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国维在小说批评方面的代表作是《〈红楼梦〉评论》。其中运用的进化的文学史、严格的逻辑推理、艺术的审美理论为近代小说批评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飞八石”等八个条目进行商榷 ,涉及训诂和校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唐圭璋先生倾毕生精力编成《全宋词》,今由钟振振等增订注释,益臻完善,然尚有微瑕,现分天文、历法;地理、人事;出处;词语五项讨论之。  相似文献   

4.
当前《〈资本论〉选读》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明确在今天学习《资本论》原著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辨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6.
《非〈国语〉》是柳宗元的重要著作之一.作此书是因为《国语》在中唐时期颇受知识分子重视,柳宗元希望借助对此书的评论匡扶儒家之道.在《非〈国语〉》中,柳宗元阐发了其对人的重视,继承发扬了春秋公羊家重视权变的思想,批评并力图解释《国语》中的鬼神怪异之说.这部极具批判色彩的书开创了经典解释的新范式,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本文目的在于将《战国策》中的所有动词排列出来以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中有通假用法的动词,并将它们的上古音鼐列出来,再根据其音同、音近的不同,分别归类,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年《战略策》的动词及其意义,为《战略策。的使用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便利。  相似文献   

8.
《〈越谚〉点注》是《越谚》第一部整理本,它的出版,为人们阅读、利用和研究《越谚》提供了很大便利。由于《越谚》有些文字、语汇艰涩难懂,整理工作颇为不易,点注本也存在着不少缺憾。文章从"注""点""校"三个方面提出商榷,希望对《越谚》以及吴方言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毛泽东同志《〈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主要内容、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的简要分析,加深了对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理论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对这一理论在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中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了一些浅显的解读。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智慧的光辉和思想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2003年7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结果,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的专著《水经注校释》被评为一等奖。该项成果倾注了郦学专家陈桥驿先生毕生研究《水经注》的心血。  相似文献   

11.
试析《商君书》的移民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成于战国后期的《商君书·徕民篇》是先秦时期移民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发展完善 ,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重性的移民目的 ,第一次对移民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 ,同时还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移民的优惠政策 ,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移民理论。尽管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 ,这些思想未能付诸实践 ,但却对后世移民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尚书》是流传于今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作为备受儒家推崇的政事元典,《尚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政”思维,对其管窥蠡测,其明德诚信、立政唯贤、恤民养民的“德政”范式清晰可见。明德诚信是君临天下的内在素养,立政唯贤是政治首脑应有的政治胸襟,恤民养民则是判别是否“德政”的外在要件。  相似文献   

13.
明代梅鷟<尚书谱>五卷,迄今未有刊本.阎若璩称此书"殊武断也.然当创辟弋获时,亦足惊作伪者之魄."其"武断"之处表现在:断定孔壁<古文尚书>十六篇为孔安国伪造;断定东晋<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皇甫谧伪造;否定<百篇之目>,断定<尚书>全经七十七篇;臆造"刘向<别录>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篇目,等等.其"创获"主要表现在:考辨<尚书序>(大序)之伪;考证郑冲未见<古文尚书>;考辨晋人<武成>篇之伪,等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校勘方法、校勘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后世的启示等方面,对清钱绎、钱侗《方言筹疏》的校勘作了评议。文章认为,在校勘方法中,钱氏依据字形、字音、文义,对汉扬雄《方言》的各种传本及后代研究《方言》的著作进行了校理。钱氏在校理过程中,指出了古往的一些特点和古人行文的一些体例,并阐释了一些古代文化词语。但钱氏的校理有时主观武断,有时漏掉了前人的一些精彩之说。尽管如此,钱氏的工作对我们今天研究《方言》及训估学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尚书》中本无复仇话题,苏轼《书传》率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复仇、中兴之志。靖康之难后,这一新说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关注。南宋高宗朝主张对金复仇的士大夫,如张九成、陈鹏飞等,均袭用苏轼新说,借批评穆王、平王指责高宗推动和议、放弃复仇;而赞成和议或经历过高宗朝末期对金宣战以及孝宗朝初期符离之败、隆兴和议的士人,如范浚、林之奇等,他们以维护《尚书》的“轨范”特质为由批评苏轼新说。相较其它经典,直接指向君主,且与中兴话题密切相关,是南宋初年《尚书》学中复仇论的特点。而士人对《书传》的继承或批评,也反映出苏轼之学在南宋前期受到极大的关注,并未沉寂。  相似文献   

16.
朝鲜学者丁若镛所撰<梅氏书平>一书是专门考辨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的一部力作,在古文<尚书>考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丁若镛书中首先确立了考辨古文<尚书>的逻辑基点,即重新考证历史上的孔壁古文<尚书>,然后以此逻辑基点来平议东晋梅赜所献二十五篇古文<尚书>的真伪.通过二者的对比研究,丁若镛发现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与孔壁古文<尚书>不仅篇数、篇名不符,而且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亦有出入.丁若镛由此推论,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并非孔壁古文<尚书>.这是丁若镛考辨古文<尚书>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7.
从《尚书》可看出我国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轨迹。部落与氏族的出现,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德治与法治。尧舜禹时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抗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原始德治最辉煌的时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夏、商时期,神权思想越来越严重。夏、商的灭亡,使周代统治者重新审视民的力量,因此对德与礼又有了更多的反省与认识,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商山早行》颈联存在异文现象,即“獬叶”与“槲叶”属异文。笔者通过对版本的比勘、异文在工具书中的词条释义以及历史地理学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榔叶”、“槲叶”应以“懈叶”为是。  相似文献   

19.
典籍英译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两个《尚书》英译本的比较显示:熟悉原著是基础,理解经义是关键。要想提高典籍英译质量,除了英文造诣和翻译经验外,更需译者认真研读典籍文本,充分吸收前人典籍研究和翻译的成果,并加强与汉语典籍专家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代考据学大师,戴震虽然在《仪礼》学上没有专门的研究论著,但他在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期间,曾从《永乐大典》辑录出李如圭《仪礼集释》一书,并对《仪礼》郑《注》文进行了精密的校勘。较之前贤,他的校勘在方法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发明,体现出自身治学的独到之处,为清代《仪礼》校勘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