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晓非 《西域研究》2023,(4):39-46+167
元贞元年,元成宗在西域设立北庭、曲先塔林两都元帅府的具体背景为海都、都哇在西域作乱,并进扰至吐蕃地界。元代“北庭”除指别失八里外,还可指地理方位漠北、漠南;《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系出北庭”概指察罕帖木儿家族出自漠北地区,可与其族属乃蛮氏相吻合。结合黑城出土文书与传统文献记载,我们可知成宗大德年间北庭、曲先两机构退出西域后并未废弃,而是侨置内迁至甘肃行省附近,由甘肃行省亦集乃路供粮。而内迁后的曲先塔林元帅府为明代曲先卫前身。  相似文献   

2.
在历代屯垦戍边策略持续推动下,西域一直实行双轨制。即政治上郡县制与羁縻制双轨运行,最后建立行省;经济上,绿洲农耕经济与草原游牧经济并行不悖,最后农业文明全面取代游牧文明;文化上,中原汉语文教育(包括官学与私塾)与胡语文教育共生共荣,最后华夏汉语文教育全面告捷。双轨制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成功典范,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得更为出色圆满,求得西域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元代江浙行省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初 ,许多蒙古人、色目人因做官、驻军、经商、传教等种种原因迁徙到江南寓居。本文结合史料论述了元代江浙行省所辖的集庆路 (即现在的南京及其周边地区 )、镇江路、松江地区、苏州地区、杭州地区 ,以及庆元路等地的蒙古人、色目人侨寓人户的分布概况。文章认为这一带地区是当时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 ,拥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 ,因而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蒙古人、色目人前来此地寓居。虽然在人口绝对数量上 ,他们比当地汉人远远少得多 ,但是他们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原为波斯帝国一个行省的帕提亚摆脱塞琉西王国,建立了阿萨息斯王朝(即我国汉文文献中的安息国)。并迅速扩张,逐渐成为统辖全部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西亚大国。汉武帝遣使张骞第一次通西域时,听说西部有个安息大国。待他再次出使乌孙,特派遣副使抵达安息都番兜城受到非常热情的欢迎。据载:  相似文献   

5.
在蒙古国前四汗时期,中原地方机构“随事创立,未有定制”(《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制官》),设官分职亦“皆从宜一切”(《榘庵集》卷5《李庭秀新阡表》)。因而,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统治体系。本文试对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官职进行若干考释。一、行省行省之名源于金代。金代以宰执出镇地方,主持征伐或处理重大事务,称行尚书省事或行省事,简称行省。行省是金代统治中枢──尚书省的派出机构。金末因战争需要,先后在各地设立行省,以宰执领其事,主管一路或二、三路军政,以增强应变能力。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借用“行…  相似文献   

