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毛泽东对长征主体的认识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之后,在毛泽东的意识与话语叙述系统之中,一直将长征和红军主力的大转移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将中央红军视为长征的主体,并不包括此后红二、四方面军的北进与会师。晚年毛泽东逐渐修正和改变自己以前对长征主体的认识与界定:长征是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而不单纯指中央红军的长征。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长征史研究范式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的过于偏重中央红军而相对忽略红二、四方面军的“偏荣偏枯倾向”,进而以红军三大主力为主体,重新建构完整的长征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
长征之初,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致使党和红军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走到了最危险时刻。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创造性地进行党的建设,改变了中央红军被动的局面,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重新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作出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渠 《新天地》2016,(10):30-31
红军长征一般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为起点,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告终,期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行经14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行经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行经4省,行程一万余里.另外还有红二十五军单独行经4省,行程近一万里.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胜利结束伟大的长征,迄今五十周年了。当时,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从赣南到陕北的战略大转移,对于整个长征的胜利起了主导作用。中央红军是经过多次的重大战略转变,不断改变进军方向,才最后选择陕北作为落脚地和革命出发地,并由此促成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会宁和胜利结束长征的。  相似文献   

5.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根本任务。是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达到分散和吸引敌人用以进攻中央红军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这既是二、六军团的根本任务,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红六军团原是活动在湘赣根据地的红17师、红18师。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蒋介五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在主力红军行动之前.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路线。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在给中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6.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境内召开了黎平、猴场会议,放弃了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黔北建立川黔边根据地,从而挽救了处于险境的红军。这次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改变战略进军方向的开始,成为我党我军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7.
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汝城"扩红"150多人,在宜章至少"扩红"900多人,在临武、蓝山、道县、嘉禾、江华、永明"扩红"约900人,在湖南"扩红"总计约2000人,取得较好的成效。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湖南"扩红"取得较好成效,原因主要在于:党和红军在湖南的影响很大,群众基础好;党和红军日益重视"扩红"工作,较好地组织、推动了"扩红"工作的开展;红军广大指战员更加重视开展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积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模范遵守纪律,注意给予群众利益,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可度;地方党组织大力协助红军开展"扩红"工作。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湖南"扩红",进一步扩大了党和红军在湖南的影响,增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此后在贵州"扩红"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而为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扩大、保存有生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次年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越过涪江,进入岷江流域。四方面军西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及川系军阀十几万兵力,打破了敌人的新围攻,打开了与中央红军会师的道路。红军在涪江以西和岷江上游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停留近五个月,其间红军在羌区宣传和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羌族人民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战略大转移,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挺进国民党统治较薄弱的贵州地区,并针对贵州群众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中央红军长征时期成功的群众工作经验对于做好今天的群众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要强化群众工作的教育功能,丰富群众工作的教育载体,优化群众工作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 三、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四路红军的广大指战员,在与敌军浴血奋战、经受险劣自然环境考验方面,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各路红军担负的具体任务、行军路线、面临敌情、社情、地形等方面的不同,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中央红军在保卫党中央、成功探索红军长征道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直接率领的部队.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有:第一、三、五、八、九军团.  相似文献   

11.
《中华魂》2014,(24):24-26
黔北山水,刻下前辈铿锵的足迎战火硝烟,铸起先烈英勇的雕像。 今年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80周年。也是国防大学前身——军委干部团成立并随行主力红军长征80周年。11月中旬,国防大学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推进改革强校”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2.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既是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实现战略性的转移,又是中华民族振兴而团结奋斗的历史开端,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次成功的历史选择.长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伟大胜利,要大力弘扬和继承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3.
会理攻坚战是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时的一场重要战斗。因红军伤亡过大且攻城失利,所以当时党内军内非议颇多。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红军攻城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从而说明这次战斗的失利对于中央红军迅速北上并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一些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论著,在言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突围行动时,大都一言以蔽之:‘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红军在短短的三个月中折损惨重”。对这次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并在长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突围行动,似乎除了错误和严重损失外,没有任何值得肯定之处。笔者认为,这样记载和评说有片面性,应当历史地、全面地评价突围行动,才有助于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1934年11月11日至14日,红一军团长征中在湖南宜章县白石渡积极开展了“扩红”工作并收到显著成效。在白石渡红一师至少补充了三百多名新战士,红十五师补充了五六百名新战士,红一军团直属队“扩红”人数不得而知,红二师未在白石渡“扩红”,红一军团在白石渡“扩红”至少八九百人。除红一军团外,中央红军其他部队未在白石渡“扩红”,中央红军长征中在白石渡“扩红”至少八九百人。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06,(2)
中央红军的长征1934年5月广昌、建宁失守后,中央苏区的形势日趋恶化。博古、李德等人曾考虑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问题,并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处理一切"。但是,他们对实行战略转移问题始终处于犹豫踟蹰中。直到9月上旬,红军驿前以北阵地沦  相似文献   

17.
长征途中,党中央在云南扎西建立的省级地方党组织——中共川南特委,创造性地开展对敌斗争,不仅圆满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而且根据川滇黔边区的斗争实际,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统战政策和民族政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相似文献   

18.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也是号称朱毛红军的朱德和毛泽东两人关系史上极其动人的一段。(一)中央红军长征的意图,开始只在小范围内的几个人知道,朱德和毛泽东都不在这个小范围之列。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事前一切准备工作都没有通过他。临时中央请示共产国际,1934年9月30日得到回电同意,中央红军的突围才进入实施阶段。中央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从事转移的筹划,朱德则为红军长征进行繁重的准备工作。他不断地向各军团领导人发出指令,周密部署各主力兵团同地方部队换防,集…  相似文献   

19.
长征前,刘少奇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是党内有名的工运领袖和白区的党务工作者,在党内有很高的政治地位。长征前夕,他被编入部队负责政治工作。长征初期,刘少奇先后担任红八军团和红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督促军团实施党的命令和指示,参与军团的领导工作。1934年10月22日,当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在赣南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时,刘少奇接到周恩来、博古电令:“刘少奇参加中央红军第八军团领导工作,任中共中央代表。”于是在行军途中前去上任。红八军团是中央红军突围前夕,即1934年9月组成的主力部队,7000余人,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担任红…  相似文献   

20.
四十三年前的初春,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第一次来到四川省。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胜利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