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先念对西路军和正确认识西路军问题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36年10月24日时任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奉中央军委命令率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党中央命令组成西路军后,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军作为西路军的主力,和兄弟部队一起,为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西征河西走廊,与敌血战.在永昌时,作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之一,李先念曾向西路军总部领导提出过合理化建议.最后,他作为负责军事的最高领导人,率西路军余部到达新疆,受到党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陈云和滕代远的迎接和慰问,为党保存了一批战斗骨干.毛泽东因此称他为"不下马的将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陈云同志的关怀下,李先念重新调查西路军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恢复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红军西路军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系中央意图 ,旨在实现宁夏战役计划。因张国焘未按中央“海打战役”计划配置兵力 ,致使北取宁夏的前提条件———“根本停止”南线敌人追击的目标落空 ,进而造成红四方面军过河部队孤悬河西的被动境地。中央在征求河西部队意见的情况下 ,赋予河西部队创建河西根据地、打通与苏联联系的新任务。战术上的失误是西路军遭重创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西路军遵照中央指示,在凉州、永昌一线建立永凉根据地,吸引了马家军部队以及大量蒋介石嫡系部队,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策应河东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西安事变时,西路军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安排军事行动,配合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党中央和军委指示西路军在临、高地带创造根据地.徐向前、陈昌浩坚决服从命令,令部队就地坚持.江泽民在纪念徐向前元帅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说:"他奉中央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指挥部队与敌人血战四个多月,有力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西路军研究的深入,现在已经越来越清楚,西路军的失败是由于在河西走廊滞留时间过长。而滞留时间过长的原因又是其任务的变幻不定所致:西路军在正式命名前,先是奉命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该计划流产后,又奉命西进,并正式命名为西路军,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创立巩固根据地”;西安事变爆发后,曾一度奉命东返,以策应西安事变;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又奉命西进,占领甘、肃二州,并以一部占领安西;其后,中央又根据西安事变后形势的变化,一度命令西路军东近凉州。西路军之战略方向和任务的变化至少有六次之多,其中至少有四次与西安事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可知,西安事变对西路军的失败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西路军对西安事变也起了重要的策应作用。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已公开的西路军文献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红军领导人的电报有230余件,其中张国焘署名的只有24件.对张国焘署名的电报进行具体剖析,未发现与中央战略方针相悖的问题.历史文献证明,西路军的形成是与中共中央关于"打通国际路线"的重大战略决策联系在一起的;西路军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接命名的;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廊也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下进行的.西路军与张国焘的分裂路线没有多少关系.  相似文献   

6.
红军西路军的失败,是中共党史、军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以往,无论是<毛泽东选集>与权威的中共党史著作,还是西路军幸存的高级将领及一般官兵都认为,1936年10月西路军经甘肃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前进,是按张国焘的擅自命令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向西逃跑.然而,历史真相却是红军经长征到达陕北后,鉴于该地的生存危机,乃向共产国际提出援助要求,同时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即红军几个方面军西进.占领西兰大道与宁夏北、南部,以打通国际路线,靠近苏联.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批准了这个计划,共产国际与季米特洛夫等在随后的红军西征及西路军失败的过程中,多次给予了援助.实际上,张国焘对<宁夏战役>是持反对意见的,其原因一是考虑宁夏地域狭小,不利发展;二是为了保存四方面军的实力.但最终张国焘在与中央领导包括陈昌浩发生矛盾后,作了妥协,并让陈昌浩向下作了传达,这就是张国焘再次分裂红军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陈云三次同李先念谈西路军问题,对西路军充分肯定.其原因和依据是:1、陈云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曾负责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2、西路军是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3、西路军的失败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主要是因为对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8.
西路军司令部下设一、二、三、四局,分别负责作战、技术侦察、通讯和后勤保障。这是一般的西路军研究者都知道的。但是,在有关西路军的各种组织序列表中,却没有二局。这是为什么?1991年11月11日下午我就此访问了曾任西路军司令部三局破译科科长的吕黎平,他的回答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后,二局没有随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西渡黄河,所以后来组成西路军后也就没有二局。西路军三局局长宋侃夫的说法与吕黎平完全一致:“(1936年11月17日纪念十月革命大会)会后,徐(向前)陈(昌浩)找我和王子纲(三局副局长)谈话。由于二局没有渡过(黄)河来,首长要我们兼作二局的敌情工作,……我们才答应决心破译马家军密码。……大约用了一周时间,可译出敌台电报80%。”(引自《红军的耳目与神经》第243页) 至此,西路军没有“二局”的原因已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9.
彭德怀一直是打通国际路线的积极支持者和稳妥的践行者,曾为打通国际路线作过三次切实的努力:第一次是与毛泽东等率军东征,并保证了在不利条件下返回陕北;第二次是作为西方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率军西征,扩大苏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为着更加靠近外蒙和苏联"做准备;第三次是积极落实宁夏战役计划.在中央批准"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从新疆方向打通国际路线时,彭德怀对"西路军陷于孤立"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建议北路军待机策应.  相似文献   

10.
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第五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红军西路军史研究中有关问题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的文章。读了之后,不免使人产生疑问。文章对一些问题没有表达清楚这里且不谈,仅就它所提出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这篇文章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明毛泽东在1937年12月接见部分西路军领导时的一段谈话“出言有据”,而且至今是适用的。第二个是要说明西路军西进新疆不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而这两个问题里的核心内容又是四方面军三个军的过河、渡河部队的行动方向、以及西路军的组成等。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本文就《再探讨》提到的西路军的这几个问题,与作者张嘉选同志商榷,也请大家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