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正> 喜剧美学,是戏剧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喜剧为审视对象,研究喜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观众的审美心理,考察喜剧在审美效应方面的诸种表现。喜剧的创作,需要一种喜剧美学思维。  相似文献   

3.
苏晖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认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巴赫金的喜剧美学理论对西方传统喜剧美学有不少的突破与创新,他对美与喜剧本质的认识富于思辩色彩,突破了片面注重喜剧的否定性内容及伦理意义的西方喜剧美学传统,并将对喜剧的理论扩展到本体层面和认识层面;同时,他对喜剧的诸种范畴———怪诞、讽刺的分析也有许多创新,对西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徜摘)肖四新在《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解救…  相似文献   

4.
席勒一生没有写过一部喜剧作品,也没有一篇喜剧专论论文。他有限的关于喜剧的论述和阐发,却形成了西方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最为独特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席勒认为,从戏剧的题材和对象上来看,悲剧应该高于喜剧;然而,从戏剧的表现自由来看,喜剧应该高于悲剧。喜剧是美的心灵的表现,喜剧可以使人保持心灵的自由,喜剧使人趋向更高的目的。喜剧的目的一旦达到,就可以使得一切悲剧成为多余。席勒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结束了古典形态的贬抑喜剧性和喜剧艺术的喜剧理论,让喜剧性和喜剧艺术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崇高的目的和伟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喜剧意识的笑是人类社会实践文化心理机制和生命自由资源的审美升华。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喜悦感情,才能成为喜剧意识的笑。能够凭借自由嬉戏态度对待社会历史必然的喜悦感情就具有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大陆农耕文化基础上奠立的伦理理性主义文化和西方古希腊海洋文化基础上奠立的历史理性主义文化,分别孕育了中西方文学的喜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当代美学学科的基本现状入手,以美学的人类学性和人文性为思考重点,提出了当代美学的哲学建构与文化选择问题.美学的哲学建构,是指哲学人类学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在美学学科的建设中始终占主导性地位,它构成了当代美学的骨骼与精髓;而美学的文化选择,是指当代美学的发展要建立博大精深、丰富厚实的理论体系,必须在大文化的视野中广泛吸收和选择人类文化的多方面营养.文化选择有自身的原则,它构成了美学学科的血液和脉络.  相似文献   

7.
幽默属于美学中喜剧范畴,能产生审美效应,新闻是一种实用写作,有纪实性,它们同为人类交流的文化现象。我们中华民族也是富有幽默传统的民族。新闻吸收幽默的语言技巧,有利于信息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新闻文化品味的提高,也有助于新闻竞争中多样化风格的形成。本文介绍了新闻写作中幽默的技巧方法,这些方法还在不断丰富,它融汇了新闻特质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喜剧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的喜剧沿袭了中世纪重欢乐而轻讽刺的喜剧传统,其题材都以恋爱为主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的喜剧呈现了独有的美学思想与美学风格:其结构方式是“悲哀的开端,欢乐的结尾”;善于建构真正的喜剧纠纷;具有狂欢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就人类社会文化的宏观进程而言,人类精神文化、艺术文化及科技文化三大文化系统的发展状态及规律,已构成90年代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文化参照。中国美学要适应时代精神的需要,必须要有新的文化参照,必须关注和研究这些新的文化态势、文化背景和文化主题。90年代的中国美学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上的更新与选择,突出文化上的特征与意义,建立以文化美学为核心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小说最显著的美学风格,是它焕发着一股勾魂摄魄的喜剧美。它主要体现在运用喜剧性很强的语言去创造喜剧情境、设置喜剧冲突,在喜剧冲突中刻画喜剧性格、塑造喜剧形象上,做到了三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1.
喜剧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先秦就有它的萌芽和酝酿。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存在滋长喜剧的沃土 ,喜剧精神一直是民族戏剧的质素。 1 9世纪末中国喜剧卷入世界喜剧发展的长河 ,在踬而复起的“五四”时期 ,中西喜剧艺术的碰撞、交流和融汇催发了现代喜剧之花。戏剧家们在倡导西方喜剧理论的同时也创作出一部部具有新的戏剧观念、新的创作方法和新的美学理想的现代喜剧作品。在其后的风月中 ,中国现代喜剧以其严肃的批判精神抨击社会黑暗 ,治疗人生病态 ,兢兢业业地尽着“社会清道夫”的崇高职责 ,而其自身也焕发着“笑着谈真理”的独…  相似文献   

