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参加开发世界上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时代的较好的可能性。人类的道德统一和责任,是知识上和技术上取得进步的结果。防止战争、控制人口和保存资源这三个问题比较接近于说明责任问题。人道主义者显然站在加强道义责任的前列;人道主义者为了要建立实现人性的条件,接受了人的责任,他们是对人的评价标准寄予高度期望的活动家。  相似文献   

15.
初期新文学,即"人的文学"的理论与创作活动,是五四现代人道主义社会改造整体思潮运动的关键性部分。现代人道主义者对理想的"人"的发现,成为初期新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并在周氏兄弟引领下,引发"人间性的发现"创作热潮。理想的"人"的发现包括四个层面,五四"人的文学"家均做出了新的文学表现:首先将人看作人,却又发现当今国人均非人道主义理想所要求之"人",不过,人道主义人性观认定"非人"皆可改造成为理想之"人",于是五四"人的文学"家着重表现了在人类爱的感召下个体精神"觉醒"的"爱的奇迹",鲁迅、周作人、叶绍钧、谢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均做出成功的文学表现,并创造出新的文学主题与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李丽 《南都学坛》2002,22(6):70-74
人道主义是打开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 ,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人的本质?艺术作品要不要反映人性、人情美?这是当前学术理论界、艺术界讨论得最热烈的问题。这些讨论对于分清是非、提高人们的思想和审美水平是非常有益的。对这方面的问题过去了解甚少,现结合学习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一) 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人,马克思主义要研究人,文学艺术要描写人。人之所以成为各门学科关注的对象,其原因在于人是社会的主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近代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一生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极力维护着人的尊严和自由,其作品充满着对人性的关爱和理解,对人道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人性,人的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 自古以来,哲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绞尽了脑汁,但只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为科学地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可能。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命题。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人重视和理解,在十年浩劫中对这样的问题更是禁若寒蝉,似乎一谈人就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现在该是还它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对人的问题的论述贯穿始终。本文就邓小平理论中关于人的地位和作用、主体性、人道主义和人性、民主和自由等问题作了粗略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