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文学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运用常常能形成一种"失协",从而产生文体价值。在人物对话中,由于地位、关系、角色和环境等因素,在话语的情态和意态方面常常出现非一致的表达语式。该文通过文本分析,认为人际隐喻有助于挖掘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认为反问句作为句法修辞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表达一种观点,因而反问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隐喻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语法隐喻强调的是语义与语法形式的关系,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也是科技英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态、意念上有所不同,名词化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科技英语文体理解中的陷阱之一。本文在语法隐喻转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化过程中的变化本质及途径,以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文体,并能准确地传达其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意义的表达存在"一致式"与"非一致式"。笔者以杨宪益和Hawks的《红楼梦》译本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了"一致式"与"非一致式"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指出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因此,译者将面临不同"等价物"的选择,即"一致式"与"非一致式"的选择,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将决定其对译文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作品的典型代表作。本文透过小说杂乱的描述,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代表性人物的描写、荒诞不经的情节和逻辑悖论手法的应用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黑色幽默作品的写作手法及小说所揭露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其中人际隐喻又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系统涉及四个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疑问,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涉及非一致式的实现方式,即语气隐喻。研究语气隐喻可以帮助分析人际关系和会话意义;应用于政治实践,可以为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新思路。解读政治语篇中的语气隐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交际双方的观点和态度,并加深读者对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语法隐喻是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手段。社论语篇中含有丰富的人际意义,因此解读社论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语篇的观点和态度。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社论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并指出它们在社论语篇中存在的原因及其对人际意义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小说中的语境能制约言语代码的选用,同时也伴随着读者阅读鉴赏的整个过程。我们把作者有意设置的、读者或小说中的人物对交际过程中的某些语境因素处于未知状态的语境称作未知语境。巴尔扎克在小说中设置了各种未知语境,现重点分析其中人物身份和经历的未知语境、人物思想观念和修养的未知语境、人物品行和情感的未知语境等多种未知语境。这些未知语境的设置蕴涵着作者独特的思维风格,具有多重效应:它们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戏剧性,展现了人物迥异的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透析。  相似文献   

8.
小说作品中只要出现人物,无一例外地具有某种构成形态和“自身”含藉着某种在作品中“行动”的动力。一般说来,传统的理论具有将小说中人物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趋向,而某些“新潮理论”,则伴随着“反小说”的衍化,人物成为一个醒目的攻击目标。在二者的夹缝里,如果我们将人物看作“语言符号”在小说文本中的运用,就有可能联络“传统”与“新潮”,从小说文本的自在性出发,窥视到小说人物的本真,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人物的属性,揭示出小说人物“生存”的底蕴。将小说人物等同于“真人”,把小说与现实生活具体化、实在化的倾向,是目前影响我们对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合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扛鼎之作,小说中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的描写使其晦涩难懂。框架(Frame)作为一种认知概念,其构建有助于文本的理解。从概念框架观、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这三种最有影响力的框架理论的角度能更好地对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形成进行认知解读。框架理论为读者理解文学语篇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评论家们纷纷从它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人物的精神信仰是该作品的一个重点,本文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入手,分析了他们的精神信仰状况,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该作品。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合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三篇英译文的及物性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古诗词英译中,语法形式和及物性的转换如何再现原诗词的意境,从而对传统诗词的翻译方法进行尝试性拓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代认知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奥瑟罗》的三位主要施喻者(苔丝狄蒙娜、伊阿古和奥瑟罗)在隐喻过程中构建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讨各施喻者的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隐喻在塑造悲剧人物内心世界、构建悲剧冲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欣赏,对小说中的对话选段进行语用分析,能使读者深刻理解故事中人物性格、思想、人物间关系、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作者的主观意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把语句结构分为一致式和非一致式。研究认为,该理论对英语比喻辞格的分析有很大的适用性。比喻的语法表层意义与话语深层意义的一致性体现的是simile关系,非一致性体现的是metaphor关系。这对于深入研究英语比喻辞格,探讨在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分析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身体性”是加拿大黑人作家奥斯汀·克拉克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以《锃亮的锄头》为研究对象,从小说题目、故事背景、叙事结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方面挖掘出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身体隐喻,并从认知隐喻映射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总结出克拉克小说身体性叙事的特点,揭示了作家的后身体哲学意识和女权主义意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家对当下深邃博大的人文主义关照.  相似文献   

18.
含意理论与文学作品解读──兼析《白象似的群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的分析解读文学作品。认为人物间的对话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分析人物间的对话交流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和态度 ,更有助于理解潜存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高层次的交流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20.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其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本文通过分析《仲夏夜之梦》的人物对话,重点探讨语气隐喻对分析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作品主题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