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际信任是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一种心理期待,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以及人格发展会产生较大作用。较好的组织人际信任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相反,较低的人际信任程度会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孤立与封闭、心理状态的失衡、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的下降等危害。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大学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建立360°组织人际信任关系,如大学生自我接纳信任、家庭人际信任关系、领导老师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内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外人际信任关系和网络人际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人际信任是研究大学校园内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时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和亲密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对大学生来说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分析,同时辅以对人际信任概念的梳理,从而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48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使用《大学生感戴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试,考察大学生感戴状况以及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水平的感戴倾向;大学生感戴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信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信任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对40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高于理论中间值,男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各因子得分适度,不走极端,男大学生在能力归因和内归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运气归因和情境归因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训练,培养其积极的人际归因风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N学院全部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04份问卷调查,对他们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随着交往密度和熟悉程度递减向外衍生,亲属信任最强,聋人同伴信任次之,健听人同伴信任最低。性别在人际信任结构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年龄、亲子关系、教师教育、同伴关系对他们人际信任影响比较显著。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角度,提高聋人大学生对健听人同伴的人际信任水平,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孤独感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共情和人际信任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孤独感量表、大学生攻击性量表、共情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孤独感、共情、人际信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孤独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3)共情在孤独感和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4)人际信任在孤独感和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5)共情和人际信任在孤独感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度的个体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特点,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及人际信任度;(2)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上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4)人际信任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虽有微小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5)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6)人际安全感因子能预测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基本信息问卷、现实人际信任问卷、网络信任问卷、人际关系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48名大学生进行预测、462名大学生进行实测,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不同网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在性别、科别、年级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状况总体良好,现实人际信任度不高。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现实人际信任方面网龄和年级差异显著。(3)不同网龄大学生在艾森克人格四个分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以及一般他人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法选取1 32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一般他人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外倾性、宜人性、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人际主动与人际信任、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宜人性和外倾性后,人际灵活和人际开放能通过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人际开放和人际责任能够直接预测人际信任。这些结果说明,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具有外倾性和宜人性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一般他人评价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3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度较高,但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人际信任中等;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其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相关显著,社会支持越多,人际信任越低,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当代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的总体特点,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青年群体人际信任各维度的具体特点。研究发现,当代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表现出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高度一致的差序格局特征,即:对亲人关系的信任程度最高,较亲密、稳定的工作关系和熟人关系次之,而对生人关系的信任度最低。同时,城市青年对工作关系的信任程度高于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这表明,对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结构的研究,不仅应考虑关系亲疏和情感特征,也应关注人际交往的时空特征。从不同群体的比较来看,男性、未婚、高教育程度和高收入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要高于女性、已婚、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者。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1)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在独生子女因素上影响不显著;(2)性别对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显著;(3)专业对社会支持影响显著;(4)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5)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密切相关;(6)回归分析表明,普遍信任与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三重驱动的人际信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因素构建了三重驱动的人际信任机制的模型:有限理性与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信任,社会认同驱动下的信任以及自我实现驱动下的信任。通过分析三种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个人总在追寻经济利益、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三种目标的共同满足,如果人际信任能够带来合作双方潜在经济利益的提高,或者能够增强社会团体对个人的认同并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信任的格局就越容易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4.
在对326名初中生进行人际信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较高,但仍有近一半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家庭背景中,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但是,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性别对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但是年级对于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信任危机问题。人们对其"信任"之余,也逐渐产生了"怀疑"。由此,试分析网络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际信任研究的路径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课题,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学者涉足此项研究。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人际信任的理解和研究路径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关注个体特征对信任建立的影响;社会心理学者倾向于将人际信任看成人际关系的产物;社会学家则更愿意从文化、制度或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信任产生的机制。通过对西方人际信任的研究路径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的人际信任研究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各学科特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方学者所共有的研究预设和思维模式影响、框定甚至是限制了信任研究。为摆脱人际信任研究的困境,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信任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了人们的交往手段,消除了妨碍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因素等,同时也带来诸如人际信任危机、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交往失范等负面影响。为此,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虚拟社会关系是基于虚拟空间里的交往而产生发展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虚拟空间里的双方人际信任机制是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以大学生为例,对其网络使用环境下的人际信任、自我人格等心理因素进行了调查评估,分析人际信任与网络使用及其相关影响的心理因素,探索虚拟社会关系中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639名广州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城市居民子女进行了测试。以外来工子女中的初中生为研究组,本地城市初中生为对照组.对外来工子女人际信任度的特点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随年级上升而稳步提高,本地城市居民子女人际信任呈波浪状发展曲线;(2)外来工男女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本地居民子女人际信任性别差异显著;(3)相对而言,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更密切。父保护与父关心两因子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父亲过度保护与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男生的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女初中生人际信任;母否认拒绝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一学生人际信任,父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二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三学生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