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密 《唐都学刊》2004,20(3):1-5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文坛上产生了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中间小说。川端康成即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旗手,他创作的《舞姬》、《山音》、《东京人》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中间小说佳作。其创作的原因或许主要缘于他敬畏的朋友横光利一诗魂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中间小说"女性意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的女权运动渐次展开,传统上的女性概念日趋受到人们的挑战,这些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川端康成的创作,尤其是在其<舞姬>、 <山音>、 <东京人>等"中间小说"中创造出了一个个鲜活无比、个性独具的现代女性,从多个层面反映出女性群体蕴蓄的女性意识和现代父权文化的衰落,从中也透视出这种女性意识和川端个人经历与日本群体体验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先前的川端研究者形成的共识--川端是一位男权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而言,无疑是另一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漫谈川端康成的中间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密 《日本研究》2004,(2):74-79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国译介、研究川端康成始于改革开放,1979年9月12日至20日在长春召开的日本文学研究会上提交的三十余篇论文中就有关于川端康成的文章。如今,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在这之间,由叶渭渠等人组织先后  相似文献   

4.
王钢 《日本研究》2003,(4):64-66
目前在中国的日本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川端研究仍是热点。近年来出版的专著与发表的论文不计其数。它们大多数或者围绕川端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或者对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死亡主题进行探讨 ,很少关注作品中表现的另一重大主题——爱。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理清脉络 ,并分析这一主题创作的主要原因。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也是川端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川端小说“爱”的主题流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 ,展现纯洁的初恋之爱阶段 ;第二 ,描写爱与美的相知之爱阶段 ;第三 ,探讨爱与性、爱与道德阶段 ;第四 ,表现变态之爱阶段。  …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的中间小说与井上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日本近现代文学传统的纯文学,日益失去读者,走上衰落的道路。与此同时,大众文学迅速崛起,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在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占重要位置。在大众文学日益繁荣的形势下,许多战前成名的纯文学作家,战后转而向大众文学靠拢,这些人写出的小说称为中间小说。意思是说这些小说介于大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还有一批战后开始写作的年轻作家,一开始便写中间小  相似文献   

6.
魏颖超 《社科纵横》2002,17(6):55-56
文章对二战后英国小说中“人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自然观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两位作家都具有自然崇拜思想,把大自然看作神灵的显现和象征。他们受东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在各自营造的文学世界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过沈从文强调人对自然的所属性,川端则突出了人作为自然审美主体的特性,两者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日本外交的主流思维——带倾向性的中间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外交在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美军占领期面临两大历史关口,做出了不同选择.冷战后日本外交又面临第三次历史选择,经过政策争论形成了共识,即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这种"中间路线"往往带有一定"倾向性".因此,捕捉这种"倾向性"就成为理解日本外交政策发展方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顾宁 《日本研究》2012,(2):123-128
手机小说网站在推动日本手机小说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魔法岛屿网站是日本有代表性的手机小说网站.魔法岛屿网站迄今为止举办了6届手机小说大奖赛.通过对历届手机小说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了日本手机小说在文体写作和内容题材方面的特征.尝试分析了手机小说在日本获得青少年认可的原因.中国手机小说的发展受到日本的影响,“盛大文学”、“幻剑书盟”等大型文学网站开始加大对移动阅读市场的投入,并且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扩大手机小说市场占有率进而赚取经济利润的目标.手机小说在取得商业利益的同时其文学性也正在逐步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出现的"普通国家"论仍有继续予以关注与探讨的必要。"普通国家"这一话语所表述的首先是一种论调、一种思潮、一种对日本国家发展现状不满的观念,然后才是诸如修改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等与实际政治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性政策指向。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本文以"普通国家"这一话语之所以会出现的观念背景为思考视角,对这种观念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观念致使"普通国家"这一话语得以在战后日本出现、这一话语表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等做了逐层剖析。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佩红 《日本学刊》2005,1(5):135-150
战后初期日本对战前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事实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历史教育为政治目的所左右的弊端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并对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但日本政界、财界及学界保守势力一直试图通过历史教科书来进行“爱国心”教育,从而引发了三次历史教科书事件,而日本现行的审定教科书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以“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为代表的日本保守势力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日本战后改革的不彻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日本学刊》2004,(1):103-118
美国占领军主导的日本战后改革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导致产生这一“不彻底性”的直接原因是冷战的爆发使美国占领政策发生了变化以及美国采用了“单独占领”和“间接统治”方式 ,其深层原因是美国扮演的角色由反法西斯盟国的代表转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确立了以所得税为中心的直接税体系,资产税在日本税制体系中并未受到应有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本资产税改革的滞后和失误也成为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之一。以抑制土地投机和地价上升为目的的数次土地税制改革反而强化了土地资产的优越性,推动了地价上升,而证券税制改革为证券价格的上升提供了通道。本文主要分析泡沫经济崩溃之前日本资产税制改革的过程及其与泡沫经济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3,12(2):78-93
战后初期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非常严重 ,但日本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与战前相比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的不同特点。有利的人口背景、非农业部门就业容量的增大、政府的积极诱导政策以及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等积极因素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但是 ,由于兼业的普遍存在 ,日本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但日本农业却“消亡”了 ,其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7.
刘轩 《日本学刊》2007,(4):64-72
民营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革现存社会组织结构,减少社会交易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推进民营化的政策过程中,由于特定制度环境的影响,政策过程可能会偏离政策自身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虽然两次民营化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过程不尽相同,但是在"分割性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决策体制下,经过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使民营化偏离了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最终只是基本满足了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公民馆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鹏翔 《日本学刊》2002,(2):113-128
公民馆是日本战后开展社会教育的中心设施,是在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理念的基 础上进行教育改革,保证国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而创建和发展 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公民馆为日本的国民创造了“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广阔 天地,在战后恢复生产、改善生活特别是丰富国民的文化生活等社会教育具体活动的开展过 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