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诗品》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以前《诗品》并未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与接受,在诗学研究上没有多大影响,本文欲从重要的唐诗选集《中兴间气集》的选评用语、品评体式以及高仲武诗学思想的理论倾向与品评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比较、归纳,认为钟嵘《诗品》是高氏选评《间气集》时全面借鉴的具体范本,这是《诗品》并非晦于宋以前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2.
钟嵘的《诗品》以其独特的诗学思想和精彩的批评实践,在我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宋诗坛的五言诗具有富丽精工的总体风格。钟嵘在《诗品》中从诗歌抒情特征这一本质出发,对刘宋诗人的五言诗创作进行品评。通过对钟嵘评述和刘宋五言诗总体风格的对比分析,可从中窥见钟嵘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李白诗文与钟嵘〈诗品〉》的续编,着重分析李白全面接受钟嵘《诗品》的原因:(一)李白与钟嵘都是革新诗歌的有志之士;(二)二人以“兴寄”为中心的诗歌理论有一致之处;(三)李白为钟嵘所品诗的著名诗人的思想、道德、生活、创作所吸引。  相似文献   

5.
钟嵘在《诗品》中以曹植五言诗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审美标准来品评其余120多位诗人,他这种重风骨和丹采的审美倾向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重风骨方面,它是对汉魏以来竞靡丽的文坛风气的拨正;在重丹采方面,客观上推动了诗歌自身的发展,突出了"文的自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开创了历代诗话之先河。它不仅首次提出品评的准的,使评论有所依循,而且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品评风气。《诗品》品评了自汉迄梁一百二十多位作家及其五言诗作,能品之以公,评之以理,堪称品评态度端正,不偏不私,“平理若衡”。其品风可概括出四个特点: 不私于师友亲朋在品评的对象中,有钟嵘在国子监就读时的老师王俭。《南史·钟嵘传》:“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南齐书·王俭传》说,王俭曾依《七略》撰《七志》,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永明三年,齐武帝  相似文献   

7.
雅俗是中国文学理论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俗之争也一直伴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诗经》为代表的雅文学受到俗文学的冲击 ,特别是南朝的齐梁时期 ,诗坛上掀起一股有关诗歌雅俗之争的讨论 ,对当时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钟嵘创作《诗品》显然也受此影响 ,因此 ,认识钟嵘在雅俗观念方面的主张 ,对于解读《诗品》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钟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所著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并驾齐驱,为南朝理论批评的两部专门著作。 在《诗品》中,钟嵘对当时文坛上出现的形式主义颓风进行了批评,矛头所向,主要是那些“王公绅之土”,“膏腴子弟”,以及那些“轻荡之徒”;而对于当时文坛上盛行的“贵于用事”,“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声病,“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的玄言诗,都一一加以抨击。他通过对人物和诗歌的品评,定其优劣,分清品第,以“辩  相似文献   

9.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曾有过正确一致的结论;因为,《南史》与《梁书》虽则均有《钟嵘传》,而语焉不详。对于《诗品》一书,也只是很简略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历来有两种《诗品》:一  相似文献   

10.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品》是我国诗论史上第一部专论五言诗的专著。对其批评标准的解释历来有多种意见。钟嵘的《诗品》以“怨”为核心标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情感批评理论体系 ,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阐述的。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各方面的理解和要求 ,以及“怨”说在诗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钟嵘著《诗品》的目的在于创立一个诗歌的品评准的,以矫正南朝萧梁文风。《诗品》的品评准的可以分为理论上的品评准的和实践上的品评准的。但在品评的实践上,却侧重于丹采,即艺术形式,而对诗歌的内容则重视不够。《诗品》与《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树上各具千秋,但也都有其历史时代的局限,它们虽都旨在总结诗文创作的经验教训,但终因忽略思想情志,偏重艺术形式,而不能彻底解决南朝萧梁时代诗坛上“喧议竞起,准的无依”的问题,也不能彻底矫正长期沿袭下来的绮丽文风。  相似文献   

12.
<正> 司空图的《廿四诗品》是一组描绘诗歌意境之风格的四言诗。它不仅用典型意境概括出了各种诗歌风格的具体特征;而且,从诗的创作、欣赏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诗歌艺术的某种规律。所以,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理论角度讲,《廿四诗品》是一部诗歌的风格论。关于诗歌风格的品评,是在魏晋以后品评文人名士作家风神、气度、才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文艺理论专著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且不说文字产生以前我们祖先用来口头交流的韵语歌谣,就算从文字产生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这样的说法恐怕也毫不为过.那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之主体的诗歌,它究竟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去鉴赏一首诗歌?……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历代文人学者的注意,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古有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近有程兆熊的《中国诗学》、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袁行霈等的《中国诗学通论》等等.在这众多的诗歌研究著作中,李壮鹰先生的《中国诗学六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部.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所传达的诗歌本原论与中和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本原论的一个方面言之 ,钟嵘写作《诗品》的动机是为了使当时诗歌创作界、评论界由“邪”趣“正” ,从“无序”至“有序” ,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谐和。从本原论的另一方面言之 ,钟嵘把诗歌的起源看作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评诗专著,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进行了分等品评,对我国诗歌理论的批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诗品》和《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称为南朝文学批评的两大著作。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云:“《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这一精辟的概括是从史学的角度来总结《诗品》的文学批评价值。长时期以来,虽有不少学者对《诗品》进行译注、分析、讲疏,但对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价值与贡献阐述得不够,至少还未能较系统的认识它。  相似文献   

16.
<正> 梁代钟嵘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基本上符合文学艺术特征的文艺理论著作。本文拟就(一)钟嵘和他的《诗品》;(二)写作《诗品》的背景和目的;(三)《诗品》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读者指正。钟嵘和他的《诗品》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即今河南省长葛县一带)人,约生于公元468年,死于公元518年,享年50岁。南朝齐时,他曾任国子生、南康王侍郎等职;梁初,衡阳王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饮食文化滋味说的传统 ,以及南北朝时期品评滋味的风气 ,对钟嵘《诗品》滋味说有很大影响。钟嵘从纠正文坛时弊出发 ,反对用典、声律的过分雕琢 ,提出自然之美 ,更进一步提出滋味说 ,即 :从清雅的自然之美 ,到吟咏情性的感伤之美 ,再到赋、比、兴、丹采、风力的调和使用 ,完整而全面地展示了其滋味说的美学理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滋味说是钟嵘《诗品》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评述江淹“筋力于王微 ,成就于谢月兆” ,后人理解多有分歧。本文从钟嵘《诗品》的诗歌批评理论出发 ,结合对王微、鲍照、谢月兆等的评述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 ,其字面意思应为 :筋力强于王微 ,成就低于谢月兆 ;其隐含之义为 :筋力成就在王微和谢月兆之间。  相似文献   

19.
品第和流别是《诗品》的独特体例,也是钟嵘诗歌美学史观的视角。流别批评的出现,除受到刘歆《七略》影响外,还与当时谱学兴盛有一定关系。通过品第和流别,钟嵘确立了自然真美、风力与丹采相结合、滋味的美学观以及《诗经》、《楚辞》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体”是《诗品》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以体论诗是钟嵘诗歌批评的重要特点。它集中反映了文体论是六朝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个热点。钟嵘的体论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就对象而言,他只论诗体且是五言诗体;从内容上看,他主要从明确体制规范和辨析体貌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行文逻辑来说,《诗品》序文重在明体制,正文重在辨体貌。剖析钟嵘的体论,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品》一书的理论体系,又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六朝文体论的实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