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魏史官崔鸿为北魏汉人世家大族,撰《十六国春秋》,书中纪年以东晋年号为纲,正统意识有违北魏官方正统立场,显示出在传统"夷夏观"的影响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汉人士族在正统意识方面自有绳尺。  相似文献   

2.
北魏的五姓大族是孝文帝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而确定的,汉人大族与北魏宗室的亲疏关系并非是衡量的唯一标准。五姓六家中,除陇西李氏外,其他均属魏晋旧族,这说明孝文帝时期所确定的最高层大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仍是其考量的最重要标准。魏晋旧族是传统文化的渊源所在,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对致力汉化的孝文帝而言,当然会着力笼络,而婚姻则是固结双方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五姓六家进入北魏宗室婚姻的核心层,正是这种社会背景衍生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渤海高氏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中的名气远逊于南朝的王谢、北朝的崔卢,但其对于北魏及其后的东魏北齐政治的影响是其他家族所无法比拟的。渤海高氏于西晋时崛起,发展于北魏,而在北魏末年的纷繁乱世中一枝独秀,奠定了东魏北齐政权的基础,"齐氏元功,一门而已",而高乾高昂兄弟之死,标志着渤海高氏的衰败,也标志着胡华逆流对以汉人世家大族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反扑。  相似文献   

4.
[摘要]五胡乱华时期,由冀州、并州、豫州、青州等地迁往辽东一带的世家大族及其学者,对北朝汉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群体在接受慕容氏政权庇护的同时,也加速了以鲜卑为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北魏建国之后,这批士族人物又为拓跋氏所留意和重用,参与礼乐、典章制度之建设,推动北魏汉化和儒学复兴。或者说,北魏前期的各项汉化举措,乃是继承慕容氏政权固有国策及其人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礼仪之邦,是历代文人向往之地,是古代文人青年时期漫游的目的地之一。然而在五世纪末,历史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这些文明人被强行迁往蛮荒之郡平城,称为平齐民。平齐民主要由清河崔氏、清河房氏、平原刘氏、渤海高氏等中原豪门大族组成;这是北魏拆散其军事坞壁势力,加强其统治的政治策略。在北魏平城,原先高贵富庶的生活与这些平齐民无缘,他们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平齐民的北迁,对于北魏文学与文化贡献巨大,加速了北魏的汉化过程,促使北魏文学复苏。  相似文献   

6.
北魏初期,司马楚之凭借个人才能及其与鲜卑贵族、皇室的姻亲关系,父子得以世袭王爵,担任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的要职。孝文帝时期,司马楚之家族世袭要职的特权被取消,爵位亦例降为公。司马悦为重振家族,改变了以往的姻亲关系,开始与汉族大族联姻,以抬高家族的地位。北魏末,司马裔归顺西魏(北周)政权,依靠乡里、宗族的势力,屡立功勋,从而受到统治者的宠信,然关东豪族的身份使司马裔最终未能进入西魏(北周)的政权核心或政治中心地区任职。  相似文献   

7.
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的佛教发展以"像教"为特征,立寺造像是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佛教信仰行为。云冈石窟作为北魏佛教发展的活化石,反映出北魏"像教"发展对于统治权威资源、管理制度资源、信仰权威资源和国民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以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因此,统治者对《孝经》格外重视,从自身到国家政策都向"孝"倾斜,促使其在北魏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一方面,帝王大力推崇并亲讲《孝经》;另一方面,士人研究注疏《孝经》出现高潮。整个北魏社会上行下效,促使北魏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孝经》传播的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灭佛的原因可分为直接显明和间接隐晦两大类。在长安一佛寺中发现搜出了大量兵器、酿酒具、财物、淫室。这是刺激太武帝、崔浩等决心完全消灭佛教的四大刺激物,也是使得灭佛理由充分的四大罪证。由于当时盖吴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声势浩大,严重威胁到北魏的统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发现佛寺藏有大量兵器,自然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造反。饮酒酿酒、蓄财窝赃、淫乱好色,这些行径既违反了佛教戒律,又严重触犯了北魏法令。而北魏一贯严刑峻法。加之敛财还扰乱了吏治。淫乱还玷污了鲜卑人的尊严,亵渎了世家大族的高贵,有民族矛盾和士庶冲突的成分。因而这四类罪证构成导致最后灭佛的四大直接原因和理由。  相似文献   

10.
北魏与刘宋之间的和亲是贯穿宋魏间前期交聘的一个核心议题,但三次和亲之议都因刘宋"依违不绝"的态度而未能成功。北魏在向刘宋求和亲时体现出鲜明的胡族政权特征,表现为将南方的宋看作中原王朝,而对己以胡族政权自居。魏太武帝死后,北魏对和亲的态度不再积极,这与北魏王朝婚姻观念的汉化密切相关。以和亲为名的部落交婚胡族遗制,也在北魏皇室婚姻制度的汉化背景下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1.
羌语支在汉藏语系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语支语言仅仅十多种,使用人口也不足百万,在汉藏语系数百种语言的汪洋大海里,好比沧海一粟。但羌语支现存的许多语言事实,却给我们许多启示。根据羌语支语言的差异,在类型上呈链状演变这一历史实事,我们提出了历史类型学问题,它可能是语言发生学分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补充。这个命题由汉藏语系音节结构类型、语法结构类型、语序类型和语义分化和改变的历史演变等许多专题研究所组成。由于羌语支语言比较保守,对它的一些语言事实的深入研究也许会对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有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的学科规范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学科规范,强调学术建设的规范化,是近年来社会学界具有导向意义的重要议题。本文着重就社会学重建20多年来,社会学界就社会学学科规范与发展等问题的探讨进行总结、反思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要加快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本文针对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建设、进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三点思考:切实加强班子建设,把村支部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集体;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把农村党员培养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增强农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社会语言学在美英诞生40年来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作为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轨迹,与传统语言学的分歧。探讨了当代社会语言学内部的五个主要流派:语言社会学、社会方言学、语言社会心理学、言语交际民族文化学、互动社会语言学,指出它们的研究方向各有其侧重,最终共同构成当代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作了界定,指出:“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这对于基层党组织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在基于目标、资源、制度三要素的基础之上,构建“专业垂直党支部”,实现“共融式”结构创新;搭建“师生支部互动平台”,实现“共享式”阵地创新;建立“院+N支部共建”,实现“共赢式”资源创新,耦合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推动学院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立即行动,开展人道救援,并组织分会参与战地救护。但组建多少分会,史书记载并不明确。经考证,计有57处分会得到确认,分布于17个省市,其中1904年设立、1911年重建的分会有6处,新设分会51处。有待确认者26处。  相似文献   

17.
家族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礼俗为行为准则、以祭祖为传承方式的家族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家族文化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方式的非正式制度。它决定家族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家族企业只是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家族文化体现着家族利益,因而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8.
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各派的主要传布地区。教派众多,是甘肃伊斯兰教的一大特点。教派问题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甘肃伊斯兰教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甘肃伊斯兰教教派虽多,但教派分化的历史并不长,至今不过300多年,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目前,甘肃伊斯兰教发展比较平稳,教派格局基本未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今后,在准确把握教派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应积极采取得当、审慎措施,正确对待和处理教派问题,促使甘肃伊斯兰教教派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家族构成及其社会功能是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重点讨论了家族现有概念界定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北穆斯林家族组织形式和制度特征,重点归纳了近百年来穆斯林家族社会的新发展,突出中国广大乡村从家族政治向社会政治的演绎过程,揭示家族与社会的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校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我校学科建设的步伐,迅速提升我校学科水平,是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