12.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文学 ,以其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精神和美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然而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时 ,古老的文学必须别无选择地面对21世纪初期电子文化的严峻挑战 ,文学在电子文化强劲的美学冲击之下该如何发展自己的美学优势从而保持自己的美学地位 ?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电子文化的美学冲击随着20世纪科学的突飞猛进和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电子文化产品以其势不可挡之强势介入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电视更是以其咄咄逼人之势一步步占据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领域 ,…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时期文学对喜剧意识的自觉,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愈来愈注意喜剧这株久受冷遇的幽兰了。但是由于我们至今尚未对喜剧的本质展开正面的探讨,所以使得现在的喜剧研究或者弃里逐表地陷入了喜剧范畴的划分、喜剧规律的归纳等经验主义之中,或者舍本求末地纠缠在诸如喜剧与悲剧、歌颂性喜剧与讽刺性喜剧的异同等一些狭隘的问题上,其结果同样地给喜剧研究带来了理论的混乱和说明的负担。我认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把握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且这种把握只有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之内才可以完成。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把喜剧放在广阔的美学背景下与悲剧进行本质对照,以期把握喜剧的本质特征,并就教于同行专家和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喜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范畴,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喜剧”,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喜剧”是指戏剧性的喜剧,如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笑话、幽默故事以及曲艺、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广义的喜剧的艺术手法问题。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各种艺术形式所通用的一般手法自然均可为其所用,此外喜剧还有其特有的或惯用的一些艺术手法,我们仅就其中一些比较稳定的基本手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认知绘图”美学,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他借鉴地图学的意义,为认知领域勾画出以“空间”概念为基本依据的“认知绘图”。“认知绘图”是詹姆逊精心设计的崭新文化政治模式,为当代文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视角,借此研究后现代时刻奇特怪异的全球性空间。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反映模仿说和旧的“再现意识形态”的框架,在新的历史境遇中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门分支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本学科的基本话语体系、学科建构等方面尚待深入和取得共识。中国美学本土化学科建设的困境与研究误区、民族美学研究力量的分散和后继研究队伍培养的部分断层,是影响民族美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要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视角,既要建立各民族审美文化的主位意识,避免在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整体中"缺席",又要避免"自说自话"而忽视人类审美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一) 鲁迅是杰出的喜剧艺术大师。为了击退“可诅咒的时代”,他一生用了种种喜剧体裁:杂文、历史讽谕小说、讽刺诗、喜剧性的小说和散文诗。他大力倡导漫画,还写了许多有关喜剧理论的文章。他在这方面大量的创作和富于美学独创性的理论,构成了他那崭新的博大精深的喜剧观。  相似文献   

19.
对于蔡仪喜剧美学思想的再思考张健在比较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喜剧美学领域,三十年代以前,偏重从主观心理角度探索喜剧美的心理学派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四十年代初,这种理论取向才遇到来自美学界内部的真正挑战。这位挑战者就是蔡仪①。对于蔡仪的美学思想,学术...  相似文献   

20.
风景如画既是自然审美经验中的一个常识,又是一个关于美学本身的基本命题,其根本的含义是"美的自然风景看起来像画一样"。如画在视觉特征、观看的文化属性、自然的现象学呈现以及美感中都有其美学理论上的根据。如画作为一个基本的美学命题揭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这对于自然审美、一元论美学的建构和美的本质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同时,在人类文化史的层面如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