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东亚大陆这块优越而又封闭的辽阔土地上,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含有一定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而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塑造了注重人伦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德性文化”。因此,在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土壤中,相应地培植起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一系列基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家庭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国家”的基础。在宗法社会的家庭制度、乡村制度下,生发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一种特有的根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一)家的价…  相似文献   

2.
许春华  Hou Jian 《孔学堂》2022,(4):49-60+156-165
《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对《诗》《乐》所做工作的记述,显示出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不同面向:第一,从《诗》之结构看,《论语》“兴观群怨”是对人生意义的全副涵盖,《孔子世家》“四始说”突出了人伦之道与政治教化。第二,从“乐”之功能看,《论语》侧重于涵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孔子世家》着重于维系天下的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第三,从孔子师生之间论诗的对话看,《论语》是对《诗》的哲学阐释,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特质;《孔子世家》突出了孔子为天下修道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其政治哲学倾向非常明显。两种文本中,孔子诗学思想的不同面向,是理解孔子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旨趣的诗学维度。  相似文献   

3.
姓名 ,仅仅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符号吗 ?《礼记》言 :“名者 ,人治之大也 ,可无慎乎 ?”故姓名学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同具体的历史人物已形象化了 ,当姓名代表着人的存在时 ,名字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了 ,而中国古代之姓氏一开始就与治国安邦相联系 ,故《礼》之为定名之法曰 :“不以国 ,不以官 ,不以山川 ,不以隐疾 ,不以牲畜 ,不以器帛” ,所以如此者 ,诚如《左传》之言 :“以免以国废名 ,以官废职 ,以山川废主 ,以牲畜废祀 ,以器帛废礼。”姓氏者人伦之纪 ,文明之根也《广雅·释亲》曰 :“姓 ,子也。”王念孙疏证 :“姓者…  相似文献   

4.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11,(4):96-100
白桦派剧作家和评论家仓田百三今年诞生120周年。他的代表作《出家及其弟子》问世之后,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中文。《出家及其弟子》提倡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博得了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好评。仓田的《爱与认识的出发》与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究》、阿部次郎的《三太郎的日记》,是青年必读的人生教养三本“座右之书”。仓田的作品多以爱与信仰为主题,带有宗教伦理色彩。当“无理想”的自然主义文学走入死胡同时,仓田的“良心私语”式作品,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激情,为青年们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5.
凌鹏 《社会》2019,39(6):62-86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是中国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近年来,围绕“差序格局”学界有更加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其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过,这些研究并没有探讨“差序格局”的另一面,即如何能从亲属关系推展到天下范围。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京剧《四进士》剧本进行了细致分析,从中发现“异乡人”和“好人”两个重要概念,通过探索其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来理解“差序格局”中“推”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亲属关系”与“异乡人关系”之间的复杂关联,并重新理解“伦理精神”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伊能静的《白门柳》刚刚封镜,我们忘记已久的明朝名妓柳如是又在大家眼里妩媚鲜活起来,已经开始热播的《江山美人》也让人见识了桥本丽香版甜美可人的李师师,章子怡的《艺妓回忆录》又开始吵得天响……以“妓女”为题材的影视剧从来都不寂寞,吴君如不是还凭着《金鸡》一举拿下金马奖吗?人家吴君如有句话说得好:“演就演金鸡!”就是头牌的意思。当然,想达到这个要求是要有牺牲精神的,来看看这些“名妓”,“艺妓”或“金鸡”们到底有多妩媚吧!  相似文献   

7.
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尚会鹏一土居健郎(1920~)是日本著名精神病学家,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50年代先后两次赴美国留学,1961~1963年被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先后任过东京大学医学...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的驳论篇——为什么兵马俑不是兵的论据是苍白无力,空洞乏味,是站不住脚的;其立论篇——秦俑为什么是“郎”,更是缺乏理论根据,其对郎系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界定,将卫尉、中尉、太仆、奉常等都认定为“郎”是不正确的。对于四个俑坑的对应关系及为什么如此对应,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解释。所以,将秦兵俑简单的定位为郎系统是不恰当的。对俑坑的性质仍需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松涛 《社会》2005,40(5):63-90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诗的白话化”导致了诗体的解放 ,也导致了诗歌在精神内涵上的实质性变革 ,《关不住了》正是在现代白话的语言形式和思想方式两个方面确定了新诗的基本原则从而具有“纪元”性。《狂人日记》是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现代小说 ,它的“开篇”性在于它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白话”与“现代思想”这两大原则。《祝福》的悲剧意义和现代性是通过新语言体系进行新的言说和表述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宣和元年(1119)五月,洪水危及开封城的安全。李纲指出此为灾异,劝谏宋徽宗要罪己求言以及改变作为,却被贬外。之后李纲反思北宋灭亡时,将宣和大水视为亡国的征兆。李纲去世后,其宣和水灾奏议逐渐被书写为靖康之变的预言。蒙古崛起威胁南宋生存之时,有识之士不断借用李纲水灾之论劝谏当权者加强国防,防止历史重演。  相似文献   

