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悲亦悲     
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请爱护它们。如果当真有那么一天“千山鸟飞绝”时,便是“万径人踪灭”之日。  相似文献   

2.
众所公认,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又的确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表达,那么显然人类认为美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对象,于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关于美本质的结论——就呈现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感。根本说来,人只对有利于他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事物感到愉悦,人类只有在他的生命追求得到实现时才感到愉悦。那么,美是什么呢?“美”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美的本质,二,审美对象,三,“优美”范畴。我们这里要问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李洪志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抛出所谓的“历史循环论”,胡诌人类迄今经历了81次以上从繁衍到毁灭的循环,现在又到了接近毁灭的“末劫时期”。“历史循环论”不仅是对历史常识的无知,而且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公然挑战。人类社会决不是像李洪志所宣称的那样从繁衍到毁灭的简单循环,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一、“历史循环论”是历史唯心主义李洪志认为“真、善、忍”是宇宙的根本特性,“任何物质都有佛性——真善忍。那就是构成宇宙的东西。”这样,李洪志就把世界本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实体,把“真、…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保存人类,那么只有一条路,这就是走向开放社会的道路.”“开放”在组织一管理学中是指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即把它的投入一产出两头伸向环境世界.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开放”的意义实际上却是指打破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就是发生过的故事。但有表有里、有真有伪、有实有虚,有当时当事的实录,有稍后的回忆追记,还有后人的整理、再现与揭示……据说都是为了通过认识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来认识人类自己,并为现在的生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这样的“历史文献”足够长了,然而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伦理问题,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有目共睹。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不讲道德,不论伦理的。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化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一个人不思道德,不讲论理,他在社会上将无立足之地,他就不会有真正充实、愉快和幸福的生活。换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不懂做人的道理,他就失去了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一个社会如果不讲道德、不倡伦理,那么势必导致力量就是真理,强权就是道德。一个国家如果不讲道德、不行伦理,那么这个国家不可避免地将陷于精神崩溃的局面,或导致独裁政治,最后覆灭了事。诚如中国革命的伟大失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无道德不成国家,无道德不成世界”。  相似文献   

7.
真“马列”不必过早封许常乐读罢陆键东所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12月版),有一个问题浮上心头,那就是“谁是真‘马列’?”这是由陈寅恪与郭沫若两人的治学成果相比较而来的。陈先生生前多次被内定为“中右”,文革中又升级被诬为顽固的“反动...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是当今中国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广泛认同的一种态度和作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作过精辟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是”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明确地把“实事求是”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当作破与立的双面刃,一方面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迷信;一方面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如果说毛泽东在实事求是观上强调一分为二,是一种矛盾思维方式,那么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现则是一种在形式上包括:试验——调整——定型——推广几个环节,在内容上包括“实…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4):47-52
薄荷片推荐:在神州的华中腹地,有一个纵横3200平方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那就是著名的神农架林区,这里千峰陡峭,万壑幽深,被誉为“华中屋脊”,也是我国著名的“绿色宝库”。神农架,因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遍尝百草拯救众生而得名。神农架以她的风姿,她的神韵,她的珍贵,她的神奇,以及神秘的“野人”传说更使人类追逐而至。那么,神农架究竟神从何来,奇在何处,秘在哪里呢?神农架能在人类历史发生的多次浩劫中幸存,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正因为如此,它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残存的为数不多的原始自然景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神农架已是大自然的最后一个据点。  相似文献   

