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段渝 《天府新论》2016,(1):封二-封三
先秦时代,成都平原古蜀文明高度发展,逐步演进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高地,进一步通过西南夷地区(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向西开辟并发展了与缅甸、印度、中亚和西亚的交通线路和经济贸易关系,一直延伸到欧洲地中海地区,向南开辟并发展了与东南亚大陆的交通线路和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并将古蜀文明传播到南中国海。这几条国际交通线和贸易通道,学术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纵贯欧亚,是古代欧亚大陆途程最长、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线路,是中国与西方交流史上最早的陆路交通。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最早让西方了解中国,也最早让中国了解西方,丝绸、蜀布、邛竹杖等产品畅销海外,让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2.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围绕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三个分别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问题,文章从自觉到自信、自信到自强和"他者"到"自我"三个语境、从何以、何以能和以何能三个维度阐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化共生可以分为良性共生与非良性共生,多元文化的良性共生则是文化和谐的基础,非良性共生一般由文化冲突、文化同化等导致.文化和谐指称多元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谐、内容和谐、即时性与历时性的和谐等.和谐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文化,指称人类最高级别的文化形态,是融合世界各种文明,世界各民族文化、各文化形式的高度有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属于和谐世界的范畴;狭义上的和谐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作为一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先进文化,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畴.从文化共生到和谐文化,表征着多元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也彰显出了文化自觉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文化立场上考察,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术语,同样也是一个泛文化术语.当下,我们已经明显地发现了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干涉的迹象.它从不同的层级和侧面对中国文化给予重要的影响,并且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思想颠覆和对中国文化形态的根本改造,甚至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谱系解释权的争夺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方式的变革和进步;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注意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话和商讨,欲求建立一个相互理解的思想的平台.尤其当我们面临文化入侵的威胁,而这种威胁又有可能影响到我们一直依赖而且以后也不得不依赖的文化的安全时,冷静地研究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思潮及其影响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当今,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日渐扩大,世界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广泛,人类文明由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在历史上,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并非都如田园牧歌般祥和与美好.由于存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常发生剧烈冲突和碰撞,甚至表现为大大小小的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充满不平等和暴力冲突的野蛮文化交流方式,虽然不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历史的主流,但也深刻影响和制约了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进程.即使到今天,在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陈旧、落后的文化世界观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突出表现就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实质的形形色色的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8.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历史上对东北亚地区展现出强劲的文化辐射力,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华一体文明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齐鲁文化的东出,主要是由于山东半岛东临大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代以来,山东人民大量移民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地区,他们把当时国内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到这些地区,对加速这些地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中国与朝、日交往,山东半岛是主要的往来通道。以此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为儒学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公元七世纪以后朝鲜、日本兴起尊孔崇圣之风,最终形成东北亚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关键作用。齐鲁文化、儒家文明从中国传入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2014年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论坛,以国际情怀汇聚世界10多个国家及地区不同文明和学界智慧,紧紧围绕"昆仑文化与文化事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全面探讨并不断丰富和拓展昆仑文化内涵与外延,增强以昆仑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价值导向和资源整合功能;深化和扩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科学内涵和行动思路,为青海更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有力拓展和提高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域文化交流广度及认同高度,以理性学术创建和极具启发的对策建议促进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习近平从文化的维度和高度系统展开对"中国特色"的深刻论述,创造性地阐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等重大问题与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建构,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是21世纪中国牢牢掌握自身文化命运的重大战略需要,也必将为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重要的文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古丝绸之路横跨大西北,联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在西部开发的大格局中,“重开丝绸之路”问题势必再度受到关注。研讨重开丝绸之路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文锁 《西域研究》2007,(2):128-132
由上海博物馆组织的这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初在上博召开,与会者除钱币学者外,还专门邀请了一些中亚考古、历史、语言等学科的学者。谈论的主题是“丝绸之路”古国(以中亚为中心)的钱币,以及与此有关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问题。主要介绍了一些考古学、中亚历史语言学、钱  相似文献   

13.
丝丝入扣     
《优雅》2003,(9)
  相似文献   

14.
我国出版的中国和外国美术史书籍,分别是两个不同思维体系的产物,中国美术史多以王朝为架构、汉族美术为基本面,西方美术史以希腊罗马为主源、欧洲美术为中心.两种美术史之间没有中间的有机的联系,两者都构不成有整体观的通贯"东西"的美术史.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西亚、中亚的古代艺术整体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丝绸之路谣谚在复杂多元的地理、政治、商业、文化等环境中生成,主要由胡商、士兵、宗教人士、士人等主体进行传播,从中能够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自然名物、社会民情、政治趋势、战争冲突等多元化内容;因为古人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集中归类,而是分散记录在正史、笔记史料、诗歌总集、谣谚总集等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界定西域定义及其与丝绸之路关系基础上,对西域地区丝绸之路开辟前后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丝绸之路开辟给西域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7.
塞人及其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谋 《阴山学刊》2006,19(2):67-69
塞人是古代生活在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沿岸以及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的总称。塞人分布地域广阔、构成成分复杂、生活方式独特、风俗习惯怪异。塞人的迁徙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塞人是最早沟通中西交通的使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2011,(4):114-119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经法》等四篇是否就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著录而又早已亡佚的《黄帝四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古书流传的角度看,马王堆帛书《黄帝书》非《汉志》所著录的《黄帝四经》,但唐兰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关于其是与不是的论证皆有可商。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钱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国历代王朝的钱币、西域地方政权的钱币和罗马帝国、波斯王朝的钱币 ,揭示了钱币交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