6.
1219年,成吉思汗远征西域,耶律楚材扈从征讨,在西域居住近十年,创作了130余首西域诗,返回燕京(今北京)之后,他又撰写了《西游录》两卷。耶律楚材在西域与王君玉、丘处机、郑师真、蒲察七斤、李世昌等人交往较多,且有相当数量的汉语诗文作品。耶律楚材与这些人的交游及诗文作品证明了汉文化在当时的西域流播较广,因而对研究西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隆年间徐步云和纪昀因卢见曾两淮盐引案漏言而同时遣戍西域,两人都留有西域诗作,但徐步云的西域诗却少为人知。作为最早以"新疆"一词为题的创作者、西域统一的见证者、兴屯的亲历者、西域山水风物的歌咏描摹者、土尔扈特部族回归的目击者、清代西域新诗风的引领者,徐步云的西域诗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在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等方面也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元代,陕西、四川、甘肃、云南、岭北、辽阳六行省所肩负的使命可分综领军民、总兵戎、镇护供军三类。六行省在权力结构方面表现为宗王、重臣多方控驭,其拱卫和较直接治理边疆的功能颇为突出。在西部北部边疆的治理控驭诸举措中,六行省是主导力量。由于六行省设置及多维的配套保障,分寄式中央集权在西部北部特定场域下得到了出色发挥与最大限度的优化。六行省还积极实施了西部、北部六七个地域子文明的新整合,这无疑是汉唐以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开拓和少数民族区域子文明逐渐融入中华多元一体框架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贾丛江 《西域研究》2006,1(4):12-22
本文探讨了两汉时期西域人采用汉式姓名的问题。认为王莽于西汉元始二年(2年)操作实施的“去二名”改制措施,是导致以后西域人改用汉式名字的直接原因;论证和复原了西汉曾经在西域实施过“去二名”措施以及东汉继续在西域推行汉式名字的史实;讨论了有关西域人采用汉式名字或姓名的模式问题;探讨了来源于汉地的姓氏观念在西域的植入和生根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赵喜惠 《船山学刊》2015,(2):95-101
西域乐舞大量传入唐朝,乐舞作品主要有《胡旋舞》、《胡腾舞》等,乐器有羯鼓、筚篥、鸡娄鼓等。此外,大量西域乐人也纷纷东来,他们也把西域乐舞艺术带入了中原。这些进入中原的西域乐舞对唐代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侯海洋 《西域研究》2012,(2):104-111,144
中古西域地区(尤指中亚、南亚)药用盐的东渐,是中古社会丝绸之路医药文化交流的一个代表。通过考察药用盐在汉唐之间,乃至宋元时期的中西交流活动,可以发现,至晚到南北朝时期,各种矿物盐,由于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或被作为贡品,或经由贸易通道流入中原,进入医家、旅行家、统治者的视野中。从汉到宋代及其以后,药用盐的东渐活动,大体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即从汉代西域开始进贡药用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增多,再到隋唐时期社会需求达到峰值,宋元以后,由于传统商路的改变,"西盐东渐"日趋式微。中古药用盐对中原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仅使中古本草书中进口盐与本地盐存在贵贱之分,而且还大大加深了人们对盐的药用功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发现于陕西城固、洋县一带的以等腰三角形宽短援青铜戈为代表的商代考古遗存表明当时的蜀境包括陕南汉中地区。蜀文化不仅达到了大巴山以北,甚至也延伸至秦岭北麓周边一带。陕南城固与秦岭北麓周边一带在文化上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佐证了史籍所载的往来于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褒斜道的重要作用。随武王伐纣的应是居于巴山以北陕南的秦巴山地一带以及后来向北过秦岭的早期蜀文化之人。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是秦汉时期华、戎交往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汉朝,汉王朝丰富的文化与学术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河西走廊,是双方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等已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后世产生的小说、戏曲,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民营企业人才利用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砚雯 《河北学刊》2006,26(4):198-201
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民营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河北省民营企业人才利用机制创新的条件和措施,以使之与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配套。  相似文献   

15.
王惠霞  高红真 《河北学刊》2006,26(4):192-194
当代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和人才开发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积极推进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速共同发展战略选择,并以一体化的新思维对河北省人才战略内涵和实战进行创新,进而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智力向河北流动,为河北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彝族支系他留人历史上主要分布在今云南丽江市永胜县程海、良峨、六德等地,如今主要聚居在六德彝族傈僳族乡,现有人口5000余人。位于永胜县六德乡营盘村的他留人古墓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数以万计的古墓群,系他留人四大旺族墓葬区,南部是程、海、蓝三姓家族墓地,中部是王氏家族墓地,汉语碑文大多记载明初中原、江南人滇屯兵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之史实。他留人程、海、蓝、王四姓,实为程海、良峨图腾崇拜之遗迹。伟人毛泽东祖先毛太华明初来到云南澜沧卫,屯戍在今程海南岸凤羽毛家湾,曾娶彝族他留人姑娘王氏为妻。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着重提出并多方面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这种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在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独龙族曾经历过采集的生活阶段,采集野粮野菜是独龙族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在采集的生产中,独龙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野生植物方面的传统知识和加工利用方面的技术。以民族植物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方法审视,云南独龙江流域独龙族野生植物食用的传统知识及其在采集食用野生植物资源行为中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传统知识,为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系统的平衡,森林、环境以及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论儒家的人治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惠昌 《齐鲁学刊》2002,(6):97-103
人治主义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 ,它以人为核心 ,强调“为政在人” ,主张“施仁政”、“尊贤使能” ,其特点是“为政以德”。就其重视人的素质在政治中的作用而言 ,是有重要价值的 ,但人治毕竟是一种官本位 ,归根到底是以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尤其是儒家关于“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分野的政治偏见 ,更显示出了这种人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潘清 《河北学刊》2005,25(6):163-168
元代江南寓居着因各种原因前来定居的蒙古、色目人。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承袭上辈的官职入仕。元朝开科以后,相比继承爵位,生长或生活在江南的蒙古、色目人更加积极地走科举入仕的道路。由于受到江南地区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这部分蒙古、色目官僚具有较高的儒学素养,在政治实践中能够本着爱民之心。推行儒家的仁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古、色目中的学者型官僚,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动荡时期,几乎都选择与元朝共存亡,一时“殉国”者层出不穷,完成了理学意义上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