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知识对认识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知识对认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是其本质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知识对认识的发展也有阻碍和桎梏作用。本文试就主体知识对认识活动的负面影响作初步探索。一、主体知识的双重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主体知识的性质具有双重性:知识本身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本身的表现;主体知识的内容也具有双重性:有现象的知识和本质的知识、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的知识、零散的知识和系统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理论的知识、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关于该客体的知… 相似文献
2.
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整个人类来说,无疑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但就个体而言,却既存在着进化,也存在着退化。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只注意了对主体认识能力进化过程及其机制的考察,却忽略了对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的探究和阐释。本文拟就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弥补以往认识论研究的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要算它最先提出并系统地论证了认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尽管这个思想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但它对哲学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能否认的。一、知识的性质和主体的能动作用提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思想,首先是康德基于他对科学知识性质的独特理解。研究认识论的目的在于获得科学知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在这个问题上,康德与以往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理解不大一样。在他看来,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要有普遍性与必 相似文献
4.
论作为主体认识活动的抽象李亚明抽象(Abstraction)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作为主体认识活动的抽象李亚明抽象(Abstractioop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认为,在主体认识客体的现实认识活动中,有许多基础性的预设信念存在。因为主体对诸如对象的存在、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知识)的本质等等基础性问题必须首先给予解答,这是认识活动开展的前提。但是,这种解答往往又很少以显性的方式表现于外,而是以预设的形式存在于主体的全部信念中。这些预设信念对认识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主体与客体问题,是当前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许多论者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针对一些观点,本文作者提出的不同意见有三:主体和客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共生共存、互为前提、互相规定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念性中介;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将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之要者和基本的观点,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但在同一实践过程中何以会产生不同主体干差万别的认识?不同主体在同一实践中的认识差异,以及主体的认识产生和形成决非单靠实践所能解释清楚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形成的认识,显然也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制约。这些主体的自身因素是:利益、立场、清感、素质和能动性。它们对立体认识的启动、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过程的深化,乃至整个认识过程的完成,往往都起到关健性作用。主体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主要也是由这些因素造…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认识的主体性”成为哲学研究的时髦课题,而“认识的受动性”则遭到冷落,似乎一提它就有旧唯物主义之嫌.然而,认识的受动性终究是客观存在的,它一方面表现为认识的内容受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表现为认识过程及结果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认识受动性的前一方面以往研究得比较多,后一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薄弱,很有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之必要.本文主旨在于探究社会环境对认识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层次性分析:居于不同层次环境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功用之一是译介与内化外来文化。在翻译史上的不同时期,中国主体文化总是有选择地把外来文化纳入由自己主导的发展轨道。经过中国文学传统的文体和语言改铸后的外国文学,不仅具有了独特的、即便是原作也无法取代的艺术魅力,而且顺利地融入了中国文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学有机的组成部分,进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认识是主客体在观念领域里的一种相互作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人的认识以什么为对象或客体,这不仅取决于客体的性质,而且取决于主体的性质。这是因为,主体对认识对象或客体具有能动的选择作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使之转化为对人有用或有利的形式,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需要对认识对象具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个宇宙,正确估价与开发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的能量是改革年代的重要课题。亦刘的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思维能动性的现实根源来阐明人类认识的能动性,从而科学地说明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日益深化的发展趁势。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由通过对主体外部物质活动的功能考察来描述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转向通过对主体内部心理活动的分析而刻划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但是,主体内部心理活动是一个包含着多方面、多层次要素或成份的复杂系统。其中既有认知因 相似文献
14.
主体在实践中获得并证明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正是在强调认识的能动性这一基础上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而认识的能动性是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的。本文仅从主体方面探讨了影响认识能动性的主观因素,分析了主体的目的动机、情感意志、利益价值和知识经验对认识能动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薛凤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9):20-22
在税收国家出现的过程中,两个新的要素会随之出现:纳税人群体和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需求。这两个新的要素会从两个方面对政党国家体制造成影响:一方面出现扯断交叉依附连线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政党国家的自我支持机制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者在生产力诸因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中心和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讨论生产力标准的时候,不能忽视对生产力主体的认识和研究。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意义,不仅在于人是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主体。而且在于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变着自身,使人的才能、智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较多地关注了非理性的直觉神秘色彩,把非理性看成是与理性毫不相干的认识形式,然而在事实上理性认识和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都生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形式和内容生成理性认识,而那些反映差异性、个性的形式和内容则生成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统一、连续的过程,代表和反映实践主体的三种境界,即从非人到常人到超人(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于是,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便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着,不仅研究哲学的人们应用它们,而且研究文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伦理学的,研究价值论的,都在应用它们。而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同志都把主体和客体看作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但是,如果认识论可以把它们作为本学科的基本范畴,那么,以上其他学科可以不可以分别地把主体和客体作为自己的基本范畴?似乎在逻辑上不好说不可以。但如果说可以这样,那么认识论至少在这里是无法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怎么办呢?这里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便是主体与认识主体、客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与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改造中国,孙中山苦苦求索,认真探索、研究中国国情,执着寻求祖国独立、民主、繁荣、富强之路。随着对国情研究与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一步提高一步地提出了十四字纲领、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在他的晚年,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和趋于正确,终于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孙中山走过了近四十年漫长而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