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又称“文人画”,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北宋时形成完整的理论,元代迅速发展,明清两代日臻完美。文章对诗画结合、书画结合、画印结合分别进行阐述,指出唯有诗书画印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画既保持其固有的特征,又有着新的发展。文章从中国画的笔、墨、装饰性以及诗书画印的表现方式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的现代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画的特点与艺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也是中国画一种总的艺术观念。它不拘泥于形似 ,不摹拟自然 ,而是着力于对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其线条的作用 ,远远超出于塑造形体而成为表达作者观念、思想、感情的手段。诗书画印的结合 ,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特点 ,形成一种完美的程式。中国画的高度意匠 ,即以这种程式为主。其意匠手段 ,主要是有丰富的想象、超常的夸张、大胆的剪裁、高度的概括等  相似文献   

4.
2004年篆书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2007年创作了60米篆书《道德经》长卷;2007年《金风乍起》作品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08年《稔风轻递》作品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08年《金色畅想》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2008年获迎奥运盛世典藏中国画、油画展提名;2009年《白露微微》作品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9年《盛荷图》作品获建国60周年诗书画印大赛铜奖。  相似文献   

5.
青凤 《老友》2012,(7):48-48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如果把诗、书、画、印结合好,那么既可丰富画面内容,又可拓展画面意境.取得十分完美的整体效果。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画中是没有的,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元代书法自成体系.其特点是赵孟頫开启"尚态"风格,影响了明清书风;继承了宋代"尚意"的人性化书风;诗书画印一体,以书写画、以画写书的画人书家辈出;章草的复兴丰富了草书的内容和表现能力.元代书法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特有的语言环境、文化上的民族歧视等社会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具有诗、书、画、印合一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融为一体,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国画汲取和含括了诗、书、印的艺术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谓之无声诗”。唐代王维的山水画开拓了诗画并行的境界,他从抒情角度发展山水画,与李思训装饰性的山水画不同,作为著名的诗人,王维将淡泊恬静的诗趣转而为画,赋予山水画以诗的气质。诗赋予中国画以精神灵魂和意境,诗和画反映画家、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相同的意境与内在的表现技巧。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诗的意境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虽然这一形象并非肉眼可见,要通过想象才会映现在脑海里。画的形象是可见的,画家不以构成形象为满足,更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意境。诗画相联系,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  相似文献   

8.
在绘画作品中经营诗的意象,是中国画的共同特征和普适审美标准,也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使中国画的思想情感、寓意更加豁达、深远、艺术趣味、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乃是中国画的传统,好的画配上好的题款,相映成趣,“万趣融其情思”,意境无限。因此,欣赏中国画,千万不可忽视画上的题款。关于中国画题款的发端,可追溯至隋代。《隋书》上载隋炀帝曾命人四方搜求古籍名画,且命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据说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就是题写在壁画上的,可惜此壁画湮圮不传,不然,中国画题款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的年代。中国画的题款形式是多样的,除署画家自己的姓名外,有同时署受画者的名字的,如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中款题:“晋昌唐寅为德辅兄先生作诗意图”;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国画界有一种不成文的理解:水墨画就是中国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期的中国画是重色重彩的,唐宋以降,中国主流绘画逐渐偏重于水墨形式,而现代中国画则是以丹青、水墨及其它各种材料形式多元并存,因此,分析水墨画的流变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和变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水墨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中国画教育存在一些颇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从重视中国画教育入手并努力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画教育发展的新路,将传承中国画本源作为中国画教育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诗书画合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对中国文化有着持续、深刻的影响.现有研究大都把图文结合的中国画视为静态"文本",但其本质是一种"媒介":它在一个平面画卷上构建了一个或多个具有开放性、关联性的跨时空场域,使文人士大夫得以在其中展开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味、生产并传播知识,等等.这些实践也不断改变着画作的面貌、含义、功能和价值.以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将之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变动的场域,当研究的焦点从文本转向文本背后的行动者——艺术家、观看者、鉴藏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时,中国艺术的独特媒介功能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诗书画开始熔为一炉.绘画逐渐成为一门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宋徽宗赵估的花鸟画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中已出现书画融合的艺术倾向,这一艺术倾向对宋代以后的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美术类院系的重要课程,而当下过于强调技法传授,造成了中国画教学的观念滞后.分析了造成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尴尬局面的原因,比较了传统中国画教育与现代中国画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投入与培养;有计划地理顺管理制度;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责任感;建立传承与革新的合理教学体系;明确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学术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等解决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尴尬局面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意象的生成,是建立在中国特殊哲学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美学.就传统中国画而言,图像、程式、笔墨是构筑中国画人文情态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画审美意象生成最主要的形式要素,被赋予了众多的象征意义和责任,成为中国画艺术重要的识别标志.而意象生成过程中图像、程式与笔墨的交融则体现了中国艺术对道的观照.中国画中意象的营构,图像、程式、笔墨的展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明道器"的统一,对中国画最终意境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有自己的独立审美价值;主要从中国画笔墨线之美,中国画笔墨结构美,中国画笔墨风格美,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4个方面来阐述;梳理和探索笔墨之美,使中国画笔墨艺术持续发展,更好地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绘画史中,诗与画的关系往往表现为诗境与画境的关系,二者统一于艺术思想的追求.诗与画的关系贯穿于每个时代,而在每个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诗与画的结合点各不相同.诗画是在忽略其栽体、关注其精神内涵、追求共同的意境的基础上结合为一体的.诗与画仍有着不同的形式,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诗与画虽然相通,但各有特征、功能以及界限,不能将诗等同于画.只有诗画相辅相成,将有画境的诗与画结合,达到共鸣的情绪,形成艺术家独创的意境,才构成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清代金石书画运动对后世绘画的影响之研究,明晰金石书画运动既是对青藤白杨风格的认同又是时清初野逸画派的继承和发展.隆万之变对绘画的影响是深远的,文人画家身份地位发生转变,绘画规范性标准也随之变化,戾家和行家相互影响融合出现合流的状态.中国画在隆万之后,追求文人综合学养是绘画学科的终极目标,强调个性抒发,注重笔墨程式的精妙,绘画表现语言日益丰富,呈现了诗书画印的四绝程式,文人画大写意画风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诗书画印俱佳的名士,不少官场中人都以和齐白石结交为荣。如果齐白石能够抓住时机,在晚清官场谋得一官半职根本不成问题,但是,他宁愿卖画为生,也不愿意去捧那些官老爷的臭脚,成天说些言不由衷的违心话。1902年腊月,齐白石应朋友邀请到西安游历,见到了陕西臬台(管司法、监察和邮驿,正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教学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中国画学习不仅仅是技术的修炼,更是一个人修养的全面提高,反过来,良好的修养才能最终完善技术。基于这样的目标,中国画教学,对于学生从入学到以后四年中若能将基本传统文化修养纳入到考核与评定中,将会有效地促进中国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