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州昆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 ,昆曲戏班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传播 ,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局面。明代万历年间 ,苏州“上三班”以申时行家班最为出色。清代康熙年间 ,苏州的昆班多达千数。乾隆时 ,苏州织造府管辖的老郎庙内设立梨园总局 ,出现了昆班艺人的行会组织。晚清以来 ,姑苏四大昆班活跃在江南城乡的舞台上 ,其中全福班在道光七年和光绪二年曾两次远征山西演出。而 192 1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 ,则使昆剧人才传承到新中国建立以后 ,得以培养出各地昆曲剧团的大批新人 ,继承发扬 ,昆史流芳 !  相似文献   

2.
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盐商以皇帝南巡为契机,纷纷置办昆曲家班以迎銮接驾,出现了昆曲史上著名的“七大内班”,对昆曲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七大内班”班主的真实面目是昆曲史上一个久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对其中部分班主真实姓名进行了考证,并指出扬州盐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乾隆“商人奢用亦养”的经济主张、雍正和乾隆持续禁止官员蓄养优伶以及盐商从经营策略上的考虑,是扬州盐商介入昆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士大夫有普遍蓄养昆曲家伶的风气,以苏州为盛。清代盐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需要,也大兴昆曲家班,首推扬州。本文主要从明代士大夫昆曲家班和清代扬州盐商昆曲家班组建的目的、规模、演员的身份、待遇等方面对明代士大夫家班与清代扬州盐商家班进行比较研究,归纳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吴文化的结晶,昆曲自明代经魏良辅革新后,即以苏州为中心传播到南北各地,但始终以苏昆为正宗,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局面。在昆曲的剧本创作和演艺方面,也以苏州派及吴中的昆班为上乘。特别是“虎丘中秋曲会”,更显示了昆曲发展中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5.
烟雨又濛濛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10,(17):60-61
最令人怀想的是那农历三月扬州烟雨漾漾的日子。 李白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有长江天际流。”像笙鹤瑶天般的浅唱低吟,让人仿佛看到波涛万里的长江中有一叶扁舟,将自己的友人送到烟花三月的扬州。  相似文献   

6.
浙江是昆曲兴起后最先广为传播的地区。自清代乾、嘉以来 ,在宁波、金华、温州三地出现了当地土生土长的演员组成的昆班 ,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通俗化的“甬昆”、“金昆”和“永昆”三大支派 ,主要在农村乡民中流传 ,搭草台演出 ,有“草昆”之称。至今 ,宁波昆曲已消亡 ,金华昆曲和温州昆曲尚有余脉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乾隆时期昆剧在北京的演出情况,分别从独立昆班的兴盛、内廷昆剧演出的鼎盛以及昆剧折子戏演出的兴盛三方面进行论述,以突现昆剧在乾隆时期的时代特征、演出特点及本质形态。  相似文献   

8.
1959—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三届“文学研究班”(简称“文研班”)。“文研班”学员毕业后从事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现代文学等专业的研究。鲁迅及其作品是他们的研究内容之一。他们在现实主义、典型、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鲁迅作品、鲁迅美学思想、鲁迅史料、鲁迅与中外美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文研班”学员研究鲁迅,受该班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影响,与学员个人的兴趣、工作经历、研究方向有关,并与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相契合。他们的鲁迅研究能够促进“文研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生产,发展“文研班”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以及深化学界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陵观潮是中古文学常见的一种文学意象,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引起后人对其产生地域的争论。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历史地理的环境变迁等分析,广陵观潮应在扬州而非钱塘,其盛行的时间在汉至六朝,约在唐大历年间消失。广陵(扬州)作为古代的形胜之地,广陵观潮的自然景观为诸多文人所记述,而理解广陵(扬州)在古长江口的位置是揭释这一文学意象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与内地“新疆高中班”迥异的是,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数量相对偏少,但思想却异常活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疆俗楼兰文化”的浸润和牵引下,构建起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交际圈”,族群“自我辨识”意识凸显。如何才能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增强“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是值得慎思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从加强教学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昆曲问世之初,太仓王世贞以其曲学论著《曲藻》和传奇《鸣凤记》为昆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曲藻》涉及了与昆剧相关的诸多重大论题,开了昆剧理论批评的先河。《鸣凤记》选择了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社会事件为题材,以真人真事入戏,表现了剧作者全新的创作观念,开创了“时政传奇”也即昆剧“现代戏”的新门类。  相似文献   

12.
抚州采茶戏有着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开始在省内外扬名,“文革”期间陷入停滞,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复苏并再度繁荣,之后的发展虽呈现低谷,但仍在省内外有一定声誉和影响。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前景就在于它有蓬勃生命力,其主要表现是:具有坚实广泛的地方群众基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抚州采茶戏在今后发展中存在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是:恢复部分专业剧团,加强现有专业剧团的队伍建设;舆论宣传与激励措施相结合,扩大抚州采茶戏的普及面;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让抚州采茶戏尽快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13.
明清戏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明初至明中叶的戏价多保持在每出一二两银子的水平,其中若有赏银也一般是在雇价外再额外赏予一二两银。但从明代后期开始,戏价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上班”动辄十几两银的雇价和丰厚的赏银,一方面是普通戏班二三两银的戏价。而在清代,这种巨大的差距就不再明显,戏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几两向十几两银慢慢提高。戏价的变化实际上影响着戏曲的发展,厘清这一问题无疑将对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状况有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豫剧戏班经历了传统科班时期、改革创新时期和多元化并存时期;传承方式经历了传统科班"大班养小班""以班带徒、以戏养班"的传承方式,改革创新派的专人专地、脱离剧团、"以戏带功"的传承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的"以团代校"、学校教育、国营与民办共存的传承方式;传承功能呈现出层层递进、内涵不断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山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文化之丰富,戏曲剧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山西剧团数量在逐年减少。为了满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本文通过对山西戏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传承山西戏曲文化,并将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家乐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文化现象,也是昆曲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家乐即家庭戏班,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以满足家庭娱乐需要为目的的家庭戏乐组织以及这一组织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明中叶后整个社会痴迷昆曲,蓄养家乐盛行一时,梅鼎祚、吴用先、吴琨、阮大铖、汪宗孝等安徽籍的家乐对于剧本创作、戏曲理论、戏曲表演和昆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清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广灵县境内戏台林立,现存古戏台有62座之多。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作疃乡龙神庙戏台、南蕉山村龙神庙戏台和井农村观音庙戏台三座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戏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我们看到,戏台文化不仅是对广灵戏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折射,更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怀梆戏班习俗体现了焦作地区特有的民风民俗,是焦作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祀神"、"外交"、课徒传艺、人员分工、尊"丑"重义、班规禁忌、过年习俗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地方文艺院团作为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基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地方文艺院团转制的新背景为两者的共建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基于该双重背景下对双方实现新一轮共建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合作途径与前景予以理论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