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智能电网的问世,电力工程正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力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智能电网技术的运用有了更好的保障。我国智能电网技术不断发展,确保了我国电力产业的经济利益并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智能电网为全国范围内的电网建设带来了巨大帮助,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和解决能源困难问题。文章从智能电网的特点入手,罗列智能电网技术的具体运用和运用智能电网技术的意义。智能电网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电力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电力发展的大致方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建设,而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全面实现智能电网也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智能电网建设中一项重要环节就是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并且其在智能电网时代的实现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我国现阶段电能的使用情况来看,多样化智能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得传统的电力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只有在电力通信技术方面不断研究并大力发展,才能促使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进而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相似文献   

3.
王孝芳 《经营管理者》2013,(6X):375-375
智能电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的发展了起来,近些年来,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电网负荷在逐渐的增长,电力技术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而逐渐的成熟。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面对巨大的电力负荷的压力,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加之对供电可靠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智能电网会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分析,探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技术越发成熟,同时也为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化智能电网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对未来电力供应及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端领先的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文章对智能电网进行了概述,同时也提出了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智能电网是21世纪电力氧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我国也开始进入智能电网高速发展时代;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进行综合概述。深入分析了智能电网发展存在的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具体对策,织期为智能电网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电网运行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智能化,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国家未来电网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就当前智能电网的具体构建状况来看,智能电网中的电网运行还面临着非常大严峻的挑战,采用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智能电网的顺利运行,是目前我国相关的电力工作人员所不得不努力落实的工作任务。本文则从开启智能电网运行的全新态势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智能电网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了目前的智能电网运行所遭遇的困境,并谈论了我国智能电网运行未来的信息化发展的走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种能源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加有效对电能进行利用,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质量,智能电网的应用越来越多,智能电网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我将要在文中对电力技术和电力系统规划中智能电网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1]  相似文献   

8.
吴涛 《管理科学文摘》2010,(17):210-210
介绍了智能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智能电网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结合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驾驭大电网安全运行的能力,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应该统筹输电网发展和配电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提出我国智能电网的定义和规划,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朱玺  张振 《经营管理者》2013,(31):46-46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电力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并且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力,为使我国的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研究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何国声 《经营管理者》2013,(11):190+153
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新方向。本文根据智能电网目前发展现状,介绍了中国智能电网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意义,并给出了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对电力技术的应用更加重视,科学的技术带动了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将更多的应用技术应用于电力调度运行中,这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作为电力企业的调度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技术的重要性,学习认识电力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电力企业要做好对员工的培训,推动和完善电力技术在电力调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海宁 《决策探索》2010,(24):50-51
一、智能电网是我国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电网的必然选择 电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保障的责任。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加快电网建设,初步扭转了电网滞后局面,但仍然难以适应电源持续大规模投产和用电需求长期增长的态势。为适应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解决日益突出的能源、环保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电网发展新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人类取得的最伟大的技术成就是电气化。从19世纪末至今,电力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无处不在,电能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二次能源。然而,虽然电力系统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电力系统却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在全球环境状况急需改善,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发展的今天,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各国都将"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作为21世纪的发展方向,但总体来说,我国目前仍处于被动的跟踪阶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建设思路。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概念、特点、结构等的浅析,引用国外的例证,指出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政府与工业部门应加快对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针对IT产业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网应用的拓广,提出了电力企业网络自动化系统与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发展问题,旨在保证应用与技术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经济贸易逐渐接轨,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更新,整个社会呈现出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电力企业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就对电网调控一体模式下安全管理工作做出了简要分析,希望对我国电网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不断增强,节能降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迅速,大力倡导节能降耗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是我国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电力计量作为衡量电力企业综合指标的重要工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普及。当前我国逐渐向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基础性工程方向发展,所以不断的提高电力计量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从而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管理线损,是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体现,降低线损率是提高电能利用率的重要措施,通过线损管理来降低电网线损,具有重要意义,线损管理综合反映了电力企业规划设计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历来是供电企业探讨的热问题。本文针对农网的特点,结合供电半径大,负荷不稳定和功率因数低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一些电力企业电网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完善我国电力企业线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电力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南方电网公司确定了以智能电网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现代电力营销发展战略框架。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营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电力营销的发展现状,对智能电网形势下的电力营销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面临新形势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红贝 《经营管理者》2013,(24):394-394
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和应用,电能计量也受到了该行业的重视,电能计量与电能的生产和消费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电能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国家能源的开发,因此,电能计量成为智能电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能计量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为硬件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就是其外部的装置,如电能表、电压、电流互感器等;而软件就是电能计量技术,该项技术在进行改进和创新。智能电网的发展与现代技术的要求更为符合,而电能计量系统的应用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电力行业要充分的发挥电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实现电能计量的数字化、智能化等多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的电力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新环境下,党建工作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积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满足职工精神文化追求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把握好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均衡点,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为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