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 ,国外的科技期刊大多数为“文学”设下一席 ,其意在提高科研人员的文学欣赏品位 ,让读者在阅读学术论文的间歇中获得美的享受。如美英两国的百年老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和《英国医学杂志》都分别设有独具文学韵味的“封面故事”、“诗与医学”、“文学与医学”、“JAMA杂志俱乐部”等栏目 ,深受读者欢迎。故从新年伊始 ,本刊设“黉门文翰”栏目 ,每期发 1- 2篇短文 ,以飨读者。欢迎大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2.
《市民》2006,(9):1-1
不少读者询及本刊定位——为什么《市民》定义为“全球社区人文杂志”? 这确实关乎杂志安身立命之道。《市民》承诺关注三个议题:关于全球化,关于社区。关于人文。在我们看来。这是改变中国的三个法宝。  相似文献   

3.
《社区》2010,(1):12-14
社区内组织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个案性很强,一段时间以来,《社区》组织了部分社区居委会干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成员,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就社区“三方冲突”几个典型表现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就一些问题阐述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社区矛盾内涵复杂,而且将长期存在,我们的讨论难免挂一漏万,本次讨论仅作为一个开端,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本话题中,并从中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4.
问:厦门市读者吴晨诚来信:“我们这儿正在组建社区,有一个问题想询问一下,问题是:一个社区居委会的户数和人数一般应达到多少?” 答:吴晨诚问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的问题。我们先引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的一段话:“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  相似文献   

5.
释“发露”     
“发露”一词在《全唐文》中出现多次,并且前人并未进行考释,这样不便于读者阅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例句,对“发露”的意义进行考释,认为“发露”具有“揭露”、“显露”两个含义。  相似文献   

6.
零星梦 《社区》2013,(22):1-1
自从来到社区工作,我成了《社区》杂志的忠实读者和热情投稿者,该杂志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一些社区、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走向,起到了一定的答疑解惑的作用,也让我学到了一些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社区》杂志成为我们社区人自己的杂志。现对咱们的杂志提出几点意见,希望我们的《社区》杂志能够更加茁壮成长。如有不妥,望见谅!  相似文献   

7.
《成才与就业》2009,(19):39-43
近年来社区教育蓬勃发展,这对提高市民素质起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不少社区学校出现了“百人怪圈”现象,也就是说参加学习活动的往往就那么百来个人,“老面孔”居多。本刊上一期刊登了《社区教育“老面孔”现象大家谈》一文后引起了读者热议,不少读者来电、来信,对社区教育“老面孔”现象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有一些关于宋代文学的专著和文章,谈到宋初诗文复古运动,常认为柳开、王禹■曾力矫西昆体“浮靡柔弱”之弊。(见《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黄庭坚诗艺发微》)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柳开倡导古文反对“时文”是在天宝六年(973)举进士的前后,王  相似文献   

9.
杨荣 《社区》2002,(21):54-55
上海读者李金明来信:“通过《社区》我了解到一些新鲜的概念,如‘社区’和‘社会工作’,正巧,我表妹今年被一所重点大学的社会工作系录取,我想知道,我们国家目前在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方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社会工作者的认证和注册指的是什么?”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高鉴国博士。  相似文献   

