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哲学的当代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从产生到今天,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面对当代文化的历史巨变,面对21世纪未来文化的发展,文化哲学日渐显示出它的理论跷力。通过对文化哲学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感到文化哲学所拥有的理论准力,是以其所具有的时代性、世界性意义和视野为前提的。文化哲学的未来发展,同样必须以关注现实人类生存、关注时代作为其理论动力。一、文化哲学的时代品格关注时代、追踪时代,这是哲学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①。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就其内容来说,还是就其…  相似文献   

2.
进化的管理──全球行动纲领〔美〕E.拉兹洛等冯韵文译前言进化理论现在似乎已不限于彻底改变关于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认识,它已经开始支而我们考虑物种起源和人类遗传以外的许多事物的方式。我们现在开始懂得,进化的概念不仅是用于古生物学家所发现的各种物种的漫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由依附型人格向独立型人格的转变起始于五四运动时期;而中国当代职业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则克服了以往的偏颇和肤浅,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产生了新的飞跃。这其中广泛的社会参与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改革开放造成的新的文化氛围也使女性在婚姻家庭中表现出独立人格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周建高 《日本学刊》2007,(4):106-115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知识创新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中日韩三国知识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日本在国内和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为代表的知识创新上遥遥领先,而韩国在大学入学率为代表的知识普及率上最高。从以知识产业化为主要目的,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数量看,日本比中韩具有较大优势。中国在经费、人员投入方面增长较快而专利产出尚不尽如人意,提高研发的投入产出效率,是中国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自信、沉着的外表下透着浓浓的书卷气——这 是薛骏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初次见面,但直觉告诉我,薛骏有着不同于其他商人的东西。现在薛骏的职业是一个商业网站的总经理。目前这个网站正处于筹建期,公司里显得特别的忙碌,但一切又都进展得井然有序,让人着实感受到一股自信与活力。 “我有着很强的成功欲望” “现在的我谈不上成功,只能算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始终在争取成功。”在薛骏的创业历程中,不怕输的个性和强烈的成功欲望始终支持着他。 大学毕业,作为优秀学生干部的薛骏被推荐到中国银行。由此他便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中国…  相似文献   

6.
执著的追求──记瑞士苏黎世大学汉学系教授高思曼博士[瑞士]安如峦,张玮整理国故,宏大汉学.历为中国传统学者视为不容懈怠的天职。然而.当我们在这由另一文化源泉抚育成长的西方学者那里也无独有偶地觅见到这种忘我献身精神时.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瑞士苏黎世大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已经成为全国党校在干部教育方面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形成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方面的更多共识,找到更有效的办法,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于1998年7月13日至19日举办了全国党校系统案例教学研讨班,有30多所党校的70多名教学骨干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在研讨班上,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谷文耀同志介绍了本校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和做法;管理学教研室、科社教研室负责同志分别介…  相似文献   

8.
马瑞红 《社科纵横》2005,20(3):140-141
本文认为,诗歌在网络上的发展是令人鼓舞的。由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自由精神所带来的影响正在改变当代汉语诗歌受众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为诗歌回归大众生活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同时,网络的数字化、隐身性、市场化等特征也使诗歌在网络上的发展面临深深的危机。当代汉语诗歌在网络上的命运如何,需要遵循诗歌的艺术规律、网络的技术特点,需要网络内外诗人、读者、评论者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陈野 《浙江学刊》2012,(1):203-209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具体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既无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对传统文化本身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摸清家底,编制规划;龙头引领,做精做透;统筹协调,项目带动;有机整合,区域集聚;拓展空间,城乡联动;建设传统文化资源库,促进资源转换,是下一步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尝试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郭强 《创新》2013,(3):5-9,15
行动的时空结构问题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吉登斯在其社会结构化理论中提出了关于社会行动的时空模型。研究在行动的结构中时间与知识的连接,必须对吉登斯的行动时间性模型进行改造,而改造其实质是知识化的结果。对吉登斯空间模型的知识社会学改造可通过三个学术追问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从根本上说,表示一国经济状况最基础的指标是:1.经济增长率;2.通货膨胀率;3.失业率;4.国际收支等。在先进工业国家中,从主要先进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的长期趋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外汇储备几方面看,日本的情况最好(外汇储备仅次于西德和美国,名列第三)。因此可以说,日本是主要先进国中的佼佼者。牧野昇先生在《强大的日本之剖析》中说,日美经济差距并不象公布的数字那么大。据纽约证券交易所调查部统计,按照经济成果  相似文献   

