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方光耀引言电脑音乐,特指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演奏,由电子乐器发声(音源、鼓机、效果器等),调音台调音、录音、放音的,由电子音乐系统完成的音乐作曲、演奏、欣赏需要的音乐。由于它已经形成了特殊的音乐“立美、审美”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所...  相似文献   

2.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一美国《时代杂志》“一九八二年的第一号风云人物”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机器——电脑。以机器作为这个杂志的“年人”是破天荒的,这标志着电脑已成为时代的宠儿。电脑自一九四六年在美国问世,至今才四十年的历史,然而它已渗透到社会的许多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形态,也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模式,而且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人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现代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祉会中的人也无法离开电脑。  相似文献   

4.
电子乐器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脑音乐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活动的各个领域。作为电脑音乐主体的电子乐器,从萌芽、发展到技术的日趋成熟,极大地推动了电脑音乐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
黄蔚 《今日南国》2006,(2):50-51
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流行着一个口号,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文化不仅能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还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把发展先进文化写入党章,当作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先进文化新的认识。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力量越来越彰显,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广西曾经一度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然而近年来,由于广西在文学、美术、音乐、戏曲和影视创作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人们对广西文化崛起的现象开始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6.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由于它的计算职能的特点,人们又常称之为“人工智能机”或者“电脑”等等。它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使人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所谓“人工认识主体”,就是其中之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子计算机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认识主体,它不但可以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相比美,甚至可能取而代之。这个问题是需要认真讨论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生力军,“新生代”作家的心灵镜像主要体现出骚动与彷徨的精神表征,他们的文本有一种明显的错位指向:叙述在不断地错位,故事在不断地错位,结构在不断地错位,小说最终的意义也在错位中完成。这种失望中的补偿寄寓着对当下生活的某种认同: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等虽然让人失望,但失望的背后也有着个人意义的放松、情感的张扬和感官的满足,这是对英雄不再(或错位)和神话重构的新的思考。这种镜像与他们作品中不断出现的“诗歌意识”、“土地意识”和“受难意识”适成对比,也使得这一批作家的审美态势更加多样和丰富。  相似文献   

8.
资本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到庞巴维克的“获利手段的集合体”、再到林南的“追求利润的投资资源”,资本的概念不断发展与延伸.布尔迪厄将资本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文化、符号乃至象征领域.资本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资本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元.随着中国社会迈入市场化经济时代,资本不断介入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文化资本化、资本文化化”现象,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也涌现出了各种资本类型,出现资本统驭、压制文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从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出发,阐述资本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资本对电影文化的“物化”和对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的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一项单一的专业所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跨专业的探索,因而人们越来越多的以多重身份在不同领域穿梭游走,跨界现象便出现了。它既是一种古典工作方式的复兴,也是一种新趋势的融合,强调不同领域事物的“合作、交叉”。今天的跨界已经直指各专业领域的每一处。使得原本互不相关的元素互相交汇融合,成为新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0.
西方20世纪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大树上的一个特殊的枝干,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也是人们不断地追求"新音响"的产物.对20世纪和声技法的产生和发展,很多作曲家们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并形成了两个"派别",即,鼓励派与反对派,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认为无关紧要.但不论怎样,它无法阻挡地影响着我国音乐的发展.而对于中国,在音乐文化方面如何选择其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此文中从哲学、美学以及文化角度出发论述西方20世纪和声及其对我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负担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重,在目前的治疗基础上,研究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联合脑电信号和功能核磁共振信号,根据两种生理信号和音乐都具有无标度性的特点来建立对应关系,生成脑波音乐。这种脑波音乐包含有人体自身的生理信息,通过实验验证其更贴近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我们让具有焦虑症状的大学生聆听脑波音乐,结果表明聆听脑波音乐能一定程度上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元素在音乐创作中被大量采用,历来就是古典派作曲家们所热衷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在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发展中达到了鼎盛时期。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沿袭了民族乐派创始人格林卡的传统,他的音乐是根植于人民的,他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13.
桑桐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声学专家、音乐教育家,在我国新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桑桐早期的《林花谢了春红》、《在那遥远的地方》、《夜景》三首作品来看,虽有较多传统形态的和弦,但也尝试运用半音和三全音构成的和弦以及纯四度与三全音叠加的和弦来取代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Couleurs du temps》是法国作曲家Yann Geslin于1982年创作的音响型电子音乐作品《Variations didactique》中的第二乐章。在作品中,作曲家以人的语言音响为素材,对其进行切分、重组、重复等变化方式将素材变形,并运用复调音乐的思维方式将它们组织在一起。通过对其二声部特征及其音响材料组织方式的分析,讨论复调性特征在音响型电子音乐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音乐结构中的"三部性"思维,即音乐表现中的乐思呈示、对比和再现,几乎成为音乐发展逻辑中的最佳运动模式,其中再现部分处于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核心地位,而多样化的再现部则缘于作曲家特定的构思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不确定性是音乐的根本美学属性之一,存在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当中,音乐创作亦不例外。音乐创作的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独特的认识方式带来的不确定性;二、创作主体内在情感的不确定性;三、创作过程具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泰勒曼是巴赫和亨德尔的同时代人,他生前声望甚高.时至今日,泰勒曼却已成为"冷门音乐家"之列.本文主要总结概括了泰勒曼的历史地位、艺术创作及其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认为他在理论上的建树, 作曲上的前瞻性,以及对公众音乐生活空间活动的开拓等方面, 我们都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新兴技术,对人们工作与生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必备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史的回顾,阐述了选择与创新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创新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关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以创新的思考方法来推进,而创新中的选择决定了计算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当今乡村电视剧可观的收视率,不仅强化了观众对民间音乐的认同,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民间音乐具有地域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符号特性,使得这种民间文化资源具有能为电视剧主题服务的价值。许多民间音乐经过电视作曲者的艺术处理,已走出文化自闭的表现形式,并使其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意义与内涵。推出富有乡村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使民间音乐焕发生机与活力,随着电视剧的传播也能带动一个区域的文化与经济繁荣,这是一种传播学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著名现代音乐作曲家贾钦多·谢尔西被成为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第八钢琴组曲(Bot-ba)》是他的第一部"单一音"器乐作品,以"单一音"的分析方法为切入点,分析作品中"音"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内容以及演奏要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