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对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互联网+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致使高校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在思维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都受到影响,在这种实情下,为了达到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应该把握好"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内容,抓住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的特点,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增强高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可确定想要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必须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争取可以更高程度上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吸引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工作。需要从现状出发,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然后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整个教育模式,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来说,互联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如果互联网运用得好将极大地推进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互联网运用不好,将对高校的教学产生极大的阻碍。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在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思想政治互联网教育的出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互联网为辅助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未来的角色定位,巩固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性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统计在重庆地区五所高校500余名学生中进行的<网络在高教思政教育中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网络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的发展塑造了正确的人生理念、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石,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有效的教育,应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扣"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进行革新。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际,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探究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以此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公寓是学生重要的活动与生活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在传统公寓改进基础上设计的"家庭式学生公寓",增加了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内部思想融合和碰撞,思想传播上具有新特点。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结合公寓特点,形成了"三进四化"的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思路,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为家庭式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顺应新时代下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成为高校当前的主流课题。本文就通过分析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给出一些可行的解方案,希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导致教育者无法全面掌控信息系统,思政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学生思想言行的干预和引导作用大幅下滑。面对思政教育出现的这一困境,高校必须积极构建思政教育新机制,探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思政教育新路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云霞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为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生为本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许多新特点.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效果最优化."以生为本"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为本,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毛茫茫 《经营管理者》2009,(15):252-252
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按照"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忠实地履行好教育职责,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勇于作为。笔者以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一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依靠多种途径并采取多种措施具体落实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近几年教育事业重点关注并积极建设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改革目标中,要求高校更加重视政治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思想,将政治教学融入到先进的网络技术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职政治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现代化社会的背景下,在充分借鉴"90后"青年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之上,深刻的剖析和研究了如何实现"90后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等问题。以此,来使得高校辅导员管理和教育更具实践意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如今我们已步入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逐渐朝着多样化教育模式发展。大数据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越是这种情况,越要加大创新,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模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作为、主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气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但毋庸讳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比如,把握重大事件契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亟待提升等。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其与学生党建工作相结合。本文立足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对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落实学生党建工作展开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5.
何潇  李金平 《科学咨询》2022,(3):204-20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构建大思政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应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的易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手段之一,借助易班平台的优势,将有助于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大思政建设应依托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构建大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网络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国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新媒体尤为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新媒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给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正视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并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朋光 《经营管理者》2013,(29):334-33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是现实所需,体现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要求与价值。该文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阐释了高校"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创新模式,提出了加强"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顶层设计,围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目标,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体系,依托易班平台构建大学生网络大思政格局,发挥"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朋光 《经营管理者》2011,(2X):358-358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工作思路,论述了"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从当代大学生在践行"中国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在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讨论了融入"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