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与康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与康德0[德]卜松山自本世纪初中国接受西方美学以来,现代中国美学话语一律换上了西方的概念和范畴。而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到马克思的主要思潮所注意的焦点是“美”,这导致了“美学”这一现代字眼在中国的出现。如果我们将这一中文字眼翻译成英语,就是“bea...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省——“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晓棣“从当代学科建设层面上深刻总结、反思百年中国美学的历史经验,有必要将美学理论的逻辑演化放到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语境中加以审视,在学术史层面上确定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建构特性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卢卡契审美反映论中的超越思想张伟卢卡契之所以被誉为“美学方面的马克思”,(1)是因为他在《审美特性》中实践了他自己的奋斗目标即“在美学问题上尽可能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2)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美学。关于哲学反映论问题,卢...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国内几家出版社推出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美学专著,李秀斌先生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要》),就是紧步这些著作之后而出现的一部颇有新意的力作。立足原著,阐释原著,不团权威,并用现代人的意识加以评断,明确肯定西方古典文论中具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积极因素,这是《论要振突出的一个特征。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理论界对西方古典美学和诗学总是抱着严厉批判的态度,因而很难寻觅到可以“洋为中用”的“精华”。这种状况在新时期虽然有所改变,但究竟如何具体地批判继…  相似文献   

5.
中西美学在审美客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儒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力求从这种统一中去寻求美,也就是说,在中国美学中,审美客体决不是纯粹的自然,它应该是内容(伦理道德)与感性形式(自然形式)的统一;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客体更多的指向自然世界,更多地注重外在的感性形式,即便是指向人,也主要是指向人的外在感性形体,而不关乎伦理道德层面,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美学。  相似文献   

6.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本文强调朱光潜是一个有很深传统文化底蕴的人。他在留学西方之前已初步形成了艺术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观照的观点 ,尼采不过是朱光潜审美人生观在西方圣哲中的一个“道具”。文章指出 ,朱光潜美学的根基是立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上的。因此 ,当他后来皈依马克思主义时 ,他很注意把马克思关于人生、人情、人道和这种传统精神结合起来 ,从而对马克思如何将实践观运用于解决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当然 ,作者也认为朱光潜美学体系存在矛盾 ,但这种矛盾根本上讲还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冲突在他体系中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外开放以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讲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西方社会中的一些糟粕如“性自由”、“性革命”、“性解放”、“性享乐”等也乘虚而入,一些青年由于缺乏科学正确的性知识教育,盲目接受开放的性观念,误入性观念的误区。在性关系、性行为上随意轻率。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一代青年,导致了当今不可忽视的婚姻家庭问题:(一)婚前性行为增多。据《中国民政》(1994)载:北京、上揭、天津等民大觑币医院贾根统计,因未赠先孕作人流手术的左手术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许…  相似文献   

9.
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过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审美活动的来源(实践美学)、审美活动是什么(认识论美学)等问题上。而就美学研究而言,最为重要的应是审美活动“如何可能”(生命美学)。文章由此入手,指出审美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根本、最为源初、最为直接的存在方式,正是它,以直接性与超越性使得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一套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体系,只是翻译或照搬西方理论,所以目前的中西美学比较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比较”。本文认为,以大文化为背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活力的命题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对中西美学中“意”与“真”的含义、用语、价值判断等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儒道佛不仅可与现代美学对话,而且其理性主义、强调自由本质、当下直了等又对精神分析学、维特根斯坦的美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有所补益。对此作更深层的开掘和全面的译介,则中西互补,将使人类的思维系统变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否定主义美学的可说性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炫 《求是学刊》2000,(3):86-94
本文在分析西方现代美学“美不可说”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美学必须说”,“美学只能进行批判性言说”,“美学批判只具有发现对象局限的功能”等观点。并提出“不美”和“丑”这两个传统美学所忽略区分的范畴,对其内涵做了否定主义美学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刘放桐最近几年来,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的问题成了我国哲学和文化研究中热点话题之一。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缺乏确定性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其所指很不相同,对其评价更大相殊异。有的哲学家认为它改变...  相似文献   

13.
关于美学教材编写中的几个问题张弼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波及全国的“美学热”,各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美学原理”(或称“美学概论”)课。与此同时,各地相继编写出一批美学原理教科书。这些教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不可忽视的特点,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美学教学...  相似文献   

14.
摩西·门德尔松是18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他在沃尔夫学派完善性美学的框架内提出自己的崇高理论。门德尔松认为“感性的完善性”是崇高的基础和核心,这种完善性不是来自主体的,而是客体的基本性质。在对伯克经验主义美学的回应中,他虽然接受了一些伯克所描述的崇高性质和心理学术语,并用“混合情绪”和“感性的不可估量性”进行了解释,但它仍然保留了崇高总是以非常伟大的客体完善性为基础的观点,这使他的美学呈现出“完善性”与“不可估量性”的互斥;然而通过对他的理论的深层解读,我们可以为这种表面的互斥找到统一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美学界的一些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注重思辨;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妙悟。故有人说,西方有美有学,即有美学体系;中国有美无学,即没有美学体系。此说貌似有理,实即拿西方美学理论,硬套中国美学传统。有些人,总是爱用西方的模式,来阐评中国美学。中国的美学,土生土长,有它自己的特征和模式。就拿“意境”来说,源远流长,从老庄美学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理论的构成和发展,透视出中国美学发展一条重要的线索。可说蔚然大观,既有传统又有体系。  相似文献   

16.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17.
汝信、王德胜主编的《美学的历史——— 2 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 ) ,是一本由我国老中青三代几乎所有权威美学家集体撰著而成的美学学术史。它不仅第一次全面论及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中的所有重大问题 ,对中国美学百年学术演进历史作了历史性的纵览 ,且力图通过对理论现象的具体陈述 ,发掘隐藏在历史进程背后的学术价值建构 ,据此锻造中国美学发展的未来。作为从历史进程总体上深入探究中国美学百年学术面貌、学术价值构造特性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研究著作 ,《美学的历史》一书特别强调对美学历史本身“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现代历史中的美学——A.波威《美学与主体性》评述肖鹰“美学是什么?”或“为什么有美学?”的问题今天似乎不太时髦了,但“不时髦”并非“无意义”。当代英国学者安德罗·波威(AndrewBowie)在其著作《美学与主体性》(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93)一...  相似文献   

19.
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张书学何炳松(1890—1946,浙江金华人),是“五四”前后我国现代史坛上有过一定影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介绍和传播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美国鲁滨逊的“新史学”方面。在“五四”前后中西文化交融中,为我国史...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程孟辉西方美学研究在中国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学者最早接触西方美学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那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出现,一些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在熟知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近代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