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讲唱文学的类型多种多样,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是唐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广为流行,能够表现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同时又采用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通俗文学作品。敦煌讲唱文学在类型、体制诸方面富含戏剧因素,因而对其加以分类和探讨,对戏曲起源的研究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一、宋笔记保存了许多正史极少见的戏曲、小说和讲唱文学史料 在宋代,小说、戏曲、民间讲唱文学也和历代一样,为正统文人所轻视。在宋代正史里,文人的诗文集里,这方面资料保存得极少。研究宋以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戏曲、小说和讲唱文学,宋笔记是最重要的资料。它在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敦煌歌辞“得”字研究王平敦煌歌辞是唐五代时期的讲唱文学作品。内容上的民间性和语言上的口语性,是它最为突出的特点。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看,8世纪至10世纪正是上古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学者们称之为中古汉语时期。敦煌歌辞所反映的语言现象无论是对汉语...  相似文献   

4.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第一次高峰时期的作品,其雕刻内容博大精深,融中西文化为一体,其造像样式对后世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供养人是云冈石窟雕刻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风貌最客观真实的记录。综合分析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对于认识北魏平城时期佛教供养形态及佛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盛帜,通俗化讲经风气的强劲濡染赋予说唱新的思想内容,而且在文本体制和说唱程序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使其由简单的盲艺人行乞辅助发展成为具有宏富深邃的思想蕴含与独特别致的说唱程序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地域性民间说唱文学,陕北说书在思想内容、文本体制和说唱程序方面均表现出受敦煌讲唱文学影响的痕迹,对于研究传统说唱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燕子赋》在敦煌讲唱文学中共有两篇。一篇以四言为主,间用六言;一篇通篇为五言,都是韵文作品。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称杂言体为A作,称五言体为B作。它们都是写的燕雀争巢,凤凰判案的故事。目前,对于《燕子赋》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它的作者、创作年代以及流传情况等问题还有待澄清。根据粗浅的考察,笔者认为A作是唐开元末年的作品,为落魄文人所作;B作是五代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作品,为民间艺人所作。而B作是对A作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敦煌卷子中的大量讲唱文学写本,由于原卷残破太多,又题名杂乱,人们对其有一个认识过程。最先,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有人认为它们是“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有人认为是佛曲、俗文、唱文等,后由刘复、郑振铎、王重民、向达、孙楷第等先生以及日人狩野直喜、青木正儿、那波利贞、小岛祐马等先生多方考证,方认识到“变文”之名及此类作品在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中的比重,经郑振铎先生提倡,以“变文”统称所有敦煌讲唱文学写本,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学者的公认。但什么是“变文”?为什么叫“变文”?以“变文”作为统称正确与否?问题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8.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道教文化是其中之一。敦煌讲唱文学中的道教文化与敦煌地区源远流长的道教发展史有密切关系。敦煌讲唱文学中的道教文化主要表现为描写仙人、仙境、仙游、道士的法术施行及仙凡相通。敦煌讲唱文学中蕴涵着的道教文化反映了唐代对道教的尊崇以及佛、儒、道三教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9号窟的维摩诘变相榜题是研究变相、变文与经文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围绕其与敦煌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比对佛教文献及相应敦煌写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莫高窟第9窟北壁东侧阿难乞乳图的这段榜题,来源于敦煌地区流行的《维摩诘经》通俗注疏中所摘抄的《乳光经》.这表明敦煌壁画中的画面场景及变相榜题,受到敦煌地区与讲唱文学相关的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变相的创作常偏离了原始经文而接近了讲经文或相关的通俗注疏.这种现象展现了晚唐五代时期佛教宣讲注重通过简单故事普及佛教的发展态势,也呈现出此一时期维摩诘变相的人间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佐藤春夫作为耽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昭和时期的日本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通过佛教视角探寻救赎的出路则成为该时期佐藤春夫文学的主题。在此期间,其文学中的佛教认知是基于对日本净土宗鼻祖法然的崇拜和传统回归意识展开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连载于《东京日日新闻》的《掬水谭:法然上人别传》。该作品在推崇法然思想的同时,以平安末期之动荡不安影射昭和时期的日本社会。其中,法然思想的民族属性和传统价值正是佐藤春夫在昭和时期透过佛教回望古典、强调传统精神的根本要因。作为耽美主义、“日本浪漫派”代表作家的佐藤春夫,其传统回归意识下的佛教认知在彰显独特个性的同时,亦反映了昭和时期日本文坛的时代共性。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高丽时期极为兴盛,对李奎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佛教禅宗。在李奎报的散文中,蕴涵着丰富的禅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1)一些作品直接阐述禅理、禅意;(2)一些作品间接地表露出禅意、禅境;(3)在艺术手法方面,比喻和典故的大量运用,体现出李奎报对禅学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传入日本后 ,对日本文学产生极大影响 ,在思维图式上 ,平安时期的物语文学中表现出的对现世精神超越、对人格道德的完善和作品的艺术建构方面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佛典阅读是文人接受佛教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其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显示其佛教的接受情况。从李白作品看,其可能阅读过的佛经典籍应不少于16部,并大致经历了开元、天宝及至德后至病殁时期三个阶段。三阶段的接受特点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从一般性的阅读接受到佛理探求、禅悟体验,再到兴趣逐渐消退的发展过程。就作品的文学表现特点来看,一是社交应酬性作品较多;二是诗文的佛典语汇运用体现了其学佛习禅的知识积淀,但因其接受佛教思想的有限性,故作品的意义世界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三是因佛教思想未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创造,故未能形成诗禅融合无间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4.
要全面把握克鲁亚克的作品,就先要对其作品背后的宗教情结予以必要的了解。克鲁亚克一生都在为信仰的选择而困惑,天主教和佛教在他内心不同时期的的纠葛和矛盾不仅是他人生追求和创作的原动力,也曾带给他的灵感和启示,成为理解他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北地三才”之一的温子升,在其作品中以及在对待现实政治的态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佛教思想呈露,而北朝社会崇佛风气的盛行、温子升家族文化的浸染以及广义上的南北佛学文化交流(文集中有体现)等方面则是温子升佛教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子升并非只把佛教看作一种排他性的宗教式信仰,而是有意尝试将佛教教义与儒学思想进行会通,这对中古时期三教思想的合流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乃是一个颇有社会影响及文化意义的重要层面。 一 本世纪以来,上海佛教可谓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中心。民国年间,是中国佛教由古代而近代的转型时期,是历经元明清长时期衰落之后的复兴时期,同时也是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佛教的繁荣时期。上海佛教一改其在古代佛教史上无甚地位作用的旧姿态,顺应时代之发展,一跃而为近代中国佛教改革、振兴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17.
佛教灵验记到隋唐时期功能发生衍化,本文主要探讨其功能衍化的方向之一--鸣冤功能.其鸣冤功能是由因果报应过度而来,这一功能被后世文学作品所广泛借用,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此类情节的主旨多非宣扬因果报应,而是借灵验记的鸣冤来揭露社会,深化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五代北宋之际中国佛教经历了一次嬗变。在此之前主要是学理型佛教通过“格义”与“判教”创宗立说,是民俗佛教在民间社会孕育生根的时期;在此之后主要是民俗型佛教蓬勃展开的时期。民俗佛教具有泛神论、仙佛不分、兼融三教等特点;与学理佛教探索生活的意义空间相对,民俗佛教营造生活的秩序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相对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代,政朝更迭,硝烟四起.但是,少数民族入侵促使了民族间融合,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就近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内容涉及佛教文学研究、佛教音乐研究、佛教美术研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