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基石之一.然而,已有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几种学说只是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外延宽窄之论证,属于形式意义上的界定,并没有真正反映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实质内容,即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力(权利)优化配置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应当以诉权和审判权为基本范畴,分为权力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权利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权力-权利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
诉权论被认为是诉讼的出发点和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囿于民事诉讼法学的狭小领域,诉权研究者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各种诉权学说相继问世,认识上却莫衷一是、难成共识."宪法诉权说"颇有新意,但至今仍停留在"理论假说"或"理论预设"状态,缺乏科学、缜密与充分的理论论证与说明.本文从诉权的人性基础、诉权内涵的时代变迁以及诉权的法律归属等方面诠释与论证"宪法诉权说",试图跳出民事诉讼法学的樊篱,寻找诉权理论的高级法背景,以提升诉权的法律品位,打破诉权研究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障碍的解决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民事诉讼理论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殊性及特殊需求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如何处理民事诉讼理论与检察院的实体身份之间的关系。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其监督权并不矛盾,环境民事诉权是环境民事监督权的具体体现,环境民事监督权是目的,环境民事诉权是手段,环境民事监督权是形式,环境民事诉权是内容,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不会对被告造成诉讼权利的侵害。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民事公诉,其诉讼地位是原告。应认真研究突破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途径以及推广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国内外经验,以推进这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4.
反驳与反诉是民事诉讼法学上的重要概念,在实践中对反诉和反驳争议较大,直接关系到民事主体的权益,而民事主体的争议往往都是因其实体权利受影响而引起的。文章试从民事主体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出发,并结合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等各种诉的种类来分析反诉与反驳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由于附带民事诉讼以及全面审查原则的存在,部分被害人享有了通过民事上诉引发刑事二审之权利,这种上诉权引发了理论与实践中若干困惑。赋予被害人独立的、直接的上诉权是解决此问题之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结构是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民事诉讼结构设计必须与社会环境、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相符合,体现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自主决策、自主行为、责任自负的要求,不仅要保障诉讼结果的公正,而且要反映市场经济的意思自治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民检察院是否要参与民事诉讼,如何参与民事诉讼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民事诉讼法制的逐步健全,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民事诉讼法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关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立法概况  相似文献   

8.
开展民事诉讼目的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诉讼法学理论的发展 ,统合民事诉讼法学体系 ;也能引领民事司法实践 ,并利于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准确与统一。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就是利益的提出、寻求、确认和实现 ,即利益保障  相似文献   

9.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是被告所享有的民事诉权,也是一项基本诉讼权利。针对我国反诉制度现状,结合外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对提起反诉的时间、主体、牵连性和强制性反诉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司法实践中若干问题进行评析,以更好地完善反诉制度。  相似文献   

10.
倪志强 《兰州学刊》2005,(4):146-147
本文从民事再审制度的基础之演变,指出其缺陷主要在于对基本权利保障机制、检察监督权的认识存在不足,而且缺失再审诉权理论.再审制度基础的混乱导致整个民事再审制度陷于矛盾与冲突,只有重建再审之基础才能有民事再审制度的真正完善.最后提出至少应该在从保障公民宪法上之申诉权的角度认识民事再审,监督权在民事诉讼中的正当行使,引入再审之诉权理论等方面,重构民事再审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民事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以程序主体性原则为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事诉讼就是当事人双方行使诉权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并围绕案件事实的查明及法律的适用而交互作用的一种纠纷解决过程.按照程序主体性原则的要求,作为民事诉权载体的当事人应成为民事诉讼的中心,成为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传统观念和立法指导思想的影响,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确立当事人诉权法院审判权的优越地位,也没有建立起诉权对审判权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对大陆法系的释明权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释明权与民事诉讼模式的关系,认为释明权制度是对纯粹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修正和完善,指出我国在民事审判方式变革和民事诉讼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建立释明权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从立法角度对我国释明权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蒋学跃 《学术界》2006,119(5):179-183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存在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资格分离的观点,而民事诉讼资格又存在着实体当事人与形式当事人之分。由于民事诉讼主要还是解决实体性的争议,所以民事权利能力问题实际还是主要与实体性当事人的概念相关联,继而民事诉讼中的主体问题与民法中的主体问题争议就转化为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问题了。从团体人格的角度而言,民事权利能力不没有与当事人能力发生分离,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与立法中的存在的所谓分离现象并不是真正体现二者的关系,只是反映了人们对于团体人格认识的偏差,继而也凸现了程序法与实体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学者们在划分民事诉讼模式这一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本文提出应将诉讼中诉权与审判权的相互关系作为划分民事诉讼模式的依据,进而将诉讼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通过三种诉讼主体结构模型的提出,本文试图对诉讼模式理论与诉讼主体结构理论予以整合。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海生 《北方论丛》2004,(4):125-129
当事人理论是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理论,通过对当事人适格的基本理论的比较研究,在借鉴德、日及中国台湾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事人适格的意义、性质及法律特征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我国现行诉讼法学理论如何界定当事人适格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解决当事人适格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反诉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基于诉权的对抗功能所派生出来的一个由被告享有的诉讼权利 ,是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体现。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反诉制度却非常简略 ,不便操作。本文通过对反诉制度理论的剖析 ,提出了反诉制度立法上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单锋 《南京社会科学》2005,14(11):83-88
诉权是国民基于民事纠纷的发生,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或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而当事人适格是诉权的主要构成要件。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和民众权利意识逐渐复苏的今天,以公益诉讼和群体诉讼为代表的现代型民事诉讼对传统的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和当事人适格理论提出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吸收外国相关理论的精髓,参考经典的立法例,构建具有本土特色又不失国际性的当事人理论,进而创建自己的诉权理论,为人权的切实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润发  马峻 《学术界》2007,(6):189-193
"公诉权"在我国被长期认为就是专指"刑事公诉权".在这一片面认识的束缚下,"公诉权"很难被介入到民事、行政诉讼领域中,客观上阻却了公诉权的生存空间.其实,公诉权也是一种诉权,它除了涵盖刑事公诉权外,还应包括民事公诉权和行政公诉权.因此,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公诉权的确立既是对传统公诉权理论的传承与借鉴,也是现代公诉权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司法鉴定启动主体之法理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法鉴定的启动是整个司法鉴定程序的起始环节,启动主体是司法鉴定启动的核心问题。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对司法鉴定启动主体的规制各有利弊。我国司法鉴定启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当前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启动主体的改革探索矫枉过正。应以大陆法系法官委托鉴定主义作为参照系,结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我国司法鉴定启动主体。  相似文献   

20.
自现代化发展起步之后,司法渐成稀缺性社会资源,诉讼效益问题日渐成为现代诉讼法学的重要课题.既有研究大多全盘排斥诉讼效益的非经济性价值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也过于保守,不敢突破固有的“投入—产出”模式,这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及民事诉讼的新型化实践相去甚远.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专业分工理论透视民事裁判组织体系、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复合型诉讼、以机会成本理论分析预备诉讼、以外部性理论分析公益诉讼等现代型民事诉讼形态,旨在为我国诉讼效益的实现问题提供某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