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需要和谐人格。要使大学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就成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和谐人格"是指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能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心理、气质、行为习惯的特征的总和。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和谐人格教育目标,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大学应通过科学与人文的"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理想和情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和谐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与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首先是基于人的教育,而人文教育立足于德育与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总体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标志着人的最高完善。诗词文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与人格精神为宗旨,应在感悟与阐释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创造性、和谐性与生成性。诗词美育以润泽心灵、怡养情性为基本特征,是一般知识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也是当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和谐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心灵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才的培养重视成才,忽视成人和人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思想,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大学生中开展“修身工程活动”,利用第二课堂,举办人文文化系列讲座,进行有益于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社团群体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丰富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感染对学生心理成熟及人格整体的和谐发展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在价值观上,摒弃传统教育机械、单向的“适应论”而走向“超越论”;在教学观上,废除传统教育“奴化”学生人格的做法,自觉发展学生以创新为内核的主体性人格;在教育质量观上,转变以获取书本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人才质量观上,转变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努力塑造智商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人格。二是更新教学内容。其重点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变更单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的发现式教学,变更以训练记忆为中心的教学为以训练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四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人文素质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波 《人文杂志》2002,(5):152-155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 ,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人格是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逐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这种无言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教师的人格必须做到真实、善良、完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现代人格体系的构建,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社会的重要内容。理性地阐释我国社会人格现状存在的若干弊端、形成弊端的原因以及该弊端对所引发的人格障碍,指出面对人格现状必须进行社会人格整合与重塑的必要性以及整合重塑应循的基本原则。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推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人格文明的全面建设,适应并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 ,人才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文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基本途经 ,我们应加强人文教育 ,优化人文教育 ,充分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靠的是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何以爱育人、营造和谐班校,为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班校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实现学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教师在学生人际关…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才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它是创造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文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基本途径 ,为此 ,我们应加强人文教育 ,优化人文教育 ,充分地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元芳 《理论界》2007,(11):109-110
健康和谐人格是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要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发挥“三大课堂”的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育人格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事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民族国家的兴衰存亡。新时期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交往、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和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需要。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进课堂工作;着力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努力建设一支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切实加强人文社科图书资源建设;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和谐大学建构的人文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大学是结构合理、关系协调、运筹得当的大学。和谐大学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文性的,和谐大学的建构只能围绕人的发展来实现。只有着眼于人文精神维度、人身载体维度、人文语言维度、历史维度等的人文文化建设,和谐大学建构的人文基础才能牢固地奠定起来。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发展中仅仅满足于技术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已成为制约高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培养人文素质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 ,培育校园建设的文化氛围 ,将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城镇化发展既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谐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要将城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城市的人文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破解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时代主题,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和谐文化应该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比翼齐飞”,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而实现文化现代化,发挥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和谐文化的特质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从思想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从实践层面到教育层面,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建设的指导,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在高校思想教育理念中,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及要求,因此在和谐社会中,在和谐校园里开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人格、和谐人才都有着相辅相承的联系,改革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当前,医学院校在人文课程建设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及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改善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以便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