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摘自《哲学与文学中的存在主义》(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1982)一书第3-5节,该书是苏联和东欧各国联合出版的《资产阶级思想与修正主义批判》丛书中的一本.苏联在出版该丛书时阐明这部丛书是"批判社会生活最重要领域——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的思想敌人最新观点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中叶,随着社会主义的出现,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或者说探求和确认被称之为社会主义民主或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概念也随之诞生了。时至今日,有关这种政治制度的理论都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与初期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冲突和区别。这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反对者和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家发展和拓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使资产阶级的民主被理解为现代社会民主组织的唯一模式。有利于说明这种观点的证据来自资产阶级民主的理论观、实践观及形式。与首批伟大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及其对民主的认识不同,在稳定和自由民主占优势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的理论家的著作中,民主被确定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政党多元论在政治与法律方面的体现。据此,凡不包含这些社会政治思想的社会都被排斥在有实现和享有民主化的可能性之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的新视域是把政治制度从阶级的分野中剥离出来,把政治制度看作阶级社会中人类实现自我管理的最高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属于人类共同政治文明成果范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放性.确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的坐标参考系,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吸收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成果,汲取经验教训,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规律,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政治制度.当代中国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创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资产阶级的"趋同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初,但这一理论的背景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20年代初,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的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当代首要的实践问题.列宁提出了两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可能和平共处的思想,并本着这种思想,努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关系.1922年4月,在热那亚召开了包括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到30年代,苏联在解决国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这一切,使当时最保守的人士都相信,苏联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强大国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放弃了不承认苏联的政策,于1933年11月16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从政治、经济到外交的超意识形态合作本身显然孕育着"趋同理论"产生的可能性.但"趋同理论"毕竟在当时没有产生,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拒绝承认  相似文献   

5.
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遭遇的发展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苏联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存在的主要矛盾的认识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许多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从来没有像20世纪这样划分得如此鲜明:一是市场经济,二是计划经济.与它们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19世纪,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之后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基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构建的.严格说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纳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视野.在马克思的晚年,他曾关注过东方,并提出了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但是,这一设想只是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设想,而且他又同时为这一设想提出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苏联法制国家的概念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联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社会改革的最重要进程。革新和完善社会政治体制的方针在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民自治,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变形现象,克服社会政治惰性和人们疏远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的倾向。克服“僵化”的行政命令方法,是苏联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头等重要任务。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开发社会主义政治体的创造性潜力,提高苏联社会经  相似文献   

7.
哲学博士布尔拉茨基教授是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历史学博士加尔金教授是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二人皆系通讯院士候选人.本书通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的发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进程,因为正是由于政治发展的制约,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不同于本世纪初期乃至中期的状况.政治、政治制度,尤其是国家组织,对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影响作用日益增长,而增长的结果又导致政治结构本身以及政治结构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这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前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论述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8.
罗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社会主义时代》半月刊1979年第14期发表了一次座谈会的纪要.这次座谈会的题目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罗马尼亚政治制度的发展》,由罗马尼亚社会政治科学院、罗共中央"什特凡·乔治乌"党校政治科学和民族问题研究所以及《社会主义时代》杂志编辑部联合组织,参加者有罗马尼亚一些著名的教授、学者和专家.现将座谈会纪要摘要译出,供研究工作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文章成了苏联科学院攻击的目标.我们不会看不到,苏联人的批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他们一反常态,打破对于外国著作不闻不问的态度,那么至少是孕育着一场名付其实的、应该认为是危险的政治冲突.因此,我们愿意把这样的批评看作一场政治论战,而不是关于"马克思学"的"学究式"的讨论.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苏联人的批评永远是了解这个强国政治目标和手腕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第一次明确概括。这一新概括,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这个框架的确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目前,发展协商民主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体现了我国政党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促进社会政治心理和谐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与政治制度同步发展,分别体现了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展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苏联科学院哲学和法学部于1981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题为“苏共二十六大与成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莫斯科、列宁格勒、各加盟共和国科学中心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律学家及其他学者。与会者讨论了以下问题: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性;苏联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生活发展水平的拉平问题;成熟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问题;保证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等问题。苏联科学院副院长П.Н.费多谢耶夫院士致开幕词。他指出,深入研究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在苏联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论政治信任——改革开放前后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政治信任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政治信任是要建立一个以"人民主权"为原则的政治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形成的体制才能赢得公众的合法性认同,也使得公权力的运用能以保护公众权利为准则.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中国公众中存在着一个"政治信任层级差"心理,也就是层级越高越受到信任,基层政权的信任度最低.这一心理既反映了制度规范的差异性,也体现了压力型体制造成的政治信任疏离,当然还表现为利益协调过程中政治信任的流失,更为重要的是政治信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上的可信承诺关键在于需要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保障;二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以及公共性突发事件频繁的现状,一方面要强化执政体制的综合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培育和运用社会权力,用社会对社会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是首次编写的综合研究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历史过程及其完整性和相互联系的著作.在引言中探讨了方法论和史料学问题,揭示了发达社会主义的实质,指出了在通向共产主义道路上社会发展的这个合乎规律的阶段的典型特点.书中把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经历着自身形成和完善的长期过程的完整体系来分析.指出了成熟社会主义标准的综合性质.这个基本理论观点使作者有可能在书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种基本形式,并深入研究苏联成熟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在经济领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仅次于根本政治制度,其内容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而不断完善.一项政治制度能否上升为基本政治制度,要综合考量其历史传统、政治影响、人口多寡、地域范围、民族利益、世界影响等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判断一项政治制度能否成为基本政治制度,在综合考量以上因素的同时,还要考察其宪制因素.特别行政区制度已具备成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政治民主化最根本的是实现国家管理的民主化,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为此,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法治。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用以保障国家管理的民主化。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的管理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就必须解决如下两个问…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在苏联的社会生活中,“科学技术革命”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在文献中,它一般是以HTP这一缩写词出现,这表明“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使用极其频繁的概念。的确,科学技术革命问题不仅是今天苏联理论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苏联党和国家的决策部门极为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澳大利亚学者T·H·里格比和R·F·密勒在1976年出版的一本研究苏联科技革命的专著中指出:“尽管西方对存在一次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曾经鼓噪一时。但是只有少数有远见的科学家和著作家注意到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本质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意义。相反,科学技术革命在苏联却受到了极其广泛的注意。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以及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著  相似文献   

18.
刘保刚 《唐都学刊》2006,22(3):99-103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理性主义深深影响了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政治制度设计和政治人格。就政治哲学而言,由于受理性主义的影响,孙中山有强烈的社会目的论倾向,坚信政治中存在着公理,崇尚精英政治和圣贤政治,这就导致了其机械的历史进步观和社会本位主义。就政治制度设计而言,受理性主义思想支配,孙中山无视政治制度运行中所需的大量经验和复杂情况,把政治制度看作是天才者的发明设计。就政治人格而言,理性主义膨胀了孙中山的个人救世主思想,造就了其独特人格。然而,理性主义虽有理论上的一致性,在现实中却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划时代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经济思想的代表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著作,也是苏联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重要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的《资本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础。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已得到最全面和彻底科学的阐明。在许多苏联哲学家的著作中,由于两种情况引起对这个问题的注意。第一,当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本质变化。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生活再生产结构中新联系、新关系和新特点的出现。第二,社会进程,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活动力明显增长。这一切使创造性地理解新社会现实,阐明其发展趋势以及确定人们相应的行为路线的问题迫切起来。唯物史观的奠基人指出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决定作用。这个概念本身十分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