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得到了宜昌战场正面作战的直接配合,而百团大战对敌交通干线的凌厉攻势又沉重打击了日军,吸引了日军兵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百团大战使日本被迫放弃对中国的速决战略,从而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发动。百团参战并非事先确定,而是大战发动后才形成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有着抗日的高度自觉性。对百团大战应分阶段考察,前两个阶段系战役进攻,第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反“扫荡”作战  相似文献   

2.
“七七”事变以后,在我八路军主力离开五台南下的时刻,聂荣臻同志受命率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和两个不完整的连队,共二千人左右留守五台地区,创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使在华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有了依托,有了执行战斗任务的基地。根据毛泽东同志游击战略理论,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实行抗日民主的政策法令,肃清汉奸土匪,安定社会秩序,同时大力发展扩建部队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频繁不断地向日寇出击,有力地牵制了敌人,配合了正面战场。 早在上海、太原失陷后,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共产党和八路军决心坚持华北的游击战争,用以捍卫全国,箝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进攻。”当时的形势,确实这样。在日寇大举进攻的时候,国民党的部队不是畏惧而退,就是一触即溃。在津浦线和保定担任  相似文献   

3.
王全营 《中州学刊》2005,3(5):156-159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事当局曾于敌后设立游击战区,派出百万大军进入敌后,冀其开辟敌后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曾给日军以杀伤,但这些国民党军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到处挑衅,制造摩擦.由于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反共反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官兵缺乏民族精神,惧敌心理严重,士无斗志,战斗力难以发挥;战术呆板,对游击战不得要领,依赖工事长期固守一地,且战备松懈,玩忽职守;自我生存能力差等,使其难以在敌后坚持,在日军进攻面前,伤亡降散,国民党军敌后游击战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华北日军的力量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对阻止日军进攻西北、西南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所决定 ,并且由于对游击战争认识的偏差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最终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5.
张皓 《晋阳学刊》2014,(4):37-51
南口会战在华北抗日正面战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会战展开前,蒋介石以第13军、第17军、第68军构成三位一体和实行察绥一体的防御体系,迫使日军进行南口会战。会战展开后,蒋介石指示和鼓励汤恩伯固守南口,指示傅作义和刘汝明配合攻取张北;前项部署较为成功,后项计划未能实施。日军正面攻击南口未得逞后,乃从察北插入攻击张家口,截断平绥线。蒋介石乃实施三步计划,先是鼓励固守南口,接着指示反攻,继之部署撤退。蒋介石部署南口会战的战略意图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平绥线的作战牵制日军速沿平汉线、津浦线南下。尽管蒋介石未能调集充足的兵力,也未能解决指挥系统混乱、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之间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通过南口会战,华北抗日正面战场形成。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1938年12月27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土生土长的人民抗日军队。这支部队,是唯一的在没有主力部队帮助的条件下,由地方党单独创建的走向正规化的部队;是长期坚持敌后山东及苏鲁皖地区抗战,并参与八路军揭开中国战场战略反攻序幕的部队;是参与创建中国敌后最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部队,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略军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违反1925年关于禁止使用毒气的日内瓦国际公约,大量使用毒气屠杀中国军队和平民的罪行,已为世人所共知。但是,对于在中国正面战场上日本军队如何使用毒气作战,使用的规模及其对中国军队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缺乏系统的有力的揭露。武汉战役是日军在全  相似文献   

8.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 ,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的抗日游击区里存在过游击根据地 ,其中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就是由杨靖宇将军和他指挥的抗日军队所创建。这一根据地虽然只坚持 7年 ,但对南满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 ,主要原因在于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仅靠其自身力量是难以取胜的  相似文献   

