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学报编辑科研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学报编辑科研化是学报编辑学者化、学报编辑优化、学报编辑经典化和学报编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编辑的科研化则难于有编辑的学者化、编辑优化、编辑经典化和编辑的现代化,五者互为条件,良性互动。学报编辑科研化与学报科研编辑化是辩证的统一,是学报编辑活动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的要求。学报编辑科研化包涵学报编辑主体、客体及学报编辑出版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科研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报》、《文学学报》、《哲学学报》、《历史学报》、《政治学报》、《法学学报》、《社会学报》、《教育·心理学报》、《传播学报》等10种一级学科专业期刊,由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21家高校学术期刊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3.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联络中心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校学报张和平被推选为中心主任。同时当选副主任的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司国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杨丹阳: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徐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王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袁晓霞、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曾毅生。该中心现有一百余家会员单位。  相似文献   

4.
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内蒙古蒙医学院学报》、《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合并,2001年创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新版学报出版发行已经10年了。纪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新版出版10周年,最重要的是认真总结我校学报新版出版10年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办刊理念,充分发挥学报在今后我校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编委:时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创刊25周年之际,我们各位老学报人济济一堂,畅谈25年来我院学报的发展和办刊经验。从老一代领导关心学报的发展和建设,到今天仍在关心学报发展的各位领导和老师,都为我院学报的发展和建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学报  相似文献   

6.
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2010年年会于2010年7月5日至9日在包头召开。会上,为荣获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的20余家学报颁发奖状。我校学报首次跻身其中。这次评奖活动采取自愿申请、专家评审、多项指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北京市60多家高校社科学报参评,最后入选北京高校人文科学学报名刊的有《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等20家学报。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对"科教兴国",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给传统的学报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学报应直面挑战,抓住机遇,通过创建高校学报展示交流平台、高校优势学科、学报优势栏目专业平台、高校学报业务人才交流微信群、高校学报新媒体产业联盟等形式,在内容层面、专业学术层面、专业业务层面及经营产业层面等方面,加速推进高校学报与新媒体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8.
高竞争优势的能力校学报缺少核心竞争力是学报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学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缺少退出机制,市场竞争不充分、评价标准不科学,对竞争优势的认识不全面制约了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制定学报的竞争战略、找准定位、采用差异化战略和完善学报的价值链来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知网,2012年国内中文期刊共发表有关高校学报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共42篇,对42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2年全国高校学报同仁从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办刊特色、学报编辑主体意识、学报编辑业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及学报编辑职业倦怠六个方面,对高校学报改革发展、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编辑业务水平的提升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学报的改革要放到国家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整体中,在强调学术性的基础上,尝试企业化经营。高校学报无论如何改革,都应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要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编辑一定要有主体意识,加强自我学习,参加继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克服职业倦怠。只有这样,高校学报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荡出耀眼的浪花。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的信息化建设是学报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增强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是高校学报求生存、求发展、上档次的重要环节。要认真分析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学报论文发表时效性的因素,要以加强编辑的时效意识、加强办公现代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优化期刊出版流程、提升刊物质量等为抓手,切实提高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应用研究的基本范畴或基本命题,是理论学习的重要切入点。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属于哲学体系、理论体系的范畴,而且都各具特点:立场具有前提性、根本性、彻底性、具体性、普遍性、原则性、价值性特征;观点具有理性认识、原理性、阐释性、真理性、创新性的特点;方法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层次性、操作性、范式性、群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思考 ,认为德育的过程是一个蕴涵美、展示美、发现美、实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并通过德育对象美、德育方法美、德育内容美、德育教师美和德育效果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引导人们去感知、体验和领悟德育过程各个环节中的美感 ,理解德育工作的深刻意义 ,以激发人们对德育工作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帝王顾问制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9,29(1):21-31
中国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周围设置顾问官员和顾问机构,主要名称有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侍中、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文人待诏、馆殿学士待诏、翰林院翰林待诏、学士院翰林学士、馆阁学士、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军机大臣等,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会议、奏章、票拟、草制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的意见,为决策提供方案和依据。帝王顾问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谋,就"论思献纳",为帝王出谋划策,提供决策方案;二是论议,就是审议帝王决策,"拾遗补阙",为帝王决策纠偏补正;三是服务,就是研究治国之道,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决策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提高帝王的决策能力;四是制约与监督权力,就是用制度保障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弥补帝王的无力、无能或不作为而专断造成的阙失,又能"独断"大政,防止君权旁落、奸臣擅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中国古代帝王顾问为帝王亲自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出入禁中,侍从帝王,位卑权重,专门为帝王出谋划策,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入手讨论了文学翻译,通过研究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译本,并借助一些译例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修辞美再现。具体地讲就是主要从明喻、隐喻、转喻、夸张和双关五个方面讨论了译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15.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于全国各省汉族之中,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安徽舒城四大文化遗址。也流传于壮、侗、布依、仫佬、毛南、水、傣、黎、京、仡佬、苗、瑶、畲、回、藏、白、土家等族。梁祝传说在少数民族的流行中存在的变异主要有:体裁与民间诗律之变异;人物之变异为当地人,本民族人;民族文化特色的细节方面的变异;情节方面的变异等等。这些变异均源于民族生活、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之差异。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新疆多语种双语的流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至南北朝 ,新疆双语的主流是汉藏、印欧语系双语 ;隋唐宋时期新疆双语经印欧、汉藏、阿尔泰语系多语短暂过渡 ,汉阿双语成为新疆双语的主流 ;在元明清 ,特别是清代 ,以汉、维语为代表的汉阿双语为中心 ,形成新疆双语网络。  相似文献   

17.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外语教学的方法,因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它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中。目前,学术界对项目学习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了该项研究出现了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研究深度不够、有价值的研究不多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有鉴于此,在未来的项目学习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推动该项研究的发展,使项目学习教学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项目管理的思想重在系统性(整体性)和过程性,指出将这两个特点引入造价管理,可以在工程项目造价的整体目标、系统控制、综合管理、全面构成、动态计算、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能有所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行管理模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晚期 ,在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等所创建理论的基础上 ,出现了一种以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科学范式。这种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 ,在 2 0世纪受到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与此同时 ,一种以有机论、非决定论、混沌、复杂性和熵等理论原则为基础的后现代科学范式日渐成型。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分别体现的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由于二者都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所以应使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之"和"是由言、意、象、神、韵、气、文、体、法、趣、味、兴等范畴组成的一个文体和妙、言意和美、气韵和谐、美善和合的天人合一、动静谐和的完整的审美结构;"和"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概括,而是事物间关系的一种谐和状态的描述,是多种内在关系所构成的文学审美至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