10.
庄子“无己”与杨朱“贵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曾有人认为杨朱非道家,其论据之一就是;老、庄屡言没身、无我,推崇“无己”,而杨朱力倡为我,主张一“贵己”;《庄子》一书对杨朱及其学说,多有微辞.如果杨朱也是道家,那么,《庄子》抨击杨朱岂不是道家抨击道家、本家相互抨击?这不合情理,也有背史实.老庄之学的“无己”与杨朱之学的“贵己”,一主无我、一主为我,这只是方法或途径上的差异,他们的目的则是一致的;存我,全生.若说“贵己”是正题,“无己”是反题,那么追求“全生葆真”的境界就是他们的合题.注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人格的完整,并对独立、自由的精神生活怀着诚挚的敬意和热切的向往,一直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特征和传统.在这方面,老子开了先河,杨朱继之,而庄子为其楷模.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美容院推出了一种“由内而外的美容方法——卵巢护理”。据说通过一种精油按摩腹部、背部甚至全身,不但能保养卵巢,还有许多其它保健作用,因而惹得不少女性趋之若鹜。卵巢护理真有那么神奇吗?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界有的同志认为:“如果……那么……”既可以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是充分且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见《光明日报》1984年1月16日朱煜华、刘维林文章《也谈讲逻辑要合乎辑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P那么q”这个常用的语言形式,只能是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的语言形式。理由很简单,“如果P那么q”就是“如果P那么q”之意(同一律),并不含有“如果非P那么非q”之意。这就是说,它只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而没有表达P是q的必要条件,根本不存在歧义。这从“如果,那么”这个联结词的语言含义就可以理解。假定我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阴山学刊》2010,(5):128-128
晚报上有一篇短文,讽刺晦涩的文风,举例说,有人将“赏花”释为“调动自身的感知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使视觉内在的审美能力与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外延部分的关紧密地亲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真的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有必要这样诠释吗?如果嫌“赏花”太普通、太俗气了,说成“对花的审美”也就是了。长句子那么拗口,费那么多唇舌,讲出来的全是废话,而且是经不起推敲的。什么“视觉内在的审美能力”,如果视觉不把信息传达给大脑,其本身就能审美吗?至于审美活动在大脑中是如何进行的,这又涉及脑细胞的排列和运动,不是文艺评论家所要关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然而,“妈祖”这一名称并非原来就有,而是在妈祖信仰发轫以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产生的。如果说“夫人——妃——天妃——天后”是妈祖褒封称号的递变系列的话,那么“神女——灵女——娘妈——妈祖”则是这尊女神的民间称呼的递交系列。  相似文献   

15.
《中文信息》2008,(4):35-40
薄荷片推荐:你能想象有一种温和的兽类曾在漫长的岁月里,与人类同等的数量,以非被驯服的姿态,和古人共同生存在同一片中华大地上吗?如果当你被告知这种兽类有着与中华民族紧紧相依的命运,跌宕起伏的身世,绝处逢生的境遇,从“麋鹿成群,虎豹避之”,到漂洋过海,几近绝灭,再到走出国际濒危动物红皮书,重归野外,你会不会产生好奇进而欲一探究竟?它就是麋鹿,一种曾在百年中被人淡忘,遗忘又重回人们记忆中的生物,一种以“四不像”的奇异姿态鲜活映入人类视野的神奇物种在”中国麇鹿之乡”——江苏大丰糜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麋鹿园,你可以找到充实的答案来满足你的好奇与求知欲  相似文献   

16.
对于哭泣,人类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经常哭泣,也常常看到别人脸上的泪水.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哭泣,哭泣到底带来什么好处? 眼泪带走烦恼 为什么痛哭一场,感觉就会轻松不少?科学家发现,哭泣时流下的眼泪能清除人体内的过多激素,而正是这些激素让我们产生了烦恼. 复杂行为的根源通常很简单,哭泣就是这样.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会用哀号来表达悲伤.在婴儿出生后的三四个月里,他们还没学会笑,也不懂得使用肢体语言,于是经常哭泣,而且哭声非常刺耳.当婴儿快满1周岁时,哭泣就不那么频繁了,他们开始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用手比划、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或者乱扔身旁的勺子和食物.  相似文献   

17.
“拜物意识”、“类比联想”是原始神话得以形成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的产生是建立在远古人类生存欲望的基础之上的,那么,生存欲望反映在神话中就是远古人类的目的。神话就是这一目的的形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概括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基本方式之外,作为这四种基本方式在人的本体论层面上的积淀和结晶,人类还有一种“精神─—实践”方式。首先,这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历史就是精神─—实践历史;其次,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这是一种先行结构,人类其他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此种方式的基础上的;第三,这种精神─—实践方式在人类文明精神史上表现为真、善、美的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19.
“再解读”与“解构”进入文学史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现象之一[韩国]朴贞姬如果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粗略地分为现状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两大部分,那么“再解读”可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研究行为。一方面它属于批评,即对过去作品的重读,另一方面它也属于文学史研...  相似文献   

20.
科学价值的新探索——评汪信砚的《科学价值论》俞林自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科学始终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圣地。哲学家们追求科学的理性之真,科学家们陶醉于科学的艺术之美,历史学家们企望科学的道德之善,社会学家们向往科学的实在之用。那么,科学对于人类究竟具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