9.
自武汉失守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中期抗战。在这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战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发展,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抗战中期的国民党战场的作战特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并对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得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阎锡山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采取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政策。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所谓“限共”。 1938年初,阎锡山逃到山西吉县。这时,山西大部分为日军占领。不久,临汾失陷。阎锡山看到自己的武装力量大为消弱,而我党所领导的军队,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阎锡山看来,共产党比日本更可怕,便急速走回头路,实行政治限共策略。 1938年2月16日,阎锡山打着“为了集中力量,加强本战区的动员工作”的旗号,在临汾西南的温泉村召开军政民高干会议,即所谓“第二战区抗战工作检讨会”。会上,阎策动到会的一百○八人,仿效梁山好汉一百○八将,发动成立政党性的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企图统一领导二战区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初期,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进行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阻击了沿津浦线南北对进的日军,并合击徐州之敌,于1938年4月上旬,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主要是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流血牺牲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及八路军战略配合的结果。但也和李宗仁对战役的正确组织指挥和善于团结各军奋战分不开的。 1937年10月20日,李宗仁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第五战区当时担负津浦线作战任务。由于上海会战紧张,李宗仁被蒋介石留在南京参与上海战事,直至11月中旬,上海沦陷后,才匆匆赴  相似文献   

12.
陈瑜 《贵州社会科学》2005,1(2):154-156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都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对于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问题,国共两党既有共识,又有认识差异。由于国共两党对敌后游击战争的认识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抗战结果: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迅速扩大;而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萎缩,游击部队日益减少,在敌后战场上逐渐失去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卷《中国人物年鉴》特设《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著名将领、著名烈士》专辑,介绍了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作战中壮烈殉国及被敌人杀害的100位著名将领、著名烈士的事迹和照片,及500位抗日英烈的名录。全书共设28个栏目,分别介绍了1000多位在2004年彦做出突出贡献、受到表彰的各方面的先进人物和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后期的豫湘桂会战是日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态势后,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大败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局势好转,各主要盟国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中国战场上却出现大规模溃败的局面,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战斗力低下所致,这固然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失败,但是全面来看的话,至少有一个疑问无法解释,日军为何不集中力量进攻重庆?以当时日军投入的作战兵力,如果国民党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那么重庆应该也是唾手可得的,毕竟灭亡中国比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要有用得多。由此而观。将豫湘桂会战的失败归结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是不全面的,它应该是多个因素共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震动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是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来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第一次大挫败,是中国军队正面战场退却时期一个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奇迹般的插曲。胜利来之不易,其因果影响也发人深思。对影响战役进程及结果的诸多因素作冷峻的反思,是对当年抗日将士最好的纪念,也是台儿庄战役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军队同日军在长沙先后进行了四次会战,特别是从1941年12月23日到1942年1月16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方称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极高赞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这场战役的胜利着实来之不易,分析这场战役的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第九战区正确的作战方针、将士的浴血奋战和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三个方面就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抗日战争中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一直保持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两个战场相对独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独立指挥所属武装力量,按照各自政党所确定的抗战路线、军事战略及作战原则实施作战。两个战场在保持相对独立关系的同时,还始终保持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相互配合,主要表现为战略配合,也有战役、战斗的配合。然而,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有积极主动的配合,也有消极客观上的配合。  相似文献   

18.
国民革命军一七六师是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大别山地区,进行敌后游击作战的国民党部队,它隶属于桂系,这支部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一直以来,学界对抗战军队的研究中,这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部队少有提及。笔者拟从诸多档案文献、回忆录、传纪、资料汇编之中,搜索出尘封已久的关于一七六师的历史,并对其抗战历程进行考察论证,也算是对于全民族抗战精神的一种永恒纪念。  相似文献   

19.
自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中期抗战。在这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战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发展,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抗战中期国民党战场的作战特点加以归纳总结,并对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0.
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省社会科学院、省社联、省党史学会联合召开的广东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九月二日至三日在广州举行。在广州的中顾委委员、广州地区党政军负责同志和原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原东江纵队、原珠江纵队、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讨论会开幕式。二百五十多位党史研究工作者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参加了讨论会并提交学术论文一百○四篇。讨论会主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二、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抗日救亡运动的评价;三、华南抗日战场的评价;四、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五、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等问题。与会者在讨论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样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先后在东江、琼崖、珠江、南路、韩江等地建立抗日游击队,这支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的抗日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浴血奋战,先后抗击着华南地区日军的60%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我党领导的敌后三大战场之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