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卷首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本期在本刊特稿栏目中刊发的《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是很值得认真一读的。经...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20世纪仅剩一年的光景,世界跨进21世纪只是一步之遥。当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我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和姿态,用什么笔墨和内容去书写它呢?这是每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要想在下一个世纪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服...  相似文献   

3.
李昌阳 《社会工作》2011,(22):51-53
本文以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资金支持的"播撒社工之种"社会服务行动工程为例,以桂林市、贺州市民政部门及其二级福利单位为服务行动点,从服务行动的缘起、宗旨、项目实施及相关讨论,探讨了民政系统的实际社会工作者专业转化的实现途径,即进行专业价值体系、专业方法、实务技巧的培训和运用"学中做、做中学"的互动学习模式,是较好的专业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理论经受了严峻的挑战和实践的检验。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真理?如何实事求是地反思和认识我国消灭私有制的历史实践?如何正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事实?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以利大家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邓小平知识分子观刍议黄禄银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有阶级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有两门,即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  相似文献   

6.
只要一提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便会遇到一系列无法绕开的问题:中国究竟有无后现代?如果有的话,它是以何种面目存在的?它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面对后现代,我们在文化策略上是应该认同,还是抗拒?这种种疑问,恰恰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复杂性。如果按...  相似文献   

7.
戚瑞丰 《社会工作》2010,(13):29-31
一、调查的缘起 什么是迷信呢?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这样定义:“凡是经验技术与知识所能解决的事而不以之为解决的手段,转而征之于神灵或超自然的都应视之为迷信”。与信仰比较,迷信的目的是现实的利益和现世的安乐,而非超越的终极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关怀;其态度是迷狂和功利的,而非理性的和道德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与道德感[美〕J.威尔逊王列编译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是解释社会秩序。人们是如何设法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可以找到两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第一种是规范的和具有公共性的:人们从做为自己内心指南的文化习俗中学会以最大限度减少冲突和确保礼让的方式行事。第二...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应用难。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科学成果自身特点的制约外,也存在成果质量水平不高、转化渠道不畅、转化机制不完善等障碍。加快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必须把握时间节点,增强成果转化的时效性;锁定主攻目标,提高成果转化的针对性;搭建转化平台,注重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完善转化机制,确保成果转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企业国际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其国际化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成功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知本是关于如何将个体、组织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等转化为有形或无形资产的资源.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国际化合作伙伴是建立在知本转化基础之上的,研究如何培育彼此一致的知识共享和知本转化模式,有助于提高企业国际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如何以文化为导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牵涉到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系列重要问题。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不断涌流。但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是社会繁荣和进步的唯一标志,也不是人类幸福的最终归结…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主要由创新主体取得创新理论成就的知识转化能力、人格品性素质、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社会体制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13.
布斯式调查、功能学派深度田野调查和马克思主义调查构成了193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的三种重要方法,分别蕴含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与行动主义的认识论取向。特别是功能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布斯式调查者提出的批评和后者的反思,推动了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知、对调查方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和社会科学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更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1930年代社会经济调查方法的论争为切入点,试图就三者的主要观点、分歧及其认识论意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调查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与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与转化机制问题,是社会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也是制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作用发挥的瓶颈。文章从理论辩析、模式设计和改进措施三方面对成果推广应用与转化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样,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成果为社会所了解;2.成果为社会所接受;3.成果为社会所应用。在这三个阶段上的成果转化,分别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在和外在条件。要积极推动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要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始阶段,就为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要从奖励、补偿、合作、供求互通等方面,建立起有效地推动成果转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田耕 《社会》2018,38(2):154-187
本文基于韦伯《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将Wissenschaft als Beruf的含义重新置于韦伯科学学说的思考脉络之中。本文认为,该演讲通过“为科学而科学”的“意义”问题指涉每个人如何承担自己的价值立场问题,此问题和韦伯科学学说中行动如何承担价值的主题密切相关。一方面,每个人的价值感受是价值行动的起点,不能通过任何伦理义务将之夷平。另一方面,这样的价值感受若不通过价值理性化,就既不会变成塑造价值的力量,也有碍于行动者明白和掌握为价值而行动的自由是什么。二者之间的紧张使韦伯反对任何有机体学说意义上的文明和共同体,转而从“求真”这一充满人为努力的途径来实现行动者对价值真正的“开明”。在这一途径中,诉诸于观念类型的行动者的“开明”是他将习俗和文明由异己的传统变成自己的根本价值立场的关键。但本文结尾表明,韦伯的这个立场将所有的传统都变成了异己的传统,因此留下了现代社会科学如何面对价值的共同体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的创造性、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和创新性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社会科学科研资源。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有限配置问题,将相关经济学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科研管理,能为社会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指导社会科学科研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申端锋 《社会》2005,25(6):210-213
2005年6月7—8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召开了以“农民行动单位与村治模式”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3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者围绕着当前中国农村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理解和解释中国农村的区域性差异,如何从中国农村经验中建构出中国理论,开展以中国为主位的农村研究,而不只是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做脚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农民行动单位与会学者认为,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角色、社会行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是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9.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当务之急。在思想观念上从专注基础到强调应用,在价值取向上从形式关注到内涵提升,在运行机制上从伴生推进到自主完善,在管理方式上从立足服务到着眼发展,这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是知识吗?──从石里克到赖欣巴哈袁晖一、知识的困惑众所周知,当代分析哲学家不同于传统哲学家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不再亲自倡导某种价值学说和生活方式,而是试图通过对干伦理语言的分析批判澄清伦理学的逻辑结构,寻求道德规范的逻辑根据。简而言之,当代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