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反映着这一国家或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国内外城市化发展历程作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分析研究,都离不开相应的城镇人口资料。因此,城镇人口本身概念、口径的统一和科学与否,就直接关系到有关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价值高低。本文将对我国城镇人口的若干问题提出几点看法,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 城镇人口是与乡村人口相对应的人口地理概念。公认的划分标志是人口居住地点,即凡是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不论其从事何种职业,都划为城镇人口;反之,凡是居住在乡村的常住人口,也不论其从事何种职业,都划为乡村人口。于是,城乡人口的划分实际上转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市规模等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合理城市规模等级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迄今为止著述良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似有深入商讨之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转化的势头十分迅猛,转化形式也纷杂繁多,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一方面固然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增加了划分城乡人口的难度,并进而影响到城镇的设置标准和城市等级规模的确定。因此,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市等级规模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它将对规划全国或各地区的城镇网络体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制定各种地域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超越城乡二分法:对中国城乡人口划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介绍国际上城乡划分的非二元化趋势对中国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从聚落类型、人口特征、城市化所处的外部条件等方面说明城乡二元的人口和聚落分类已难以反映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聚落类型及其人口特征;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和方法面临着城乡界限趋于模糊、城市化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据此笔者认为,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和方法有必要超越城乡二元的概念框架,在2000年人口普查所作重大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仅是人口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业与非农产业构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了解这一比例对于制定社会及经济发展计划、合理安排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按现行标准统计的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已不能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我国从1963年开始统计农业、非农业人口,当时基本上是以户口性质为标准划分的,属农业户口者即为农业人口,属非农业户口者即为非农业人口。按照这一口经统计的农业人口,1963年为5758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3%。此后,这一统计口径沿用至今。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政策,非农业户口的人数,除城镇自然增加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划分与城镇人口统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的划分,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最初阶段,主要是从1953年到1962年,即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统计城镇人口的口径基本上依照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按城市的市区人口、郊区人口和建制镇人口进行统计的。由于这个时期的城乡划分标准比较符合实际,市镇建制又严格执行了城乡划分的标准,城镇与乡村的划分界线处于稳定状态;尽管这个时期也曾发生过城乡人口对流的大起大落,但并未引起城乡人口统计上的非正常波动。“一五”期间,1953年全国城镇总人口为7826万,到1957年增加到9949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3.3%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城镇化问题时,首先遇到的是人口定义问题.人们通常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指标,尽管这个指标不够全面,但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因此还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在运用这个指标时,有的是用城镇人口的比重,有的则用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还有人用商品粮人口的比重,结果出现混乱.那么究竟哪个指标更能反映实际呢?其实这些指标各有特点,只是从不同角度分析而已.为了准确理解这些指标的含义,有必要首先澄清几个人口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一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对国家决策部门、职能部门以及对教学、科研、国际间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方面主要存在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变动较频繁,使各时期城镇人口数字缺乏可比性。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与城镇设置标准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城镇设置标准先后已作了三次规定和调整,这对划分我国不同时期城乡人口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标准变动较频繁,加上统计口径不一,造成各时期统计出的城镇人口数字缺乏可比性。尤其1984年中央放宽设镇标准之后,使短时期内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以前均在20%以下,1982年为20.6%,1984年便增至31.6%,1986年更高达41.2%,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设置标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按现行划分标准统计的农业人口,1986年以来全国为8481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0.48%,这一比例,与1963年的83.2%和1979年的81.0%,相差无几。其原因在于现行的划分标准是按户口性质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不能反映已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因此,改革农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城市地区地域类型多样,行政区划复杂,城乡人口的划分与统计存在问题也最多,因此更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 一般地说,作为大城市地区城乡人口的划分与统计,至少应该考虑如下一些原则:(1)首先要符合大城市地区城乡人口的“质”的规定性,统计出的城乡人口比例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出大城市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及社会经济发达程度。(2)符合大城市地区地域类型的序列结构和内在联系以及城乡人口分布和迁移变动的客观规律。(3)尽可能保持与现行政区划的一致性,以满足各项行政工作的需要。(4)统计的数据要具有横向(即与其它地区比较)和纵向(即与本区历史数据比较)的可比性。(5)指标简明,便于统计、不需要增加过繁的工作量,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市镇人口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城镇和乡村是人类聚落和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的两大基本类型。科学准确的城乡划分和统计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资料,也是政府制订方针政策、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工作基础。显然,与地域实体划分相联系的城乡人口的划分应是其主要内容,而城乡人口的明确界定也可使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的城乡界定迎刃而解。本文着重对我国现行的市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农村人口伴随工业化进程向城镇迁移和集聚的结果。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与集聚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我国,除工业化进程这一基本因素以外,国家政策对人口的迁移、集聚和城市化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必须研究影响人口迁移与集聚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2.
人口年龄构成是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点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是过去人口再生产变化的结果,又是影响未来人口再生产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的人口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口的年龄构成,可以揭示人口总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判断人口类型及人口再生产类型方式向某一方面转化的可能,以及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对于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宁夏是以回族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增长,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展对国家未来社会经济进步给以最直接和全面的影响。城乡人口在人口学的指标上(再生产的特点、年龄和性别结构、迁移活动等)有很大的差异。必须着重指出,“城市”概念本身难以在数量上反映都市化已达到的水平。对属于这一范畴的人口稠密的居民点,各国采用不同的标准。虽然多数以人口稠密为标准,但在一个国家把拥有2000人的居民点列为城市,而在另一个国家却要超过10000人的居民点才划为城市,在许多国家(包括苏联),人口稠密的居民点获得城市地位需要单独的专门决定。按照大多数居民的职业种类划分的城市是最有根据的。“劳动分工…首先引起工业  相似文献   

14.
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问题一直是人口学、地理学等有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致认为用我国现行的市镇人口和市镇非农业人口两项统计口径来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都下够理想;我国现行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必须尽快改变。在这种背景下,1991年我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对市镇人口的统计采用了新的口径。目前,对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划分口径的探讨和市镇人口比重的宏观评价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1] 、 [2] ,人们普遍认为第四次  相似文献   

15.
人口与疾病     
人口和疾病都是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在人口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中,它们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人口的规模,密度直接影响着疾病的产生,演化和疾病类型的变动,而反过来,疾病的产生和漫延,又直接影响着人口数量和寿命长短。从当代世界的人口现状上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也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平均寿命和特定的疾病类型相联系。因此,研究人口与疾病的关系,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谋求人口、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人口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城镇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由1953年的13.26%,上升为20.6%。说明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工业化的程度还是很低的,工业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市、镇建制规定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①。具体地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工农和城乡之间关系的特点,以及城镇给构和现代化水平等五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重视和研究的社会问题之一。按照联合国的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或者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就成为老年型人口国家。最近几十年来,在大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出现了人口的老化过程,即老年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例如早在60年代初,英、法、西德和瑞典等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超过11%;80年代初,日本、美国也先后成为老年型人口国家。同期,苏联也成为老年型人口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1980年,苏联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0%,已属于且超过了老年型人口国家的标准。另外,苏联的统计资料也反映了这一老化过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年型人口在年龄金字塔上的表现 ,将老年型人口划分为底部老龄化亚型、中部老龄化亚型和顶部老龄化亚型三个亚型 ,并给出了划分标准。老龄型人口三个亚型的划分 ,既是对人口类型划分理论的一种深化和完善 ,同时 ,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有利于认识某一人口的发展态势和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帮助我们制定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死亡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及生命素质高低的重要人口学指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婴儿死亡率水平迅速下降,对我国人口总死亡水平的降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科学地认识我国人口的现状与特点,对在死亡率变化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婴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