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具体运行系统,是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持续有效地保障和推进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分析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为前提构思了未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在制度建设上由于重模式、轻价值,致使社会主义遭到挫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鉴往知来,开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成绩显著。梳理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的关系,期望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起到应有的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基的确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行不通、新民主主义制度形态的逻辑演进,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政治缘由和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党和人民在相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基础上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示了这一制度的特色与优势.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制度之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可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道路和具体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思想,邓小平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全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反贫困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正是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与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构成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完整性,才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这一制度和道路的理论集大成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反贫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在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由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角度进一步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的一般原理。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中国妇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亟须得到理论层面的回答和指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妇女解放和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制度保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等六个关系,是首先需要关注和厘清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最终归宿和实现途径;制度自信的本质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绩效是制度自信的现实依据;不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制度自信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3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提出了国家制度建设的"三步走"时间表,并相应从13个方面明确了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方向.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积极实践中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制度体系更趋成熟,结构更加定型,形成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整体优势在治理效能释放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有序进行,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对制度体系的逻辑建构、"中国之制"优势的坚定根基,以及制度建设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求使制度要素更富韧性、体系结构更趋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斗争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本质内涵。坚持党的领导是疫情防控的运行保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党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谁”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是疫情防控的价值旨归,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公平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的问题。人民主体地位是疫情防控的实现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旨归与实践动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靠谁”的问题。以疫情防控如何运转、为何坚持、如何实现三个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逻辑”,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旧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成功探索为中国社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之门,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以“总结提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为中心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论提炼,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面临三大经济理论问题:一是如何分析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三是如何科学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与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之间的辩证关系; 需要在系统分析上述三大理论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三大理论分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拔乱反正、初步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等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西方政治文明之间的辨证关系、政治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作了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以及倡行何种道德。探索是在曲折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现阶段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新型道德体系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贴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实际;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道德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理路;吸取道德体系建设上的“左”的教训,坚持道德体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将道德体系建设与思想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始终突出“以立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坚持体系建设的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归纳总结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显著的区别,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超越、继承、突破与创新。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间的关系,对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历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最初探索(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和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三个时期(十八大以来)。这是一个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历史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将是制度建设史上又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创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全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科学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图谱",系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对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比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当前,需要在理论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在思想上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在实践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指引和实践遵循。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务必紧抓“九个坚持”的理念,将其精神实质与教育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推进教育强国目标实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 ,本文从德法关系入手 ,论述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并把官德建设列为德治的关键 ,提出了加强官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当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出客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缔造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实历史前提。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奏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