12.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14.
孙畅 《社会》2023,43(2):123-149
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移民国家,族群关系研究是帕克“人类生态学”的主题。在社会形态继替的自然过程中,帕克看到旧大陆停滞在竞争、冲突的初级阶段,因而将适应、同化寄希望于发生在美国生境的高潮阶段。然而,同化的终极理想总是遥不可及,共生的混杂状态才是既定的社会事实。吊诡的是,帕克对此并不感到不可忍受,因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帕克始终对少数族裔抱持一种同情,这成就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社会想象。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仅仅围绕自然经济组织起来的生态秩序,缺少培育共识的熟悉土壤。从五湖四海来到新大陆的移民,源自不同的种族世系,他们习惯于生活在经济上彼此依存、情感上相互隔离的共生关系之中。假如中国城市中的移民没有成为患有“流浪癖”的“陌生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家”,才让他们身处异乡流动而不流浪。  相似文献   

15.
汉唐北宋时代的“酒禁”政策并不能直观地理解为“禁民饮酒”。“禁群饮”之举在当时虽有发生,却始终并非一项整体与长期的国家政策,在其已然宣布的时期之内,执行与贯彻的力度也大可存疑。笼统地以“酒禁”或“禁群饮”政策的存在来解释赐酺举措发生和存续的合理性缺乏说服力。酺会在汉唐北宋的不断发生、持续流行,根本原因在于其最为核心的内容与意义是飨宴欢会。其给民众带来更热烈的欢宴体验、更加丰富的公共活动内涵以及更为广大的社交活动平台,同时为统治者提供得力的政治工具。赐酺之举的丰富功能使得其能够横历不同王朝,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陈艳楠 《社会》2023,43(2):18-53
五四运动后“救亡”与“启蒙”、“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与竞逐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既有研究多将恽代英呈现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义色彩和儒家伦理底蕴的五四知识分子,然而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却难以理解他为何从温和的道德结社转向革命。本文认为,恽代英精神世界中的心学底色,以及他对青年会社会服务经验的借鉴,使他形成了与共产主义者相通的道德认知;道德结社的困境则促使他走向政党运动,以群众运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恽代英的早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过渡时代具有儒学底蕴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政治秩序时的道德困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德性的强调以及儒家中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乡镇政权角色和行为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静  叶敬忠 《社会》2007,27(3):178-178
本文按照“结构 / 制度”和“过程 / 事件”两种研究取向,梳理了社会学界对1980年以来乡镇政权的角色和行为研究的成果。前者解释了乡镇政权由于考核评分体制的压力而被动产生失范行为的原因;后者以动态的、微观的研究视角分析具体事件过程中乡镇政权的行动者其角色和策略选择。“结构 / 制度”和“过程 / 事件”研究并不矛盾,可以相互借鉴。综合上述研究,文章认为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权在“国家”和“农村社会”新型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和行为的研究也可借鉴上述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先碧 《社会》2008,28(6):39-59
社会网络是影响社会经济行动及其结果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类型,关系网植根于中国文化并广泛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对城市求职者所作的深度访谈,本文着重探讨在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制度背景下,求职者使用关系网对其就业过程产生的效力,并分析该效力的影响边界及其理论含义。研究发现,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关系网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发挥着显著作用,但是,其效力受到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岗位的技能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网的效力边界与转型社会的制度安排密不可分;中国社会的“关系网”概念比西方学界研究的“社会网”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
李占鹏 《求是学刊》2007,34(2):113-118
郑振铎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文献学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中国现代戏曲学的开创者,在整理戏曲文献、创构戏曲历史与拓展戏曲评论方面都起过筚路蓝缕和披荆斩棘的先导作用。他竭力探寻收集与潜心梳理编纂戏曲文献,全力收藏与精心鉴定戏曲作品、论著版本,毕生虽没有出版一部戏曲校点著作,却从未轻视过戏曲文献的勘误和订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学术成就,为我国戏曲典籍收藏保存与整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