12.
追求公共善:当代西方对公民责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威威 《唐都学刊》2007,23(1):37-41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其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公共善的义务以及对行为后果的承担。当代西方公民责任研究的兴起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历史地看,西方公民理论家无论主张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公民资格都承认良好的公民素质对于民主制度的建立、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都对公民责任持肯定态度。现实原因则既是政治话语自然递进的结果、是民主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对过度强调的权利的修正。当代西方对公民责任的研究主要从四方面展开:其一,公民责任是公民维护民主政治的义务;其二,公民责任被视为公民美德的体现;其三,公民的核心责任是政治参与;培养公民责任具有多种途径等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现实问题着眼,对基于人类理性认识的知识和基于人们道义、信仰追求的觉悟两个范畴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其中对觉悟结构的划分、内部关系的考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文章在对知识、觉悟矛盾关系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剖析了这对矛盾的现实运动过程、表现形式及其转化机制;具体阐述了这种转化过程的三种形式、內在动力和客观社会条件,并循此线索,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现阶段思想理论教育和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悖论──鲁迅文化价值追求的二律背反及其现实意义宋维山文化使人类躺在了文明的温之床上,享受着文化的滋养;文化又使人类陷入了无奈的境地之中,倍尝文化悖论的苦涩。人类驯化了野兽可以食之裹腹却又以之祭神供奉;人类发现了武器可以保己之安却又凭其侵犯异己…...  相似文献   

15.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联合国开始进入第二代维和行动以来 ,在维和任务的界定与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 :大国强势政治、新干涉主义、人道主义干涉等对维和的本质构成了威胁 ,使维和行动在某些情况下偏离了既定的轨道 ,成为大国推行霸权的工具。本文旨在对这种异化现象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剖析 ,并对如何对待这种异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邻域系统理论,企业知识资本本身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类知识产权资本和客户资本子系统或元素构成的一个具有链型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邻域系统,具备显著的邻域系统特征。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目标是系统的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在价值实现和价值转化过程中,系统各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是统一、不可或缺的整体。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价值转化是在系统不断变化、演进、跃升过程中完成的。而系统演进的动因主要在于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耦合、互相关联的协同作用。涨落和协同寓于企业知识资本系统之中,时刻伴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价值转化,构成了企业知识资本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考察典型范例,揭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趋向──回归实践理性。作者认为,本世纪以来科学、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和对近代以来笛卡尔主义的反叛和清算,是使本世纪西方哲学重新表现出对实践关注的原因。但20世纪的西方哲学绝非实践哲学,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度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英国曾是欧洲社会学气象辉煌的中心和学派发祥地。17世纪洛克及自然法学派独领风骚;18世纪则有大智者亚当·斯密及影响至今不衰的苏格兰学派;19世纪斯宾塞的社会学说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学养的象征。然而,进入20世纪后,在20年代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繁兴一时之后,近半个世纪英国再没有贡献可与韦伯、帕森斯、戈夫曼等比肩的大社会学家。秋风萧瑟,令尔等旁观诸君亦不免生出几分尴尬。直到七十年代,剑桥骄子吉登斯杀将出来结束这一难堪,又重铸不列颠社会学的辉煌。1971年,吉登斯发表了《资本主义与现代理论》,激扬文…  相似文献   

19.
金萍 《社科纵横》2014,(7):165-168
本文引入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视角和文化阐释理论,结合甘肃地域文化术语翻译中的有关案例,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具有特定的文化情境性。通过借助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情感诉求、文化认同、审美意识等文化符号在该情境话语体系中得到理解和识别。与此同时,这种地方性知识并不是静态实体,具有文化传播、表达自我的内在属性和文化特质。由于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方性知识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眼界去观察、阐释才能获得对丰富异质因子的有效理解,从而实现不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