10.
评刊启事     
《社区》2004,(5)
亲爱的读者朋友,为了加强编辑和读者的交流,更进一步提高我刊的质量,我刊将定期举办读者评刊活动。活动内容如下:1.请您写出您读到的近期《社区》杂志的三篇您最喜欢的文章、三篇您最不喜欢的文章的标题(请您一定标清楚这些文章是哪一期的),如果您想进一步与我们交流,您还可以对《社区》杂志的方方面面进行评论。2.来信一定要写清楚您的姓名及详细通信地址,信封上注明“社区读者评刊组(收)”。3.我们将每月一次从来信中抽取50名幸运读者,这些幸运读者将免费收到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精美图书一本。评刊启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生成论”文学发展观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如何回应全球化挑战?葛红兵2005年元月在上海社联学术年会上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矛盾》的演讲,此后又于5月22号在《文汇报》发表《超越“民族化”和“西方化”———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发展的思考》一文。葛红兵就“中国经验的世界化”、“世界经验的中国化”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立“生成论”文学发展观的观点,该观点在读者中引起了重视,《文汇报》等报刊就此展开了争鸣,目前争鸣尚在进行之中。本刊就此邀请葛红兵等学者,进一步撰文展开争鸣,以供读者进一步讨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孟谦 《社区》2006,(21)
在全国诸多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美丽园事件中,我们很少看到有关该小区居委会的报道,作为社区建设中的“三巨头”(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之一的居委会在其中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作为《社区》杂志的记者似乎和读者一样,更关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宝砚庄》是一个文学的“异数”,它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多角度重构砚乡的文化记忆。《宝观庄》可视为“非虚构”写作,但因其取材于过往旧事,故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学叙述,而非生活实录。  相似文献   

14.
《四海论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栏》自本期开始与读者见面了。著名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为本专栏欣然题词:“四海一家”,表现了他对全球华文学作的拳拳爱心与美好祝愿,也是第一时间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他的隆情盛意,我们愿与读者诸君共享。本次论坛邀得苏州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内容主要是关于香港文学研究。以后还会相对集中地发表有关台湾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欧美华文文学等方面的评论,敬请广大读者、学者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显在的文学文本世界,另一个是潜在的文本世界,包括社会、政治、作者、读者、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狂人日记》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在“改良社会”、“改良人生”、警醒和改变国民的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之外“狂人”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动态地延伸出一个潜在的文本世界———“狂人”成为“狂人”之前和痊愈之后,以此从“狂人”思想斗争史的角度来讨论“狂人”形象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5,(6)
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党员干部是关键。坚持“每天学习一小时”的做法,促进了社区形成“人人看书、个个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万家社区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习型社区的创建,2004年,针对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社区将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我们逐门逐户将《再就业优惠政策手册》、《就业信息》、《再就业指南》、《劳动法》等送到每一个下岗职工手中。通过学习,我社区570名下岗失业人员中有330人实现了再就业。针对社区内的婚姻家庭纠纷,我们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送到居民群众家中。自“…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藉“知音”一词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鉴赏的一篇专论。《知音》篇对文学鉴赏作出的创造性的探索,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所不能诠解的,对于我们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诗文鉴赏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在评论历代作家的创作和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时,对知文之难有切实的体会;在《知音》篇中用大半的篇幅论述文学鉴赏之难,并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来分析原因,提出了文学鉴赏必备的素质和基础,说明文情难鉴,乃千古恒一。  相似文献   

18.
《成才与就业》2009,(21):41-43
近年来社区教育蓬勃发展,这对提高市民素质起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不少社区学校出现了“百人怪圈”现象,也就是说参加学习活动的往往就那么百采个人,“老面孔”居多。本刊上一期刊登了《我看社区教育“老面孔”现象》一文后引起了读者热议,不少读者来电、来信,对社区教育“老面孔”现象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本期将继续探讨社区教育“老面孔”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14,(12)
正在赣县梅林镇光彩社区群众活动中心阅览室的诸多报刊中,《老友》是广大中老年朋友争相品读的抢手刊物。我们社区居委会下属38个居民小组的"创建和谐幸福家庭"宣传栏,每期必从《老友》中选摘学习宣传内容。《老友》为什么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中老年读者的青睐?在社区党支部最近召开的《老友》学刊用刊座谈会上,与会读者的发言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老友》栏目设置贴近老年人生活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11,(12):1-1
黄山读者叶宏义: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同时也是《社区》杂志的忠实读者,看到今年第一期卷首语《迎接社区居委会建设跨越发展的一年》,仿佛清泉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到欣慰和释怀。我们的付出得到了理解,你们的工作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